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澳大利亚的特产:地鹦鹉——你都认识吗?

 林笛LD 2023-11-01 发布于法国

昨天看到一幅油画,又让我想起了鹦鹉这种非常聪明的鸟儿。

之前本站研究过金刚鹦鹉和凤头鹦鹉,以及在油画中出现的鹦鹉,今天继续挑一科鹦鹉来学习吧!

油画美人——鹦鹉在艺术中的象征寓意
各种美艳奇特的凤头鹦鹉 Cockatoo
鸮鹦鹉 Kakapo——世界上最奇葩的鸟

鹦鹉科下的350种鹦鹉,今天随机来认识两个属!

宽尾鹦鹉亚科 Platycercinae

台湾翻译为:澳洲草原鹦鹉亚科,是鹦形目鹦鹉科下的一个亚科。该亚科目前仅下属两个族,目前共有13属42个物种(今天有空都来认识一下!)

该亚科由英国鸟类学家普里多·约翰·塞尔比于1836年所建立,当时其名称为“Platycercina”,塞尔比将此亚科用以包含当时已被建属的玫瑰鹦鹉、一些腿较纤细的澳大利亚鹦鹉,以及马达加斯加的马岛鹦鹉。其模式属即为玫瑰鹦鹉。

先来看这个亚科里的地鹦鹉族吧!

地鹦鹉族里,目前共有3属9种:

地鹦鹉族(Pezoporini)

橙腹鹦鹉属(Neophema)
蓝翅鹦鹉(Neophema chrysostoma)
蓝眉鹦鹉(Neophema elegans)
岩鹦鹉(Neophema petrophila)
橙腹鹦鹉(Neophema chrysogaster)
绿宝石鹦鹉(Neophema pulchella)

红胁鹦鹉(Neophema splendida)

伯氏鹦鹉属(Neopsephotus)
伯氏鹦鹉(Neopsephotus bourkii)

地鹦鹉属(Pezoporus)
地鹦鹉(Pezoporus wallicus)

夜鹦鹉(Pezoporus occidentalis)

先来看漂亮的橙腹鹦鹉们!

橙腹鹦鹉属 Nephema 

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属,有六七个种。它们是小型、暗绿色的鹦鹉,通过其颜色的斑块进行区分,通常被称为草鹦鹉。该属具有一定的两性二色性,雄性具有更明亮的色调,所以上面那不是两种鹦鹉,而是一对伴侣。

对了,上面这不是橙腹鹦鹉,是红胁鹦鹉,下面这才是,橙色的那块在肚子下面。

橙腹鹦鹉(学名:Neophema chrysogaster)

英文名:Orange-bellied parrot

又名黄腹长尾鹦鹉,是澳洲特有的一种鹦鹉。雄鸟的上身呈鲜草绿色,下身黄色,腹部橙色。雌鸟及雏鸟的绿色较沉。它们前额都有蓝色斑纹,外飞羽蓝色。它们主要吃种子及草莓。

橙腹鹦鹉分布在塔斯曼尼亚,会到澳洲大陆南部的沿海草原过冬。估计野外的数量只有180只,属于极危物种。

橙腹鹦鹉约20厘米长。雄鸟的上身呈鲜草绿色,下身黄色,前额有蓝带,上尾蓝绿色,边缘黄色,腹部橙色。

橙腹鹦鹉只栖息在塔斯曼尼亚西南部,整个群落会飞越巴斯海峡到澳洲东南部的海岸过冬。它们过冬的地点都有盐沼,且是在或接近菲利普港。

橙腹鹦鹉是成对或小群生活的,一般会留在地上或在较低的位置觅食。它们主要吃种子(如蓝灰滨藜及南方碱莲)及草莓。另有指它们会吃海带。[

橙腹鹦鹉的繁殖季节介乎10月至1月,只会有一只雏鸟成长。它们会在空心树中筑巢,巢离地面少于5米。每次会生4-5只蛋,蛋长23毫米及阔20毫米。

腹鹦鹉的数量非常稀少,虽然在其中一个繁殖区有稳定或轻微的增长,但整体却仍在下降。它们故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野外的数量估计只有约150只,饲养的约有100只。

橙腹鹦鹉的威胁主要是过冬位点的破坏、与入侵的物种争夺食物、迁徙时被误导方向、疾病(如鹦鹉圆环病毒病)、数量过少及入侵的掠食者等。

绿宝石鹦鹉(Neophema pulchella)

英文名:Turquoise parrot

其实英文名是“绿松石鹦鹉“的意思,这小鸟的颜色可真好看!

