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经典常谈 | 李子·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3-10-31 发布于北京

 

第1386夜



漫谈经典常谈

 文 / 李子

小序:友邮寄两本书,其自己一本,其贤伉俪合作导读一本。我读其书,内心欢喜,但欠账的读书笔记,一直没有写。尤其十一以来,越来越忙,再不动笔,就要到元旦去了。内心忐忑,终究是要逼一逼自己。于是就《经典常谈》,漫谈一番。也许思绪散落,与友与读者,未必有什么增益,但也顾不得了。
A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西南联大的作品。据友推介,“在八十年前就是基础教育圈的热门读物”。这不仅让未曾留心此书的读者好奇,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学术一代大家,朱自清写一本“中国经典名著”的向导式的书,尤其是在西南特殊的时期,会有什么样独特的背景和思量。
实际上,朱自清在中学也曾任教多年。1916年十九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便考入中国哲学门读一年级,三年后提前毕业。之所以如此,应该和其家庭经济压力有关系。读书期间朱自清由家庭安排已经结婚生子,所以他很想早点毕业做事。1920年毕业后朱自清就去了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做了国文教员,之后又到上海的中国公学,扬州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再到台州、温州、宁波的白马湖。去清华之前,朱自清已经从事了近五年清贫的中学教员的工作。这段经历和鲁迅有类似之处。
1924年,朱自清(前排右二)在春晖中学,与师生合影
朱自清大学读书时,恰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其所学所思,皆是新学。朱自清自己很早就有了新文学的实践。他的处女作《睡吧,小小的人》,就发表在1912年《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之上:

……

“睡吧,小小的人。”

夜底光,

花底香,

母底爱,

稳稳地笼罩着你。

你静静地躺在自然底摇篮里,

什么恶魔敢来扰你!

……


这是前往北京之前的事。更何况到了北京大学,来到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担任中学教员那几年,不知朱自清是如何教学“国故”、整理“国故”。实际上,1924年在宁波白马湖春晖中学的风潮之时,朱自清虽然没有辞职,但也备受打击。学生因早操时头戴毡帽而被处分,继而激起后续种种,同事教员们纷纷辞职,朱自清虽然由于家累而无法像他人一样,但内心已经非常失望。他对俞平伯说,“春晖闹了风潮,我们彷徨了多日,现在总算暂告结束了,经过的情形极繁……此后事甚至乏味。半年后仍须一走。”乃至到后来,1925年1月30日,朱自清写信给俞平伯,已经提出“我颇想脱离教育界”。如此种种,足以说明五四之后实践的不顺。
1925年,朱自清与友人在清华园留影,左二为朱自清,右二为俞平伯。
但好在,朱自清迎来了清华的机遇。
就如今看来,我猜想,不经历这样的挫折和苦闷——如鲁迅一般,也是从中学教员职业退出,并苦苦抄写了几年的碑帖,而后终于呐喊爆发——大概人生不会那么璀璨。今天我们这么想,但于当事人也许又是另外一种况味。
朱自清在清华待了几年。从1925年暑假后,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朱自清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也由一位年轻的诗人、作家,逐渐成长为有影响力的中坚学者。但时势使然,这平静的学者生涯并没有就此延续。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很快北平就沦陷。大学师生,纷纷南迁,于此之时,国校均破,不寒而栗之事,萦绕众人心头。
在最初,清华外文系教授吴宓一早听到日机轰炸西苑,窗壁震动,他就立刻取了300余元,把其中100元交给了校仆吴延增,“谓若命尽今日,即以此为彼身家营生之资,以了解十二年居此之情事。吴延增悲泣,泪落不止”。七七事变后,许多学生经济上都是极其困难的。学校随后举行措施,给予资助,朱自清就是清华负责借钱的教师之一。1937年8月9日,朱自清日记只有一句话,“负责与从学校借钱的学生打交道”,次日又一句,“继续办理学生借款。两日内有八十名学生,每人借款二十元”。
1936年11月18日,朱自清、任之恭等清华师生组成“绥远抗战前线服务团”,慰问抗战官兵。左三为朱自清,左五为任之恭,右一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
当时之南迁,是慌乱、分散和自发的。林徽因在津浦线上,看到许多兵车反方向往前线去,看到士兵们吃的穿的如此糟糕,她无法形容自己的感受——“'惭愧’两字我嫌它们过于单纯……天这样的冷……(就不说别的!!)战士们在怎样的一个情形下活着或死去!”林徽因又给沈从文写信,“所以一天到晚,我真不知想什么好,后方的热情是罪过,不热情的话不更罪过?二哥,你想,我们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法子安顿这一副还未死透的良心?
这仓皇南下的队伍,到长沙有临时大学,再往西南昆明,有西南联大……一路的炮火,一路的波折,一路的国难当道中的热情与未死透的良心,大概是同一番的折磨。
终于到了西南之后,有了朱自清这一本《经典常谈》。
B
友人推介说,国学又分为“国将不国之学”,和“国故学”。《经典常谈》,就是一本国故学。我以为,它事实上可以看做朱自清“整理国故”的延续,也是对中等教育的一种多年经历的生发。
在序言中,朱自清已经非常平实地阐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为着这样的目的,又因为“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所以朱自清立意著书。
朱自清长期关注中学语文教育。他与叶圣陶合作,撰写、编选了多部关于语文教育与学习的论著。图为抗战期间出版的部分著作。
狭而言之,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需要正面地看待国故的,需要积极整理之,如此才能再造文明。虽然,我们不应死守着裹脚布当作国粹,为国将不国痛哭流涕;但我们也不用打倒孔家店,就此决裂。
广而言之,自然是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实在是要经过必要的经典训练,对于本国之经典,有接触的义务;自然对本国的文化,有延续的使命。
当举国炮火、满目疮痍之时,钱穆在寺庙中写了充满温情的《国史大纲》,而朱自清,用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但相对平实的语言,写了《经典常谈》。
旧人已去,斯文长存。可长而未常,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
C
有凤梨夫妇,亦教于中学。于今日重推《经典常谈》。不仅写了详细地导读,而且在每一篇之后,都增加了读书笔记和经典活用。
友所欲者,不过以我辈之读,而引千万学子读之。我读此书,欢喜不已。所欢喜者,其事有三,试为诸君言之。
其一,今日之传统文化、今日之国学,仍在热潮之中——虽由于百年未有之变局,而各有表述,但据我所知,国学班仍在家长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学校内,传统文化也是重中之重。但对于此,我们有大量的工作并没有完成。社会上真正流传的,仍然是“国将不国之学”,是为国粹也。如果胡论不可的话,那么,弟子规仍然是一些机构的读本——大概也不能承担复兴中华文明的大任。
而《经典常谈》,对此确实有大作用、大意义。我们用平视的方式,看一看我们古老文明的那些经典。我们不仅为古人分析,也为今人分析,也为未来人分析。
1944年,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西南联大新校舍合影,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其二,作为母语之教学,语文承担了太多太多。语文教学的改革,向来风云际会。语文的学科实践,却是难上加难。友夫妇二人,对于朱自清每一篇“经典之谈”,颇花了心思,完成读书笔记和经典活用的部分。
以《周易第二》为例,《周易》作为一本起源占卜的哲学书,在大众中实难有恰当的认识。朱自清也说,“八卦是圣物”,这既有文化的部分,也有大众各种半迷信半世俗的汹涌的底层习惯。学生应该如何去看待、去理解《周易》?
友人对此经典的活用作如下阐述:

