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费升级的底层目标,应该是自信充值

 探为观指 2023-10-31 发布于江苏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购物盛典了。很多朋友都在忙着加购物车,计算满减的金额,再到处看看有没有可以领的优惠券。
事实上,大家平时注意一下,就能发现“购物节”已经不是一年一度或者年中年尾那两次了,而是几乎全年都是某某消费节。
当我们往自己的购物车里加东西的时候,我们是怎样挑选商品的?
有些朋友是主动挑选,先研究自己家里需要什么,然后按照具体商品找品牌或者卖家进行对比,最终选择最实惠的。
有些朋友是被动挑选,在平台上随机浏览,看到哪个活动力度大,瞬间被刺激到了,就拉进购物车,准备到点结账。
对于一个特定的产品,比如牙膏,从两块钱一支的,到一百块钱一支的,都有得卖。我们是怎么挑选的呢?
一部分朋友肯定会说,这几年大家经历了什么还没点数吗!全世界经济不景气,哪有钱大手大脚地买贵的产品啊!肯定挑最便宜的买呀!
另一部分朋友会觉得,这几年大家确实都很辛苦,那就应该适度消费升级,给自己买一点好的东西,提升生活品质。
这时候,一定会有人抛出那个终极问题:谁不想用好东西啊!关键是有钱吗?钱从哪里来?
钱当然是挣来的。
经济危机的年代,也有人在发财;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有人在破产。
撇开玄学因素不谈,“挣到钱”这件事情可以分为三大要素,一是挣钱的意愿,二是挣钱的方法,三是挣钱的行动。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没怎么挣到钱的最大原因,不是不懂挣钱的方法,或者没有挣钱的行动,而是没有挣钱的意愿。
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来说就是:很多人只是喜欢花钱,而不是真正喜欢钱。
一定有朋友会觉得不可思议!谁尼玛不想挣钱啊!
如果能有进入华某公司工作的机会,虽然996甚至007,但是年终奖动不动发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谁会拒绝这种工作啊!
除了华某公司,众所周知的高薪雇主还有互联网大厂、投资银行、战略咨询公司、私募基金、服务金融投资与企业并购的律所等等。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大家知道有这些高薪工作机会的存在,为什么没有去争取尝试一下呢?
很多朋友可能已经学会抢答了,答案就是:更多人会说,我怎么有能力获得这种工作呢!
世界上有一种心态,会衍生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一种人是极致的节约,顶着物价下限买东西;另一种人是极致的升级,顶着可支配资金上限买东西。
前一种人是因为极度的不自信,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因而需要极致地压缩支出,留出尽可能多的余钱,让自己内心稍微安全一点点。
后一种人是因为极度的不自信,产生极度的不想被轻视的需要,因而在能力极限上营造出自己过得很好的伪装。
前一种人长期保持极限节俭的习惯,会让自己长期处于稀缺状态,进而形成短视的思维和决策方式,放弃了任何短期难以产生收益的长远打算。
后一种人长期把精力投放在维持虚假繁荣的面子工程上,严重缺乏对里子的建设与投入,也放弃了为长期建高楼的基础工程。
这两种人本质上都缺乏同一种感觉:配得感。
前一种人潜意识中形成了自己配不上更贵产品的潜层认知,因而绝不敢买更贵的。
后一种人潜意识中也充斥着自己配不上精心伪装出来的生活品质的感觉,因而绝不敢让别人看到自己用便宜的。
归根结底,就是不相信自己。
不相信自己有价值,不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需要的价值,进而交换回越来越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价值。
这就是很多人“不想挣钱”的根源所在。他们不是“不想”,其实是不敢想,不相信自己配得。
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道理上,其实是完全相通的。
在物质世界里,人的身体受到某种消极刺激,慢慢积累成疾病。
在疾病还没有症状的时候,人也难以发现自己病了。
等症状加重了、明显了,感觉越来越难受了,人才想去看医生。
在精神世界里,人受到某种消极情绪持续刺激,慢慢形成了坏习惯。
在坏习惯积累到某个程度的时候,经常或者持续地让自己做出错误的行为,造成损失和伤害。
这个时候,人才会想到反思自己的思维习惯是否存在错误认知。当然,有的人可能自始至终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正如诊断疾病可以有一些症状或者体检指标,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认知层面是否存在重大问题或者错误,其实也能简单的自我诊断一下。
大家稍微回想一下,自己是否长时间花钱很节约,以至于较为频繁的产生情绪低落,甚至偶尔产生人生没意思之类的想法。
或者另一个极端,自己是否长时间由于某些“面子工程”的花费较大,以至于生活其他方面被极致压缩,频繁产生过度的疲惫感,甚至偶尔产生想要放弃的感觉。
很显然,这些就是认知层面可能出错的诊断信号。
这个时候,就是要建立自己的配得感。
本质上,这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对于之前过分节约的人,就是要拿出原本用于储蓄的一部分资源,进行消费升级。
对于之前过度将资源配置到维持面子工程上的人,就是要砍掉面子工程的投入,在其他领域进行消费升级。
把能够调剂出来的资源,投入到自己有明显感知的地方,最好是高频使用的领域。
比如贴身穿的衣物,比如每天都要用的个人护理用品,比如茶杯餐具等等。
要专挑那种过去觉得“我怎么能用得起”的商品,进行消费升级。
如果价格确实相对收入水平比较高,那就买一次体验一下,用完再回归次一级的价位产品。
如果价格相对收入水平可以承受,那就进入家庭采购清单,持续用下去。
如果价格确实过高,那就列入重大成就奖励对象,等自己取得了某个重大成功时,买来奖励自己。
好钢用在刀刃上,资源一定要投放在自己有显著感知的领域。
这些领域的消费升级,就是让我们在每一次使用这些产品的时候,通过内心的满足感,来逐步建立自己配得上更美好生活的配得感。
持续的使用,就是持续地强化自己的配得感。
然后,人就会慢慢适应这个层次的品质,从而产生要求。
这种要求,既是对物质品质的消费要求,也是对自己获得匹配经济收入的要求。
这种要求,就是挣钱的意愿的来源。
人一定要对自己有要求,否则躺平摆烂就是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人对自己的要求,源自于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
官方都强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人其实只敢做梦一般的幻想,而不敢真正思考如何去实现的那种想。
这就是配得感的缺失,本质上就是自己不相信自己。
所以,我们一定要持续地为我们的自信充值。
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我们最能够感知到的领域,让自己体验更高水平的美好,让自己持续获得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配得感,向着更高要求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对于正在艰苦奋斗的朋友们,更加要重视保护和维持好自己的配得感,这样才不会产生“自己这么辛苦但却一无所获”的挫败感。
很多的努力不是短期能够看到成果的,这就需要我们给自己提供正反馈,保护好自己的配得感,让自己在需要持续付出辛苦努力的上坡路上,走得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