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庆国教授临床用方150首---养心汤

 一元堂中医张 2023-11-01 发布于辽宁
图片

补益气血养心方——养心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图片

图片
-临床基础-

【来源】《仁斋直指方》

【组成】黄芪炙  白茯苓  茯神  半夏  当归  川芎各半两(各15g)  远志取肉,姜汁淹,焙  辣桂(即肉桂)  柏子  酸枣仁浸,去皮,隔纸炒香  北五味子  人参各一分(各 8g)  甘草炙,四钱(12g)

【用法】上粗末,每服三钱(12g),姜五片,大枣二枚,煎,食前服(现代用法:为丸,每服9g;亦可作汤剂,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舌淡脉细。

【方解】本方证由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盖心藏神,赖血以濡之;气生血,赖脾以化之。若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气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可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等神志不安之症;舌质淡白,脉来细弱,亦气血不足之象。诸症皆由气血两虚,心神失养而起。治宜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之法。方中以黄芪、人参为君,补脾益气。臣以当归补血养心,与黄芪、人参配伍,以培气血不足;茯神、茯苓养心安神,以治神志不宁。佐以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补心安神定悸;半夏曲和胃消食,配黄芪、人参补脾和中,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肉桂引火归原,并可鼓舞气血生长而增本方温养之效;川芎调肝和血,且使诸药补而不滞;煎加生姜、大枣,更增加益脾和中、调和气血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且与参芪为伍,以增强益气之功,用为佐使。诸药配伍,补益气血,养心安神,故以“养心”名方。

图片

图片
-临床心得-

养心汤出自宋代医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为临床常用的中医经典古方之一,治疗病种广泛,临床疗效确实,颇受古今医家重视。兹将王庆国教授临床运用养心汤及其合方的证治特点与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病机阐释,方证解析

《仁斋直指方》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曰惊曰悸。”心主血而藏神,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心血虚则易动,故怔忡惊悸,不得安宁也。所以治疗心悸首当补益气血,养心安神,正如《难经·十四难》所论“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此“荣卫”可以认为是气血、阴阳的代称。此时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正中病机。王庆国教授在古代医家治疗惊惕的基础上拓展思路,用养心汤来治疗以心气虚、心血虚为基本病机的各类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失眠等,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

养心汤证患者多因久病体虚,复因劳累,耗伤气血,以致心气不足,气血亏虚,心阳不振,引发心中悸动。经云:“心主身之血脉。”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心阳亏虚则心失所养,不得温煦,而见胸痛胸闷、头晕眼花、气短乏力、心悸自汗、畏寒肢冷、失眠多梦等症。养心汤能够益气补血,温通心阳,安神定悸。汪昂认为:“此手少阴药也。人参、黄芪以补心气,川芎、当归以养心血,二茯、远志、柏仁、酸枣以泄心热而凝心神,五味收神气之散越,半夏去扰心之痰涎,甘草补土以培心子,赤桂引药入心经。润以滋之,温以补之,酸以敛之,香以舒之,则心得其养矣。”本方配伍严谨,主次分明,以补养心经气血为主,养心安神为辅。

王庆国教授认为:本方中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共同补益心、脾、肺,气阴并补。茯苓、桂枝、炙甘草温阳化饮;当归养血活血;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味酸性平,佐黄芪、人参收敛心气;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半夏化痰开郁,使邪无所依,诸药调和,气血得补,心阳得振,诸症得愈。王教授临床应用养心汤时常根据所兼加邪气不同进行加减。心烦多梦加交泰丸之黄连、肉桂,或栀子豉汤清宣心经郁热;兼失眠、多梦,加夜交藤、合欢皮安神定志;兼纳食不香、动则多汗、气短、胃脘空虚、大便溏薄,为心脾两虚,加白术、山药。突然受惊,则神浮气乱,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者,加龙齿、珍珠母、煅龙骨、煅牡蛎潜敛心神内返,加朱砂镇惊定悸。

