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自驾陕西(18)

 嘉绒遗民 2023-11-01 发布于四川

    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西杨村,西杨村南,原是一片柿林,这里墓冢累累,乱石堆积。1974年3月的一天,该村村民杨志发、杨培彦等在柿林里打井抗旱,当他们挖到2米深的时候,发现了红烧土块,再往下挖,在3米深处,又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当他们继续往下挖到四五米深的时候,砖铺的地面、一个个铜镞、铜弩机、8个残破的陶俑相继被挖了出来。这时,恰巧一位公社水保员来村里检查打井的进展情况,当他看到这些陶俑残片时,认为可能是文物,于是就让农民们停止打井,并立即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

    五年之后的1979年9月底,一座雄伟的建筑在这里建成,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一号俑坑遗址展览大厅。下图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外的秦始皇塑像。

      197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庆,一号坑在这一天正式对外开放,很快就轰动中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令人惊叹不已。秦始皇兵马俑坑,作为目前秦始皇陵园内所见的规模最大的一组陪葬坑,是当年秦国军队的模拟和真实写照。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位在兵马俑博物馆签名售书的老人,就是当年兵马俑的发现者之一——杨志发。

      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仅有一号坑展厅,还有二号坑、三号坑展厅和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秦陵铜车马展厅),不仅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5A级景区。

      这是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大厅,厅前的广场宽阔平坦,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柿子林,夜间经常有狼出没,非常荒凉。1974年3月,接到西杨村村民的报告后,时任临潼县文化馆的文物干部赵康民立即来到这里,一方面收集散失的文物,一方面对残破的陶片进行粘接、修补。此时,中国新闻社的记者蔺安稳正好回到临潼探亲,当他看到这些陶俑后,十分惊讶,回到北京后立刻在《人民日报》编印的《情况汇编》2396期上发表了临潼发现秦代大型陶俑的消息。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这一重点文物。”

      随后,国家文物局派来专家现场视察,省文物局也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开始,考古队员们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处不大的古代遗址,没想到后来越挖越多,他们在965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500多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量青铜兵器、车马器等。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陵园的一处大型兵马俑陪葬坑。

        秦兵马俑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决定在俑坑遗址上修建展览大厅。1976年4月和5月,考古人员又相继钻探出两座兵马俑坑,根据发现的顺序,三座兵马俑坑编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1979年10月1日,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保护大厅建成,由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9月27日、1994年10月14日三号兵马俑坑和二号兵马俑坑也分别开放。

      三座兵马俑坑的建筑结构完全一样,它们都是半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的平均深度大约是5米,坑底经夯筑,都用青砖墁铺,坑的四周都留有长方形斜坡门道。下图是一号坑最东面的门道,这些门道就是当时施工时的斜坡道,完工后,门道口即用立木封堵。

        当时,秦代人首先根据俑坑的型制大小挖成土圹,土圹的底部用填土逐层夯筑,然后在中间筑成夯土隔墙,隔墙两侧及俑坑四周密排木柱,木柱的上端横放枋木,枋木上端密排棚木,棚木上覆盖一层芦席或竹席,席上覆盖一层厚10—30厘米的胶泥土,再覆盖黄土形成坑顶。等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把门用立木封堵,门边用夯土填实,这样就形成了封闭式的地下军事营垒。下图是坑中纵横的夯土隔墙。

    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截止目前已发掘4000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马近2000件,木质战车20辆。估计一号坑埋藏有陶俑、陶马6000多件、战车约50多辆。

      一号坑是车兵、步兵联合编队的方阵:俑坑最东端站立的三排武士,是军阵的前锋,由204名免盔束发、身着战袍的弓弩手组成;南北两侧分别面向南北的武士,组成军阵的侧翼;俑坑的尾端还有一列面西的武士,组成军阵的后卫;中间38路向东的纵队是秦军的主体,由身披铠甲的步兵护卫着45辆战车组成,他们都手握兵器,威风凛凛,严阵以待。下图是俑坑最东端的三排前锋。

      这是中军中的一列。

      这是军阵的后卫。

      网上看到这张广角图片,看起来更有气势。

      从下图可以看出,一对步兵之后是一辆战车,因此是车兵、步兵联合编队的军阵。

      兵马俑坑中的武士俑们,当年手中都配备有实战的青铜兵器,目前秦俑坑中已出土兵器四万件,它们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可分为三大类:1、短兵器:有剑、钩等。2、长柄兵器:有矛、戈、戟、钺、殳(shū)、铍等。3、远射程兵器:有弓、弩等。

