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有所思[毛泽东所作的七言律诗]

 刘金龙79j5g755 2023-11-01 发布于吉林
《有所思》为汉乐府曲辞古题,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多有以此题作诗的。如南朝陈叔宝有乐府《有所思》,唐代李白有乐府《古有所思》、李贺有古风《有所思》、韦应物有五古《有所思》,宋代叶茵有五绝《有所思》等,皆借以为题,但思想内容各有千秋。毛泽东这首七律也是借历代诗人古题新吟。
诗的首句,起笔突出,如浩瀚大江迎面而来,“正是神都有事时”,给读者以紧迫感。当时,正错误地揭批“三家村”,中共中央正处理所谓“彭、罗、陆、杨”问题,这些就是“神都”之事。但正在这个时候,作者却“又来南国踏芳枝”,显得很镇静、很闲适。
颔联写景,“青松”“败叶”均是“踏芳枝”时之所见,实际上却是以景色比喻“所思”的内容。出句“青松”,借喻那时人们常说的“革命派”的“高大形象”。也许是作者自喻,他们面对“神都有事”的局势,高歌“造反有理”,向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牛鬼蛇神”发起猛烈的攻击。对句,“败叶纷随碧水驰”,形容当时“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状况,斥他们为“败叶”,谓他们在“西风”劲吹下,必将随“碧水”而去。这正合“正西风落叶下长安”之意境。全联表达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现状与前景的乐观估计,也透露出他的“兴味”之所在,体现着他的“兴无灭资”的战略意图。
颈联出句“一阵风雷惊世界”,便是指“文化大革命”不仅震撼全中国,而且惊动全世界。作者在多首诗中,好用“风雷”二字,说明作者晚年热衷于这种“革命”的风雷1966年6月,“风雷”一动,“革命派”高举红红绿绿的旌旗,如潮水般涌向街头。“满街红绿走旌旗”,也是实描“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城市一景。
尾联的“凭阑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此时,作者也是“怒发冲冠”,从那时的一些激烈而严厉的言辞,便可窥之一二。不过,他在“怒发冲冠”时,却于1965年12月离北京南下,离开中央长达8个月。他在“西方的那个山洞”里,认真地“有所思”。可惜他“所思”的似乎没有包括这场“大革命”的反面结果,而是一味地要“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这里,写的是“故国人民有所思”,而“有所思”的实是作者自己。
这首诗熔情、景、事、理于一炉,对仗精工,造语纯熟,风格则于怒发时有欣慰,于豪壮中见苍凉,于深沉中寓轻快。这是所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最后一首诗。
[
3
]
展开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