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 方绍海:家乡的回忆(散文)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3-10-31 发布于江苏

家乡的回忆(散文)

方绍海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外出打工生活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年多么漫长呀!在这漫长令人寻味的日子里,家乡的美好时光,如海水般涌现在我脑海中,时常坐在窗前思念它——家乡。想念儿时的同伴,想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在我心中,家乡是多么诱人的词语啊!四川省巴中市川东北贫困地区中,巴中市南江县东榆镇同心村,一条山梁连着一条山梁,沟壑套着沟壑,在童年的记忆里,绵山翡翠,果蔬满坡,花香鸟语……。但是,交通工具靠走,抬,背,信息传递靠人或捎口信、捎话。想来想去还是凄凉悲哀啊!而计算机、电话、手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化高科技产品与山里人无缘,这一切对家乡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吧。城镇外面的人们,很少知道故乡的山和水的甘甜在哪?说了也令人费解。我每次和城里人谈起老家的秀美时,他们半信半疑,但故乡的山和水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些美好的记忆,是永远删除不掉的。老家虽然没有山高耸入云的壮观,但也有刀劈斧削,连绵不断,郁郁葱葱,充满诗情画卷。老家的水也没有大江大河汹涛澎湃的气势,但那涓涓溪水静静流淌,清澈酣畅,潺潺绵绵,在松林石桥叮咚吟唱,也是一种幸福感

小时候,我对家乡的眷恋,说实在的,是故乡临涧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山里人,历练了一个又一个的追梦的游子。有人说家乡临涧的山和水是穷山恶水,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到认为是生命中的活水,是人生梦启航大自然赋予了的源水,美丽可爱的家乡,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财富,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是千古真理,山里的孩子因山的存在,而早早成熟,早立业,当然啦,吃苦耐劳,也是山里娃的精神体魄,养成了果敢倔强的性格。家乡的山旯旮里,就像生活在安徒生童话世界里一样美好,无忧无虑,与世隔绝,那种惬意、那种幸福悠闲的心情常常会使人感到幸福有孤独,矛盾极了。想起小时候,大清早,我们几户人家的孩子不约而同赶着羊,牵着牛……跨起篮子,争先恐后地向山草茂盛的地方和山谷中奔去,最先到达目的地就选择一处翠草处地,唱着山歌,有意让其他同伴听到,仿佛胜利者站在领奖台上一样喜悦。

然后再选择一个天然石墩上盘腿而坐,怀里拿芝麻饼,水果糖等啃着吃,好像啃骨头一样,吃着丰盛的早餐,等肚子里有食了,喝几口山泉水,但是不能喝多,芝麻饼会在肚子里膨胀,吃多了不舒服。但是我们心中有数,老祖宗传下的学问,谁都没有忘,然后再把借来的书学,仔细认真地学习,感到幸福极了,快乐极了。在我们山乡,清晨的宁静瞬间被打破,惊醒了山林里的各式种各样小鸟儿,也开始叽叽喳喳地叫着,大家完全陶醉在大自然里,哎……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我们东西南北山峁的放牛娃在这童话般的意境中完成了放牛任务。然后静下心来,屏住气听听牛铃的叮当声,就知道牛群在什么位置,凭自己的经验再看看太阳在山坡上照射的曲线,就知道几点几分,就判断牛吃饱了没有,等太阳落山前赶紧赶着牛回家,省得父母挂念。

在我们家乡,夏秋山里人收获的季节,也是品味美食的时候。从远处瞧那荒坡上点缀着白色,红色的野果,犹似画里的羊群,美丽又迷人,山里人都吃这些果子。

端午前后正是成熟季节,老少爷们妇女儿童提着笼子,端着簸箕、背着袋子……,抢着摘野果,很热闹。山里人进山挣钱搞副业,采挖药材,是根本,老家药材很多,有石菖莆,天麻,党生等……,山顶峰,有勺药,萱参,还果药两用的五味子、八月瓜、野葡萄……,还有林菜类的和菌类,如野木耳、香菇、羊肚菌、桑癀菌、野林芝,……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可食用的自己留一小部分做美食,大部分晒干卖给药贩子和收特产的,也有时候采购人员来了,换几件日用品,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那个时候,都穷啊……,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不觉联想到山里人常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两个座右铭,我们从小就形成了自食其力,坚韧不拔,勇挑重担的勇敢精神,有体力的汉子,苦思冥想,拾矿石烧石灰卖钱,作建筑材料用,农村土墙房子刷白用,还能出售给县城建筑发商,总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分春夏秋冬,也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

家乡的水是甘甜的,那个年代一切劳动生产和生活资料没有渗透污染物,没有使用合成的化学肥料,也没有污染的土壤。刀耕火种,二牛抬杆很普遍。灌溉靠天,农作物靠自然进行光合作用,肥料基本上是牲畜粪便杂草和腐殖土混合而成的有机肥。家乡沟沟岔岔流淌着清澈的溪水,随处可见。在沟道形成形状各异小巧玲珑水沙堆,小鱼儿成群结队在水里中自在游来游去,就像大自然奢侈摆设的大鱼缸一样。青蛙蹲在荷塘边,有情调地跳跃运动。