2.药对药组,配伍精当

中药药对,又称“对药”、“对子”、“兄弟药”、“姊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其组成虽然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故为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组则由三味或者三味以上的药物组合而成,其配伍较之“药对”更加精妙,针对病机也更为复杂,临床适用范围更广。养心汤中即由数个药对、药组有机组合而成,兹简介如下:

2.1黄芪、人参、五味子  三药配伍,为补气养阴,宁心安神之经典配伍。其中,人参味甘微苦而性微温,善补五脏之气,补气而兼能养阴,守而不走;黄芪味甘性温,善走肌表,补气兼能扶阳,走而不守。二药相须配对,具有强大的补气助阳作用,且二者一走一守,补元气,生精血,阴阳兼顾,彻里彻外,通补无泻。脾胃气弱者用之以鼓舞中气,肺虚卫弱者用之以补气固卫,心虚气怯者用之以补心助脉,一切气虚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再配合以酸甘温之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则补气养阴,宁心安神之功更佳。

2.2当归、川芎  二药配伍,养血活血。其中,川芎辛温而燥,善于行走,有活血行气之功;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质润而腻,养血中有活血之力。《本草正义》云:“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川芎偏于行气散血,当归偏于养血和血。二药伍用,活血、养血、行血三者并举,且润燥相济,当归之润可制川芎辛燥,川芎辛燥又防当归之腻,使祛瘀而不耗伤气血,养血而免致血壅气滞。共奏活血祛瘀、养血和血之功。

2.3茯苓、远志  二药配伍,安神益智。其中,茯苓入心脾二经,能益脾和胃,宁心安神;远志归心肾二经,可安神益智,祛痰解郁。《本草正》言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而远志功善心肾二经,《本草纲目》云:“入足少阴肾经,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二药相伍,既益心补气,又宣通祛痰,故收开窍安神,交通心肾,解郁除烦之效,临床用治心脾两虚、痰浊阻络之脏躁,健忘,痴呆,郁证,癫证,不寐,胸痹,心悸等。

2.4茯苓、茯神  二药配伍,宁心安神。其中,茯苓入心脾肾经,能益心脾而助生化之源,开心窍而宁心安神定志,对于心脾亏虚、惊悸失眠等可起到健脾宁心安神之功。茯神,又名抱木神,其性味功效与茯苓相同,宁心安神为其所长,多用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等。二药合用,茯苓其气先升后降,功专益脾宁心,茯神抱木心而生,善走心经而功专宁心安神。两药相须为用,健脾益心,使血液生化、运动正常,则心有所养,神有所藏,心悸怔忡自安。

2.5桂枝、炙甘草  二药配伍,温通心阳,为经方桂枝甘草汤的核心组成。其中,桂枝辛甘温,温通心阳,温经活血;炙甘草补益心气,通利血脉。二药伍用,辛甘化阳,温心阳不刚燥,益心脉不壅滞,药简力专,为温通心阳,通利血脉,宁心定悸的重要配伍。

2.6酸枣仁、茯神、远志  三药合用,补心、养肝、安神,主治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之失眠心悸,虚烦不眠,头目眩晕,咽干口燥等。其中,茯神与远志相伍,茯神补心气,远志开心郁,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茯神能使心气下达于肾,合用安神镇静。茯神与酸枣仁相配,茯神安神之中偏于渗利,酸枣仁安神偏于滋补,茯神使酸枣仁滋补不壅滞,酸枣仁使茯神渗利不伤正,共奏安神之效。远志与酸枣仁相合,远志开心郁,疏心气;酸枣仁养心血,补肝血。同类相须,养血开郁。茯神、远志、酸枣仁伍用,酸枣仁生心血、养肝血,为养心安神之要药,茯神、远志均为宁心安神之佳品,三药合用,补心、益肝、安神,相得益彰。