      俑坑中的每位武士,因所持的兵器不同,手势也不同。一手向前的,一般持长柄兵器;一手向下呈半握拳状的,拿的是远射程兵器;双手在胸前一上一下重叠在一起,可能是拄有短兵器。由于青铜兵器的柄是木制的,出土时已全部腐朽,只留下青铜部分散落在坑道内。从出土兵器分析,军阵的前锋、后卫和侧翼所持的兵器,以远射程的弓弩为主,少数为长柄兵器,而主力部队所持的兵器则与之相反,这与古代兵书上所说的:“强弩在前,锬戈在后”,“材士强弩,翼吾左右”的兵器配备原则相一致。

      秦兵马俑一经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倾倒了现代人。秦俑艺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专家们归结为“大、多、精、美”。当我们一跨进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由于面积的“大”和秦俑的“大”所产生的壮阔气势使人倾倒。总面积达二万平方米的军阵场面,身高1.8米—2米的陶俑,1.7米高2米长的陶马,如此高大的形象以及由“大”而产生的真实的感受,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于数量的“多”所形成的秦俑群雕,在世界雕塑史和考古发掘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

        谈到秦俑的“精”,大到陶俑、陶马本身的制作,小到铠甲、胡须、发髻等的刻划处处体现着精雕细刻。比如铠甲的刻划,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兵种配备不同的甲衣。不同的甲衣色泽、装饰、甲片的细密度又完全不同。再如秦俑的发髻和胡须:有的梳扁髻贴于脑后;有的挽圆髻于头顶;有的挽圆髻外罩软帽。无论武士还是军吏,都留有胡须。

      说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无穷。他们中间有气宇不凡、魁梧稳健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军吏;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他们或年轻幼稚;或老练深沉;或憨厚质朴;或聪明机警;或开朗洒脱;或神情凝重。他们身穿战袍的轻柔,衣褶的飘动,飞扬的胡须,丝缕可辨的发髻,粒粒可数的鞋钉,都会让人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气息。

      秦俑坑中陶马形象的塑造同样逼真传神。马头方正,棱角分明,四蹄躜地,劲健有力,两耳短促,张口嘶鸣,十分神骏。陶马的造型抓住了马的神韵和特征的关键部位,生动准确、丝丝入扣。秦人的祖先有善于养马的传统,正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马的形态才能雕刻得如此活灵活现。

 

    秦俑的制作过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模塑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成、出窑施彩。”模、塑、捏、堆、贴、刻、画等泥塑技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运用。陶俑的制作工艺是俑头、躯干、手等分别制作,最后组装套合。从整体上看,陶俑是塑模结合、以塑为主。

    秦俑当年绘彩的过程,首先是在俑、马身上涂一层生漆,再敷白色作底,然后平涂彩绘。手、脸、脚等部位都涂两至三层彩绘,颜色多彩多姿,显示出整个军阵的生气勃勃。陶马多是通体枣红色,马口中是红舌白牙,身上是黑鬃、黑尾、白蹄。

          考古工作者在陶俑陶马身上还发现了一批文字,有戳印的、有刻上去的、有一个字、二个字的,最多有11个字。目前,已发现的陶工的名字有80个,考古专家们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秦兵马俑的制作者是一批处于社会最下层的陶工。他们有的来源于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源于地方手工业制陶作坊,都是有着娴熟技艺的优秀制陶工匠。80位制陶匠师的刻名,是秦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制度的体现。可见当年秦始皇帝陵园的修建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它促使工匠加强责任心,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这一制度使得秦代艺术大师的名字与“世界第八大奇迹”一样,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在一号坑后面,站立着许多正在修复的陶俑,地上还有很多陶片,这里是秦兵马俑的一处修复场地。

      我们今天看到的兵马俑身材高大、威风凛凛,但1974年刚发现时,它们都是东倒西歪、腿断臂折,俑坑内更是棚木焦黑,兵器散落,焚毁十分严重。考古发现,三座兵马俑坑都发现了曾遭到过人为破坏的迹象,一号俑坑的全部和二号俑坑的一部分,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塌陷的。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秦兵马俑坑是在秦王朝末年被项羽焚毁的。至今,我们仍可在坑内看到许多砖瓦残片、红烧土块,以及炭迹、灰迹等。

      从下图可以看到,坑内到处是火烧之后留下的黑色灰烬。

      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些残破不全的兵马俑后,立刻对它们进行了精心的修复,使它们恢复最初的神韵。首先是考古工作人员利用小铲、刷子清除大量泥土,随后进行记录、绘图、照相工作,搞清每件陶俑和大量碎片所在位置并进行编号。其次是修复工作紧跟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人们今天看到的上千件陶俑个个完整如初,其实当年都是由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破碎陶片粘接起来的。修复人员为了寻找陶俑、陶马身上的残片,耐心地在无数个看似一样又不相同的碎片中仔细观察、寻找,一一拼对,直到满意。下图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对出土的秦俑进行彩绘保护。

        虽然已经发掘近40年了,但一号坑的发掘工作尚未完结,还在按计划继续进行,这一块就是还未发掘的区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