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庆国教授临床用方150首---封髓丹

 一元堂中医张 2023-11-01 发布于辽宁

补土伏火有妙方
劳/动/光/荣
图片
不/忘/初/心

图片
临床基础

图片

【来源】《御药院方》

【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御药院方》)

【组成】黄柏三两  砂仁一两  炙甘草七钱

【用法】共研细末,蜜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淡盐汤送下。

【功效】降心火,滋肾水。

【主治】遗精,梦交。

【方解】心火旺,肾水不足为本方主证。方用黄柏坚肾清火为君。砂仁温健脾运,引五脏六腑之精归藏于肾为臣。使以甘草补益脾气,并调和黄柏、砂仁之寒温。合方使水火既济,相火不再妄动,诸症自愈。

加减潜阳封髓丹。

图片
临床心得

图片

考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补虚损门”。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其后被郑钦安《医理真传》收录,用来化阳和阴,使阴阳既济,心肾相交。郑钦安在临证中体会到:“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对于口腔溃疡多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证属阴阳俱虚,阴虚火旺,阴不敛阳,虚火上浮者,王教授以封髓丹加味,取其“补土伏火”之义。

另外,王教授临床常借用《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录”中的口疮经验方以补土伏火,清热解毒,寒热同调,引火归元。现代人饮食不慎、偏食肥甘,均可致心脾积热、发为口疮;或耽于酒色、忧思恼怒,久则肾亏水乏、虚火上炎,亦发为口疮,且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夹杂。口疮方正是为此而设,其能清热解毒止痛,收纳浮火愈合疮疡。

本方即以封髓丹为底方加减而成,组成:黄柏,砂仁,生甘草,白蒺藜,连翘,生地,白芍,山豆根,射干,徐长卿,法半夏,黄连,党参,大豆黄卷,吴茱萸,细辛。方中黄柏味苦,禀天冬寒水之气入肾;砂仁味辛性温,能通三焦达津液,使五脏六腑之精归于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使真火伏藏。加吴茱萸、细辛温散少阴之寒;白蒺藜消肿止痒;山豆根、射干、连翘、生地黄、白芍凉血益阴消肿;徐长卿、法半夏、干姜、党参、川连健脾祛湿,增强封髓丹补土伏火之用,细辛引药于上。诸药合用,共奏补土伏火,制阳益阴,消肿生肌之效。临床治疗虚火上浮之口疮、痤疮、牙痛等症,均药到病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王教授曾言:该方为我取自于《中国中医药报》之名医名方栏目,名为口疮方,试之果有奇效,后变成自己经验,此即留心处皆学问之意也。

图片
验案举例

图片

案一:口疮经验方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吕海莲,女,43岁,2012年10月25日初诊。复发性口腔溃疡,舌干,口渴口干,头晕,眼干少泪,目痛,眠差易醒。手脚心热,自述服养阴药无效。舌质淡少苔有裂纹,脉沉细。辨证:气阴两虚,虚火上浮。处方:《中国中医药报》口疮经验方加减。

处方:黄柏10g,砂仁10g,生甘草20g,连翘10g,白蒺藜15g,川连10g,细辛6g,射干10g,大豆黄卷10g,女贞子10g,知母15g,龟板10g,生地20g,地榆15g,紫草10g,石斛20g,茜草20g,穿山龙20g。 14剂。

二诊,诸证悉减,加炒枣仁30g,夏枯草20g。续服7剂,口疮病愈。

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语: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善用封髓丹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封髓丹本用以主治相火偏旺,梦遗失精,及与鬼交。蒲老认为此方功能补土伏火,移治土虚而浮火上炎之复发性口疮,确系卓见。考:黄柏主泻相火而清湿热,又是治疗口疮要药,《外台秘要》云:“治口舌生疮,黄柏含之良”;砂仁养胃醒脾,除咽喉及口齿浮热;黄柏、砂仁一寒一热,俾有水火既济之用,火平髓自封。佐以生甘草,甘能缓急,泻诸火与肝火之内扰,且能使水土合为一家,以妙封藏之固。“补土伏火”者,谓土虚则阴火上浮,土厚则火自敛也。本案患者口腔溃疡多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因“脾开窍于口”,证属气阴两虚,脾热上浮。仿蒲老之法,以封髓丹加味,取“补土伏火”之义。以柏、砂、草调和水火,再以大豆黄卷助砂仁醒脾除湿;连翘、白蒺藜、川连、细辛、射干透邪外出;女贞子、知母、龟板、石斛滋阴清热;生地、地榆、紫草、茜草清热凉血活血;再加穿山龙消肿散结,促进溃疡面愈合,则脾健湿除,虚阳下潜,溃疡自消。总之,口疮多由心脾积热、下焦虚火或中焦土虚,相火无制所致。由于病情缠绵、易复发,治疗宜辨准病机,对症下药,方可事半功倍。  

案二:口疮经验方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患者,男,42岁。2014年4月24日就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舌头、牙龈、嘴唇上常有新发口腔溃疡,患处灼热,平时多食易饥,大便时有干燥,下肢凉。舌淡红边有齿痕甚,右关脉轻取滑、沉取无力,左寸关脉轻取弦滑、沉取无力,两部尺脉沉弱。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辨证:阴虚火旺,阴不敛阳,虚火上浮。治法:补土伏火,引火归元,凉血消肿。处方:自拟口疮方加味。

黄柏10g,砂仁10g(打碎),生甘草15g,川连10g,细辛6g,白蒺藜10g,山豆根10g,连翘12g,射干10g,徐长卿15g,生地黄15g,法半夏10g,白芍15g,干姜10g,党参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半服。

再取吴茱萸50g,细辛30g,打粉,敷于足心。

2014年5月8日复诊,口腔溃疡减少,下肢凉好转,入睡困难。舌红苔薄白,脉沉取有力。原方干姜减至6g,加夜交藤20g,炒枣仁15g。续服14剂。

随访三月,口腔溃疡未复发。

按语:口疮多由心脾积热、下焦虚火或中焦土虚,相火无制,虚火上浮所致。王教授临证善用封髓丹、潜阳封髓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甘草泻心汤、泻黄散加减,以及口疮方经验方治疗口疮。《蒲辅周医案·口疮》云:“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采用封髓丹加味治疗,考黄柏泻相火而清湿热,甘草补脾胃,清热解毒……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方,土虚则浮火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复发生的口疮,脉虚者屡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多次提及封髓丹:“封髓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且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名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且口疮多由阴火上冲灼伤脉络,扰及血分,故常加茜草、紫草等药,再加徐长卿、大豆黄卷祛湿热等。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致敬劳动者
奋进新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