2.7半夏、生姜  二药性味相同,辛温燥散,均具降逆止呕、和胃化痰之功。二药配伍,协同为用,半夏降逆止呕为主,生姜化水止呕为辅,且又具温中化饮之功。另外,半夏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自属相畏配对,制其所短,展其所功,更好地发挥和胃降逆作用。

2.8生姜、大枣  二药配伍,有养脾胃、和营卫之功。其中,生姜发汗解表散寒而和胃;大枣益气和中以补脾。二药配伍,入解表药中,能解表散风而调和营卫;入健脾理气药中,有调补脾胃的作用。二者相配,是治疗体虚外感风寒或脾胃内伤的常用药对。

3.合方应用,加减化裁

3.1养心汤与瓜蒌薤白汤合方

瓜蒌薤白汤为《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去白酒而成。其中,瓜蒌善开胸中痰结,导痰浊下行;薤白味辛而性滑,辛通胸中之阳,滑除阴寒之结。二者相辅相助,利气通阳、散结消痰,是治疗治胸痹胸痛的常用配伍。瓜蒌薤白汤配合养心汤,共奏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之功,治疗胸中阳气不畅,痰浊闭阻于心胸,心脏气血两虚,心神不安,症见胸闷胸痛、短气不利、喘息咳唾、时作时止,甚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脉沉迟弦紧,舌苔白腻等,疗效甚佳。

3.2养心汤与百合地黄汤合方

百合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百合、地黄组成。本方功能养阴清热,补益心肺。方中百合色白入肺,养肺阴而清气热;生地黄色黑入肾,益心营而清血热;二药合用,心肺同治,阴复热退,百脉因之调和,病自可愈。百合地黄汤是治疗百合病之主方,即以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为主要病机的病证。百合地黄汤配合养心汤,共奏养阴清热,补益气血,安神定悸之功。

3.3养心汤与三参饮(四参饮、五参饮、六参饮、七参饮)合方

三参饮由人参、党参、太子参组成。其中,人参、党参,二者均味甘,归脾经,皆有补气、生津、益气等功效,适用于脾肺气虚、气津两伤及气血双亏、血虚萎黄之证。太子参则甘苦平,补气生津,健脾益肺。主要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热病后期,气阴两伤,阴虚肺燥,干咳少痰等。三参合用,则补气生津之功更佳。三参饮配合养心汤,则奏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定悸之功。在三参饮基础上,若加北沙参则为四参饮,则养胃生津之功更佳。再加丹参为五参饮,则奏活血安神之功;再加玄参为六参饮,共奏清热凉血,养阴润燥,泻火解毒之功;再加苦参为七参饮,用其大苦大寒,纯阴纯降之性,借鉴其现代药理作用,而奏稳定心率,抗心律失常之功。

3.4养心汤与生脉散合方

生脉散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其中,人参与五味子相伍,益气生津,敛汗之力更强,可治元气不足或热病气阴两伤而见气短自汗等症。麦冬与五味子相伍,养阴敛肺以止咳,生津敛汗以安神,阴充汗敛,敛散之气得固。人参与麦冬相伍,则一动一静、一升一敛,滋阴以敛其耗散,补气以防其滋腻。人参、麦门冬、五味子三药合用,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润燥,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者配伍,人参复气虚之本,麦冬滋不足之阴,五味子固气泻之标。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生脉散配合养心汤,则益气养阴,补益气血,安神定悸之功更佳。

3.5养心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本方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之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本方以通阳化气药与健脾利水药合用,温而不燥,利而不峻,实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苓桂术甘汤与养心汤合用,共奏温阳利水,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阳不足,气血两虚,水饮内停之眩晕、风心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每收卓效。

3.6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组成。本方疏肝理脾,调和气血,宣畅气机,透达郁阳。主治阳郁厥逆,症见: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以及肝脾不和之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四逆散与养心汤合用,补益气血与宣通气机并举,共奏疏肝理脾,益气养血之功。