老家村里方家院有个温泉水井,名叫活水田,水从地岩里上向渗滴着珍珠般水珠,就如母亲喂奶时乳汁,记得出去干活,山里人不论在任何地方劳动生产,进山搞副业,从不带水,只要带上烧水的壶即可,老家人都知道,大自然是很公平的,赋予我们的是生命力的财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就是几天在山林间风餐露宿,他们也会就地取材烧水做饭。沟沟壑壑里都是清凉可口的山泉水,有时我们也用树叶卷成喇叭口,用它舀水喝,为了赶路就用双手掬一棒两捧解渴,感觉和纯净水一样甘甜。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是山梁坡头上的金银花,我们那里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金银花,最高兴的就是采花换钱。每年的四月初,正是银花开采的旺盛季节。人们常说,四月八,采蹦花。老人小孩都会去地里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采多了放成一堆,放在竹席上晒,或放到竹筛子上 ,但是现在条件好了,村里建起了金银花产业园,用的机器烤金银花,晒好了把金银花储藏好,让二道贩子来看看能不能卖个好价钱。技术差的,晒黑了,心里非常不乐意,金银花只能贱卖。但我知道金银花有了潮气,就容易拆价钱,大人们再按三六九级分开卖,那就亏了。

我们姊妹三个都在读书,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日子过的比较节俭,一分钱掰成八半花,父亲看一下我们姊妹仨,也高兴地喝点小酒,哼着小曲,在偷偷地乐呵。令我高兴的是 每到夏初,家乡人靠自己的智慧,总说四月份的樱桃鲜嫩……好吃……最红,酸酸甜甜,水分饱满。现在,樱桃,柑橙,核桃等也是农村农民的一个小小产业收入。农村通了白油马路,装上太阳能路灯、按上自来水、住上安置小区,过上好日子。只要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习,勤劳奋斗,幸福生活奔小康,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聆听好声音着实冤枉了樱桃,好像樱桃很难栽种似的,在我们家乡其实樱桃是泼辣的,遍地皆有,成活很高。记得初中时,老家院里就有两棵樱桃树,长得很茂盛,满树的樱桃在深绿的树叶中若隐若现,正如唐朝诗人张祜的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美不胜收。我家院里的这两棵樱桃硕果累累,着实令人喜爱,但是怎么能吃得完呢,母亲就打算到集市上去卖,价钱是无所谓的,只要不糟蹋了这些鲜艳夺目的樱桃就好。于是,每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帮母亲摘樱桃,摘上满满的一筐子樱桃。母亲早早地吃完饭,步行到五六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樱桃。卖得便宜,她也就能早些回家。

在九月份,家乡的柑橘成熟时,母亲总是不让我摘尽,总是说:给鸟也留些吧,它们也不容易,也让它们尝尝鲜!怪不得有的柑橘有些破损,原来鸟也喜欢吃柑橘啊。这么鲜美的柑橘,又红又圆,香甜回爽。秋红满收,来年春播。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流光容易把人抛,一年一年,人生易老,我也暂时尽享这美好了,如巜睌秋》歌声……

每逢双休节假日,我都要约上朋友驾上车去品味家乡的山水风情,对慕名而来的游客,主动当义务导游,介绍故乡的山,故乡的水。看到那蜿蜒曲折的水泥路连接着一户户山里人家,远处看一排排红砖房在隐隐约约森林深处,车驶出绿色山乡长廊,乃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就是世外桃源吧。

老家的风是质朴清凉的,有时也沁人心脾,有清香,有浓香的……,正值百花姹紫嫣红,争艳齐芳时节。树上的鸟儿,路边花儿、草儿也都变得更加鲜活了,妩媚了;这种惬意在城市里是体验不到的,在故乡的山水临涧,柑橘小镇穿梭行走,自然而然心旷神怡沉浸在愉悦之中不能自拔。家乡山和水很含蓄,不如其它名山张扬而是自然朴实无华的,但在我家乡,山美,水美给了我生命和力量,故乡的山水是我心中唯一的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
方绍海,男,汉族,中专,45岁,志愿者。微信:百姓说事,公众号:南江县最美乡村。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东榆镇同心村人,诗歌散文,旅游摄影爱好者。巴中市新联会会员,巴中市志愿者协会通讯员,南江县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讯员,南江县义工协会志愿者,南江县新联会会员。曾在巜四川三农》、《巴中在线》、巜巴中日报》、《南江新闻》、巜南江县政府网》、巜人民网》、《四川科技报》、《中国早报》、巜中国晨报》、《四川日报》、巜巴蜀文学》、巜作者家圆》等媒体网站,以及各杂志社发布诗歌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