绿松石鹦鹉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从昆士兰州东南部,穿过新南威尔士州,进入维多利亚州东北部。乔治·肖 (George Shaw)在 1792 年对其进行了描述。

这是一种体型较小、体型较轻的鹦鹉,长约 20 厘米,重40 克,表现出性别二态性。雄性主要呈绿色,下体呈淡黄色,脸部呈明亮的绿松石蓝色。它的翅膀主要是蓝色的,肩膀是红色的。

雌性(下图)一般颜色暗淡、苍白,胸部淡绿色,腹部黄色,没有红色翅斑。

下面这个红斑看出来了,所以下图是雄性。

绿松石鹦鹉生活在以桉树和卡利特里树为主的草原和开阔林地中,主要以草和种子为食,偶尔也以花朵、水果和介壳虫为食。它在桉树的洞里筑巢。它的大部分栖息地已经改变,潜在的筑巢地点也消失了。

绿松石色鹦鹉自 19 世纪以来一直被圈养,存在多种颜色变体。

在草丛里找种子吃,这也是地鹦鹉的由来,喜欢在地上走来走去找食物!

绿松石鹦鹉成对或由父母和几个后代组成的小群出现,但在繁殖季节之外,它们可能会聚集成最多 75 只的较大鸟群,主要是幼鸟。

随着繁殖季节的临近,成对的鸟会从这些鸟群中分离出来。

绿松石鹦鹉在秋季和冬季共同栖息。晚上,它们栖息在桉树或金合欢树等树叶中,白天,它们会躲到觅食区附近的树上。

人们对绿松石鹦鹉的叫声研究甚少。鸟类在进食或飞行时会发出高音调的轻柔接触叫声,在晚上栖息时也会喋喋不休。

绿松石鹦鹉是一夫一妻制的。雄性直立在树桩上,在向雌性求爱时伸出翅膀来展示其红色和蓝色斑纹。一旦配对,两性都会寻找筑巢地点,最终由雌性选择。

它们利用活树和死树(通常是桉树)的垂直或近乎垂直的空洞作为筑巢地,偶尔会使用旧的栅栏柱。

繁殖发生在温暖的月份,八月至一月产卵。卵产在木屑或树叶的床上,由两到五个圆形或椭圆形有光泽的白色卵组成。产卵间隔两到三天,孵化需要18至21天。

雌性负责孵化蛋和育雏,并在雄性开始提供帮助之前的头几天喂养它们。她每天出去喂食和喝水两次,一次在早上,一次在下午。父母双方都参与喂养幼崽,饮食主要是种子和一些水果。

雏鸟是晚熟的,也就是说,它们生来就是无助和盲目的,并且会在巢中呆很长一段时间。它们被银白色的绒毛覆盖,皮肤呈粉红色,眼睛周围的皮肤呈深蓝灰色。到了第七天,它们就会睁开眼睛,在第 21 天时几乎已长满羽毛,在野外大约 23 天时长出羽毛(离开巢穴),在圈养状态下最多 30 天。

大约 56% 的蛋会导致幼鸟成功长出羽毛,在维多利亚州东北部的实地调查中,平均有 2.77 只幼鸟离开巢穴。花边巨蜥和红狐是巢穴捕食者。小鸟可能会在炎热的天气中因过热而死亡,或者在大雨后被淹死在洼地里。

蓝翅鹦鹉(学名:Neophema chrysostoma)

英文名:Blue-winged parrot

是分布在塔斯马尼亚及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细小鹦鹉。

蓝翅鹦鹉只有20厘米长,主要呈橄榄绿色,前额至眼睛间有蓝带,飞羽白色,腹部黄色。尾巴顶呈蓝灰色,两侧及下尾呈黄色。它们是两性异形的,雌鸟较为沉色,双翼上也有较多的绿色。

蓝翅鹦鹉栖息在大草原、草原、果园、农地、沼泽、石楠丛、沙丘及其他辽阔的环境,且可以高达海拔1200米。它们会于春天及夏天在塔斯马尼亚进行繁殖,且会迁徙至澳大利亚过冬。它们在地上觅食,主要吃种子、花朵、果实及昆虫。繁殖期的群落数量多达2000只。

蓝眉鹦鹉(Neophema elegans)

英文名:Elegant parrot

英文名有“优雅”的意思,这种鹦鹉被原住民称为“carteri”、“bilgir ”或“koolyederong” 。其英文名来自著名鸟类学家和艺术家约翰·古尔德于1837年命名。

这一道蓝色眉毛,很有趣,也很时尚啊!