3.7养心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

血府逐瘀汤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加桔梗、牛膝而成,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本方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黯或两目黯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血府逐瘀汤与养心汤合用,广泛用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虚实夹杂之临床各科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神经官能症等。

3.8养心汤与菖蒲郁金、丹参郁金等药对合用

菖蒲、郁金为《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的核心组成。其中,菖蒲性温味辛,气芳香,善于开通心窍、宣气除痰。郁金性味辛苦而寒,气亦芳香,辛香善开泄,苦寒而清降,功善清心热而开心窍,活瘀血而化痰浊。二药合用,以菖蒲除痰导浊、清神开窍为主,配合郁金以清心解郁、利气活血,有助于菖蒲作用的发挥,具有较佳的芳香除湿、开窍醒脑的作用。二药合方,配合养心汤,用于治疗气郁、血郁、痰郁兼以心神不宁所致的惊悸、健忘、癫狂、癫痫等神志病证。丹参、郁金亦为临床常用药对之一,其中,丹参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郁金行气解郁,活血祛瘀,疏肝利胆。二药合用,配合养心汤,则活血止痛,行气解郁之功更佳。

4.结语

综上,养心汤确为临床效方,其组方精当,配伍巧妙,用之得当,疗效卓著,但其运用的关键之处在于辨证准确,即抓住本方证的核心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不宁,同时应合方并用,加减化裁,即在临证过程中应力求做到证、法、方、药一以贯之,立法选方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辨证时则应对四诊信息进行全面采集、综合分析,抓住各型的辨证要点,才能辨明病机,识别主证,进而正确的遣方用药,以收临床佳效。

图片


图片
-验案举例-

案一: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重度心包积液

王教授曾治疗某老年女性患者,60岁。甲状腺机能低下,后发展为心包重度积液,由于积液大量,超声见:前31mm,侧21mm,重度心功不全,左室舒张功能严重降低。症见:心悸气短,动辄汗出气喘,行动受限,面白而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如丝。

处方: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患者服此补气养血,化饮利水药后,心悸气短症状明显减轻。其后原方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子养亲汤等,连服六、七十剂,病人自觉服药舒适。近日来诊云:心包积液微量,超声:前20mm,侧10mm,行如常人。患者喜出望外。

 案二:养心汤、苓桂术甘汤、玉屏风散、甘麦大枣汤等合方加减治疗心悸、胸闷

赵增国,男,52,2012年10月29日初诊。

主诉:近1周来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症状,反复发作。

现病史:近1周来因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数分钟不等,服用速效救心丸等可缓解。常感头晕眼花、气短乏力、心悸自汗、失眠多梦。心脏早搏30余年。舌诊: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诊:脉结代。

专科、辅助检查:心脏彩超见:全心扩大,右心明显,二尖瓣中度返流,肺动脉高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顺钟向转位。GGT:130U/L。

中医诊断:心悸,头晕,自汗。证属气血不足,心阳不振,心血瘀阻。西医诊断:早搏,心律不齐。

辨证分析:本案患者久病体虚,复因劳累,耗伤气血,以致心气不足,气血亏虚,心阳不振,血脉瘀阻,引发诸症。治宜温阳益气,养血活血,潜镇安神,固表止汗。方用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养心汤、黄芪生脉散、苓桂术甘汤、玉屏风散、甘麦大枣汤等合方加减。

甘  松10g,柏子仁10g,生黄芪20g,生晒参10g,  30g,五味子10g,当  15g,白  15g淫羊藿15g,煅牡蛎15g,炒白术15g,升  6g炙甘草20g,桂  10g,山萸肉10g,制附片6g  15g,浮小麦30g,茯  20g,桑   30g  30g,焦三仙各10g7剂。

