分享

专家谈|家庭教育现状

 朝百 2023-10-31 发布于海南
图片



编者按



为更好地发挥协会在婚姻家庭建设领域的专业价值,突出协会会员的积极作用,普及推广家庭教育理念,引领良好社会风尚,从10月16日起开办“专家谈”专栏,围绕家庭教育、婚姻辅导、法律普及等方面专家著作,选取其核心内容连续刊登。第五期推出北京婚姻家庭建设协会理事单志艳博士的《家庭教育学》节选。




作者介绍




图片



单志艳,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婚姻家庭建设协会理事。主要从事家庭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规范》研制工作(2017年发布)。出版《发展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家庭发展学》等多部著作。主编两套丛书,《当代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理论丛书》和《家庭教育科普丛书》(0-18岁孩子家长用,16本)。获中国关工委2018中国家长教育“金推手奖”个人奖。




家庭教育现状




1.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状况尚可


总体上看,父母对自身教育职责的认识趋于理性,父母自我感觉家庭关系良好,觉得自己和孩子比较快乐;家长的家庭观更注重家庭生活充实和生活美满,人才观趋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更加务实。

图片



2.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强烈


家长在建设和谐家庭关系和教育子女方面需要学习,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专家进行家庭建设和教育指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3〜6岁儿童家长和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调查发现,3~6岁儿童家长的困扰由高到低排序为:安全健康(50.10%)、缺少同伴(48.20%)、缺乏育儿知识(38.90%)、工作与育儿冲突(32.70%)、为孩子上学担忧(29.60%)、家人教育观念不一致(26.90%)、遇到育儿困惑不知向谁求助(20.70%)。

图片

小学生家长的困扰由高到低排序为:孩子的学习(57.93%)、安全健康(39.94%)、缺乏教子知识和方法(30.36%)、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29.81%)、孩子缺少同伴(25.82%)、为升学担忧(25.39%)、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17.87%)、遇到教子困惑不知向谁求助(17.33%)、家人教育观念不一致(16.89%)。

图片

家长遇到问题多靠自己解决,遇到教子问题不知道向谁求助,一些家长从来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就目前情况而言,家庭教育专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专业指导机构良莠不齐,家庭教育专业人员数量不足,都导致家长难以通过正式的、规范的途径获取帮助。



3.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复杂化


目前,家庭模式由原来的传统大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虽然也有“四二一”家庭结构,但总体上家庭结构逐渐呈小型化与核心化,很多家庭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家庭教育完全依赖父母自身,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家族其他长辈来进行教导。同时,家庭结构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单亲家庭、流动家庭、留守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一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呵护和管理,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有的父母甚至放弃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孩子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成长缺失问题增多。



4.家庭教育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普及率日益增加。2015年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近七成孩子上网,农村孩子上网率达到57.7%;父母在互联网应用上不具优势,坦陈“孩子比我强”和“我跟孩子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在互联网+的后喻文化时代,传统的权威型家庭教育方式受到挑战,家长必须重新调整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图片

同时,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家长和子女的亲密度受到网络冲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上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

家长需要提高指导孩子正确识别和使用网络信息的能力。未成年人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自律意识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类不良信息的影响,更严重的还会诱发未成年人犯罪。家长对孩子沉迷网络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和技巧。



5.家庭关系亲密度不高


家庭关系亲密度不高,表现为:一是家长虽然重视亲子共处,但父母亲共同陪孩子的时间却很有限,导致亲子沟通缺乏;二是家长自认为了解孩子,但对孩子的了解并不深入;三是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即使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情感关系质量不高;四是夫妻之间关系质量一般。很多夫妻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婚姻关系,一味采取逃避方式,母亲与孩子关系过于密切,父亲遭排斥。



6.家长过度关注学业,家庭经济压力较大


孩子的学习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的重点,中国教科院课题组调查发现,超八成小学生放学后有额外作业,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亲子沟通主要话题,四成学生回家后没有户外活动时间,近半学生回家后主要的娱乐活动为“看电视,玩电脑或手机”。子女成绩的好坏成为父母互相评价的标尺,甚至引发夫妻矛盾。2015年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写作业”。

图片



7.母亲主导家庭教育,父亲教育缺位


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对于子女的社会性、性别角色、自信心、抗挫折能力等关键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教科院课题组的调查和《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均发现,逾五成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成为母亲的“独角戏”,三成家庭中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体现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失衡化”的特点。



8.性教育缺失


“性”一直是中国家庭讳莫如深的话题,含蓄而保守的文化传统总是让中国家长谈“性”色变。因此,家庭性教育基本是禁区。

中国的家长不仅在学前没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在性意识萌动的青春期也缺少基本的性教育。中国教科院课题组调查发现,高达46.00%的初中生家长“从未提过”性教育的相关内容,6.36%的学生通过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说获取性知识。可见初中生家长的性教育素养和能力普遍有限,严重滞后于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9.“两个反抗期”教育缺失


儿童在心理发展上会岀现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满足,就会快速发展。孩子在7岁以前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反抗期”。由于中国家长对孩子控制过多过严,导致孩子反抗期发展滞后。中国孩子在3〜7岁处于“第一反抗期”,10-18岁是“第二反抗期”,每一阶段时间都比西方孩子要长。

初中生自主意识更强,是心理的激烈变化时期,出现了标志着自主性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很多家长对孩子成长变化认识不足,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子女的成长需求,导致青春期亲子冲突频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