蓝眉鹦鹉长 23 厘米,颜色主要为金橄榄色,额带线上方为深蓝色,浅蓝色,腹部为黄色。雌性全身呈暗橄榄色,额带较窄。翅膀主要是橄榄色,外部飞羽为深蓝色。

这种鹦鹉分布在两个相互分离的地区,一个横跨澳大利亚西南部,从北部的莫拉到东部的梅里登和埃斯佩兰斯,以及南澳大利亚东南部(包括袋鼠岛)以北到马里,向东进入维多利亚州西部。

繁殖季节为七月至十一月或降雨后,根据降雨情况,饲养一窝或偶尔两窝。在树上高于地面 15米的空洞里筑巢,通常是河道旁的桉树或树皮森林中,一窝 4 到 6 个圆形白色卵。

岩鹦鹉(Neophema petrophila)

英文名:Rock parrot

岩鹦鹉和蓝眉鹦鹉很像呢,只不过它们生活在岩石岛屿和沿海沙丘地,从南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亚历山大湖向西穿过南澳大利亚和西澳大利亚沿海到达鲨鱼湾。与其他地鹦鹉不同,它主要在罗特尼斯岛等近海岛屿的洞穴或岩石缝隙中筑巢。草和多肉植物的种子构成了其饮食的大部分。该物种在野生哺乳动物面前遭受了苦难。尽管其数量正在下降,但它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视为最不受关注的物种。

不受关注啊,这是好事,说明你们数量很多呢!

红胁鹦鹉(Neophema splendida

英文名:Scarlet-chested parrot

最后来再说这个红胁鹦鹉,英文名翻译为“猩红胸鹦鹉”。

红胁鹦鹉,是南澳大利亚中部和西澳大利亚南部内陆的特有鹦鹉。该物种具有性别二态性;雄性有亮蓝色的脸、猩红色的胸部和黄色的下体,全身绿色的羽毛,而雌性则相似,但没有红色的胸部。

这些游牧长尾小鹦鹉很容易从维多利亚大沙漠地区迁移到邻近地区。它们在没有饮用水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生存,因为多肉植物有助于满足它们的大部分液体需求。它们主要以草籽为食,最常见于三齿稃。

这种充满活力、色彩鲜艳的小型鹦鹉身长 19-21 厘米,叫声是轻柔的叽叽喳喳声,比Nephema属的其他成员更安静。

未成熟的鸟类是其各自成年形态的较迟钝的版本。雄性从大约两三个月大时开始在胸部出现红色羽毛,但直到十五至十八个月大时胸部才会完全变成红色。

上图为未成熟的雄性,下图为未成熟的雌性。

红胁鹦鹉稀疏地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干燥的南部地区,在新南威尔士州,它被列为脆弱物种,危险包括砍伐潜在和实际筑巢地点的树木,因为需要更大的树木来形成合适的空洞,可能会被宠物贸易捕获,以及牲畜放牧和野生动物。

尽管这种鸟颜色鲜艳,但它很神秘,很容易被忽视。它们的饮食以草类种子为食,人们认为它们利用排管藻等多汁植物来满足大部分液体需求。[8]

繁殖季节为8月至10月或降雨后,视降雨情况饲养一窝或偶尔两窝。小树(通常是桑树或桉树)的空洞被用来筑巢,并在那里产下一窝四到六个圆形白色卵。

这种鹦鹉在圈养中变得越来越常见,并且是澳大利亚和海外圈养中最受欢迎的鹦鹉属物种之一。它们安静的性情和较小的体型增加了它们作为鸟类的吸引力。可以看到许多颜色突变,包括红额、帕蓝、海绿(悉尼蓝)、白额蓝(隐性)、肉桂色(性连锁),以及更罕见的黄化。

如果要养这种小鹦鹉,要注意防病,由于它们容易感染念珠菌,因此最好在饮食中解决这一问题。从饮食中去除所有促进真菌生长的东西,例如精制面粉(大多数商业食品都是以面粉为基础的)和糖(大多数成熟的水果)。在它们的饮食中添加尽可能多的天然抗真菌剂——新鲜压碎的大蒜是一种极好的抗真菌剂,还有牛至、百里香和迷迭香等草本植物。通过适当的饲养和更自然的饮食方式,这种鹦鹉被证明是耐寒且长寿的。

上面六种橙腹鹦鹉属的地鹦鹉介绍完之后,还有两属三种鹦鹉,继续学习哦!