2012年11月5日二诊:患者心悸气短症状减轻,自汗肢冷等症好转,仍感头晕乏力,睡眠欠佳。原方去桂枝,加夜交藤30g,合欢皮 15g。7剂。

2012年11月12日三诊:患者继服7剂后,胸闷憋气、心慌气短等诸症状消失,偶有自汗,头晕乏力减轻,睡眠渐佳,纳食可,二便可。原方继服 14剂。

患者服药后诸症消失,无胸闷憋气,心慌气短,纳食可,睡眠可,二便可,患者身体状态良好。王教授予柏子养心丸以调养巩固,后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久病体虚,复因劳累,耗伤气血,以致心气不足,气血亏虚,心阳不振,引发诸症。经云:“心主身之血脉。”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心阳亏虚则心失所养,不得温煦,而见胸痛、胸闷、头晕眼花、气短乏力、心悸自汗、畏寒肢冷、失眠多梦等症。养心汤能够益气补血,温通心阳,安神定悸。另外,加用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即黄芪生脉散共同补益心、脾、肺,气阴并补。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温阳化饮;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柏子仁、五味子味酸性平,安神定志,佐黄芪、人参收敛心气:浮小麦、炙甘草、大枣、煅牡蛎、桑叶、山萸肉等滋养心气,甘润缓解,兼以敛汗:淫羊藿、制附片补肾阳以振奋心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升麻、防风助脾升清阳之气,甘松行气止痛,安心定悸,稳定心率。诸药相合,气血得补,心阳得振,瘀血得行,诸症向愈。《仁斋直指方》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曰惊曰悸。”心主血而藏神,“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心血虚则易动,故怔忡惊悸,不得安宁也。上述病案,心脏气血不足是其根本,故首当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正中病机。

王教授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风心病、肺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病症,还经常配伍甘松、苦参、丹参等药。王教授认为:甘松、苦参为安定心神、稳定心律之要药,对于心之气血不足而心神不安者,常配伍之:而丹参则可活血行气,改善微循环。若伴有高血压肝阳亢盛,肝火偏旺而睡眠不佳者,加夏枯草、益母草、龙胆草等,合为三草芍药甘草汤,以养血平肝,降压安神。

 案三:养心汤、黄芪生脉散、泽泻汤合三仙汤加减治疗卑惵

患者,女,33岁,2016年5月7日就诊。

自诉去年冬天开始头晕,坐电脑前立即头晕,心慌胸闷,紧张、不敢独自出门。上半年一直腹泻,遇冷即泻,小便少,胆怯易惊,脉细如丝,胃中得温则气通,多梦,经常梦到水。西医认为是焦虑恐惧症,曾看过心理医生。中医辨证为心阳、心血亏虚,神魂不敛。治宜补气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养心汤、黄芪生脉散、泽泻汤合三仙汤加减。组成:生黄芪25g,生晒参15g,炙甘草30g,茯苓30g,川芎10g,当归15g,柏子仁20g,桂枝10g,麦冬20g,五味子10g,炒牡蛎15g,炒龙骨15g,泽泻30g,炒白术30g,升麻5g,炒枣仁20g,石菖蒲15g,远志15g,仙鹤草25g,淫羊藿10g,仙茅6g。7剂,水煎服,1剂/d。

2016年5月14日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心悸,头不晕,腹泻症状减轻,已无惊恐害怕的表现,舌质淡,左脉沉弱。上方加生铁(先煎) 8g,14剂,水煎服,1剂/d。

2016年5月28日三诊:精神状态佳,气色好转,右脉滑,尺弱,舌苔水滑,左脉仍沉弱,前天开始已不害怕,但行走劳累时气短,近日腹泻,小腹冷,有痛泄,睡眠梦多。第一方中加干姜20g,吴茱萸5g,14剂,水煎服,1剂/d。

2016年6月18日四诊:惊恐害怕症状已无,能独处,上周感冒后上火,有痰,咳嗽不重,梦多,食欲恢复,手鱼际青,舌淡,苔滑,脱发减。第一方加炙麻黄5g,制附片10g,14剂,水煎服,1剂/d。