阴阳八卦看似已经远离现代人的生活,但是同学们如果留心,就会发现它在生活中、历史文化中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痕迹。了解《周易》的基本内容及其成书过程和内涵演变,才能理解孔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一感叹背后的伤感,才能感受到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地喻人的刚健与博大。

文章中提到的《周易》与《易传》的关系与区别,也对同学们阅读古书极有启发。“经”与“传”是古书中的常见概念,如《春秋》与《左传》。同样作为儒家经典,《左传》对《春秋》的丰富除了有增加历史细节和文学拓展,更有儒家观念的浸润和表达。在阅读本章之后,同学们可以对比阅读课文《曹刿论战》与《春秋》原文,看看是否有新的认识和收获。
1947年4月,朱自清在《清华周刊》36周年校庆纪念特刊上,发表《我所见的清华精神》一文
这一“活用”,其实给出了一种深刻的学科实践建议。一方面,经典往往并未远去,它们仍然在生活和文化中发挥着作用。学生应该从生活中去挖掘这种关联,分析这种关联,探究这种关联——就如孔子的伤感,清华的校训,一古一今,都有联系。另一方面,就中国传统经典,关于“经”与“传”的关系,并在不同的文本中进行对读和分析,以期产生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学生中学就会接触大量类似的文本,《经典常态》以及友人的再解读,恰能做穿梭文本的经纬线。
这是有极高的价值的。所谓学科实践,就是对学科中真正存在的、真实的问题进行实践。我读鲁迅全集,读杜威,对此而不断感触,而忽然从友人书中获得共鸣,欣喜万分。
其三,我亦在反复研究经典之中,但苦于理工科的背景,虽然随师读书,但往往挂一漏万,破绽迭出。更为头疼的是,我甚至从根本上迟疑——我们今日阅读经典,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不是诉诸国粹的激情的话?
朱自清书斋一角
恰恰是《经典常谈》这样平静的书,恰恰是友人这样有意收敛的解读,给我另一种安慰。使得我觉得,整理国故固然寂寞,但寂寞的人其实并不孤单。
这种欣喜,可能是大众生活中的一瞥,尚未抓住而稍纵即逝。可于当事人,却经久不忘。
于这北京的秋天,于世俗的忙碌中,我散漫地说几句,推荐这些人的经历,推荐这本书。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