伯氏鹦鹉属(Neopsephotus)
伯氏鹦鹉(Neopsephotus bourkii)

英文:Bourke's parrot

伯氏鹦鹉,也称为蓝口鹦鹉、日落鹦鹉、粉腹鹦鹉、伯克长尾小鹦鹉、Bourke或“Bourkie”,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一种小型鹦鹉,也是伯氏鹦鹉属下唯一的物种。长约19厘米,重约45克。它以 1831 年至 1837 年新南威尔士州 总督理查德·伯克爵士将军的名字命名。

伯氏鹦鹉是一种相对较小的物种。雌性往往比雄性稍小,直到九个月大时,两性看起来都非常相似,之后它们的羽毛颜色就会变得完整。

在野外,鹦鹉整体呈棕色,腹部呈粉红色,胸部呈粉红色,臀部呈蓝色,腿是深棕色的,喙呈黄棕色。成年雄性的额头是蓝色的,而成年雌性额头上有一点蓝色或没有蓝色,它们的羽毛颜色帮助它融入干旱家园的红色土壤。

伯氏鹦鹉原产于澳大利亚。作为一种游牧物种,追随水源和食物来源,其活动范围广阔,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地区,然而,众所周知,它们也居住在城市地区。

它们是树栖和陆生的。它在树上筑巢,但也经常生活在可以轻松伪装的地面上。在野外,往往成对或小群生活,大约四到六只。该物种也会形成数百只规模更大的群体,特别是在干旱时期。

在筑巢季节,雄性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会赶走任何潜在的入侵者或威胁。伯氏鹦鹉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八月和十月之间,但也可以延长到十二月,具体取决于季节和资源的可用性。

伯氏鹦鹉实行一夫一妻制,与单一伴侣生活在一起。它们的巢穴往往位于距地面 1 米至 3 米的穆加树或其他金合欢树种的中空树枝中。卵通常产在树洞底部的腐木床上。伯氏鹦鹉每窝产3 至 6 枚蛋,由雌性孵化18至19 天。在此期间,她由雄鹦鹉喂食,只离开巢穴寻找水或排便。

旦小鸟孵化,父母双方都会喂养它们的孩子。后代在大约 4 周大时开始长出羽毛,之后再过大约8到10天后,就变得完全独立。

地鹦鹉(学名:Pezoporus wallicus)

英文名:Ground parrot

是地鹦鹉属里两种鹦鹉之一,它们呈黄绿色,有较深色的斑纹,有点像野生虎皮鹦鹉的头部及背部,这可能是保留了共同祖先的特征。

地鹦鹉若受到骚扰,会立即飞离地面再逃入树林中,它们会在黎明及黄昏时活动,飞行时保持寂静。

地鹦鹉长30厘米,主要呈绿色,羽毛上有黑色及黄色斑纹,前额有橙红色的幼纹。

不要把它当成地上乱跑的小鸡哦!

三个亚种分布区域:

东方地鹦鹉散布在昆士兰东南部至澳洲西南部、塔斯曼尼亚及一些离岸岛屿。

塔斯曼尼亚地鹦鹉分布在塔斯曼尼亚西南部。

西方地鹦鹉分布在澳洲西南部,由珀斯北部至杰拉尔顿及沿南岸东至伊斯瑞利海湾。它们栖息在海岸平原、芦苇床垫及钮扣草地区。

西方地鹦鹉是独居的。它们是伪装的能手,但若受到骚扰,会逃避再飞走,在短距离内降落。它们会有季节性的地区性迁移,主要吃草的种子,尤其是钮扣草。

繁殖期介乎9月至1月,会在地上挖坑筑巢,藏在树枝下。鸟巢以叶子、草茎、蕨类及细枝造成。每次会生3-4只蛋,孵化期为21日。雏鸟会留在巢中3星期。

不要以为我不会飞,我只是喜欢趴在地上!

夜鹦鹉(学名:Pezoporus occidentalis)

英文名:Night parrot

它们原先是分类在独自的属中Geopsittacus,但很多学者都将它们连同地鹦鹉分类在Pezoporus之中,而虎皮鹦鹉亦是它们的远亲。

这种鹦鹉,在1912年至1979年都没有被发现,被人推测它们已经灭绝。不过,最近的一次活体观察记录是在2017年,于西澳大利亚的布鲁姆被拍摄到。

夜鹦鹉较为细小,主要呈黄绿色,有深褐色、黑色及黄色的斑点。它们的尾巴较地鹦鹉的短,而栖息地及分布亦有所不同。它们主要是领域性的,只会在受惊或寻找水源时才会飞到空中。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且鬼鬼祟祟,喜欢生活在澳洲内陆的干旱地方。

自1880年代起,就只有少量可靠的观察报告,最近的是于2006年在昆士兰西南部发现夜鹦鹉的尸体标本。

之前于2005年,在西澳州的皮尔巴拉观察到三只夜鹦鹉。1990年在昆士兰的偏远地区亦发现了一只尸体],及于1979年一队南澳博物馆的科学家在南澳州北部见到一群类似的夜鹦鹉。

鸟类学家一直在寻找活生生的夜鹦鹉,甚至在斑胸草雀的巢中去寻找夜鹦鹉的羽毛。

所以,现在已经没人见过夜鹦鹉了,如果你读到这里,你也是一个热爱自然科学的好宝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