2016年7月8日五诊:梦减,最近已无害怕的梦,大鱼际青,大便溏,吹空调不适,吹后大便易泄,不敢独自一人逛商场,劳累后易发。舌淡苔水滑,脉细。首方去泽泻,加制附片至20g、吴茱萸10g,炙麻黄至8g,14剂,水煎服,1剂/d,后调理2个月,病愈。

按语:卑惵是指以自卑愧疚,惊恐胆怯,神情疑虑,精神惶惑,不能自主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神志类疾病。卑惵属于中医情志病的一种,中医在改善病情、调节情绪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案患者头晕、心悸、惊恐害怕症状突出,不敢一人独处,胆怯易惊,脉细如丝,中医属于虚证,正如《济生方·惊悸》云:“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足,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陟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因心气、胆气不足,导致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积久不解,心胆失宁而成卑惵之病。卑惵病位在心,由于心血、心阳不足,血不养心所致。此患者腹泻严重,喜温怕冷,具有阳气虚损的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是说阳气可以用来濡养心神,使神志安定,五脏六腑的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心阳不足,火虚不能生土,导致脾阳不足,出现遇冷则泄泻,久则迁延不愈,累及肾阳亦虚。王教授用养心汤、黄芪生脉散合三仙汤加减,以温补心脾肾,养心安神,阳气足,神志安,则恐惧泄泻之症皆消除。

养心汤出自宋代医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此手少阴心经之药,主治心虚血少,惊惕不宁,针对心血虚有效。王教授对此进行了加减变化。生晒参、生黄芪、炙甘草补气,当归、川芎养心血,茯苓、远志、柏子仁、炒枣仁、石菖蒲宁心安神,五味子、炒龙骨、炒牡蛎安神定志,泽泻、炒白术、升麻健脾升阳止泻,利小便以实大便。方中又有麦冬、五味子、生晒参组成生脉散以滋养心阴。久病责之于肾,此患者阳虚之象比较严重,用仙茅、淫羊藿、仙鹤草来振奋阳气。三仙汤出自国医圣手干祖望,是扶正补虚,益气安神的良方。《本草纲目》记载淫羊藿“益精气,坚筋骨,补腰膝,强心力”。《海药本草》中记载仙茅“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宣而复补,久服轻身益颜色,治丈夫五劳七伤,明耳目,填骨髓”。仙鹤草最重要的功能即是强壮补虚扶正。三药合用,增强了扶正补虚,益气安神的功效,三味药更是补肾的佳品,此患者心脾肾虚,三药合用能够很好地发挥补益作用,患者服用7剂后症状改善明显。《本草纲目》认为生铁落“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加生铁落加强重镇安神的功效,《本草纲目》云:“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3诊时患者腹泻,小腹冷,加干姜、吴茱萸增强温胃止泻的功效。4诊时加炙麻黄、制附片,针对患者感冒、咳嗽进行调理,温经通阳散肺寒。5诊患者胆怯易惊的症状大有改善,唯有阳虚之象比较明显,于是加大附子和吴茱萸的用量,用来温补脾肾,对体质进行调理。其后王教授嘱患者用上方打粉服用2月余以巩固疗效,病愈。

案四:养心汤、黄芪生脉散、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李大伟,男,34,2013年12月16日初诊。

主诉:心悸气短1年余。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常感心悸气短,偶有胸闷,睡眠差,大便不成形,纳差。舌淡暗少苔,脉沉细略涩。辅助检查:2013年8月13日于阜外医院查心脏B超示:1.扩张型心肌病;2.二尖瓣少量返流;3.左心功能减低。

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断:心悸,短气。证候诊断:心虚血少,心脉失养,神气不宁。

中医治法:温补心阳,益气养血,宁心安神,补益肾精。处方:养心汤、黄芪生脉散、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减。

生黄芪30g,生晒参10g,麦  冬30g,五味子10g,炒白术20g,炙甘草15g,当  归15g,白  芍15g,  30g,川  芎10g,柏子仁25g,炒枣仁20g,石菖蒲10g,制远志10g,桂  枝10g,仙灵脾15g,菟丝子10g,煅牡蛎15g

煎服法: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服,若服用后感觉良好可长期服用。医嘱:注意休息,忌辛辣油腻。

2014年6月12日第一次复诊:前方坚持服用3月后诸症明显好转,心悸胸闷已无。今日就诊,患者自述腹中不适,大便不成形,咳白痰,睡眠不佳,舌质略红,脉结代。处方:

生黄芪20g,党  参10g,麦  冬10g,五味子10g,炒白术15g,炙甘草20g,茯  苓20g,当  归10g,杭白芍10g,桂  枝10g,丹  参15g,法半夏10g,仙灵脾10g,苦  参10g,甘  松10g,川  芎10g,炒枣仁20g,蛇床子8g,熟地黄20g,30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服

结果:患者服用上方30剂后诸症基本痊愈,偶有睡眠不佳,大便不成形,王教授嘱患者停药一段时间,平素注意锻炼身体,保证休息时间,随访诸症稳定,心脏无不适。

按语:中医没有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归属于中医 “心悸”“胸痹”“心痛”“心胀”“喘证”“水肿”“痰饮”等病症。例如,《素问·逆调论》言:“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水热穴论》言:“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这里提到下肢水肿,气喘,不能平卧等,与心肌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相近似。《灵枢·胀论》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指出病位在心,其气不通,则突发心烦、气短、气喘、不能平卧等类似扩张型心肌病左心衰竭的表现。《医醇剩义·胀》曰:“心本纯阳,寒邪来犯,阴阳相战,故烦满短气而卧不安也。”《灵枢·胀论第三十五》言:“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心胀病的病因为正气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六淫外邪、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倦、失治误治。因此,心胀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见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阴血亏虚;标实多由邪毒、瘀血、水湿、痰饮所致。心气、心阳虚,邪毒乘虚而入,传于脉,舍于心,心气耗散,日久则心体胀大,发为本病。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多为素体亏虚,复感外邪,痹阻胸阳,使心脉瘀阻,水湿内停、水饮凌心,由此又可加重其心气、心阳虚,形成恶性循环,日久则耗伤气血,心气阴(血)两虚,久则阴损及阳,而致心肺脾肾之阳气虚衰,甚则阳气虚脱,阴阳离决而危及生命。总之,本病病位在心,可累及肺、肝、脾、肾等诸脏。

本案患者证属心之气血亏虚,心脉失养,心神不宁之候,当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法方为正治。方用养心汤为主方,此方以人参、黄芪补心气,川芎、当归以养心血,茯苓、远志、柏仁、酸枣以泄心热而宁心神,五味收神气之散越,半夏去痰涎,甘草补土以培心子,桂枝引药以入心经,润以滋之,温以补之,酸以敛之,香以舒之,则心得其养矣。此处改半夏为石菖蒲,取菖蒲有豁痰宁心开窍之功,较之半夏效果更佳。加炒白术20g补养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加白芍15g濡养肝血,煅牡蛎15g收敛心神,辅以仙灵脾、菟丝子补肾填精。此方服用3月后,患者心悸、胸闷全消,睡眠有所改善,王教授在前方基础上稍作调整,继续服用30剂巩固疗效。总之,扩张型心肌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且病程较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若能尽早发现,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此外,王庆国教授运用养心汤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还经常配伍甘松、苦参、丹参等药。王教授认为甘松、苦参为安心神之要药,对于心之气血不足而心神不安者,常配伍之;而丹参则可活血行气,改善微循环。伴有高血压而睡眠不佳者,加夏枯草降压安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