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力研老师《竞技运动新论》读书笔记1

 夜未央kdxnts9q 2023-11-01 发布于北京

观点1:运动员及其行为特征应该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非“训练过程中的一般鬼规律”。
启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背景下,对学生的研究(包括运动学习特点、体育锻炼行为、健康行为等)应该是主要研究对象。联想到潘建芬《体育教师论》(为什么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很少找过学生?很多学情分析基于教师的想象和推测,而非观察和交流)

观点2:对运动员进行生物、心理和社会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是今后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唯一出路。
启发:(1)对学生的研究也要进行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研究,而不能只停留在体质健康层面,应该加强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情绪等,还有烟语言、行为、习惯、动机、愿望、潜意识等)和社会属性、社会性行为(沟通、角色、合作、竞争、交往等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的研究。(2)人和人体是有区别的。人体强调的是人的生物学属性

观点2.1  训练过程是指运动员在承受一定负荷按照特定要求完成某种练习的过程,而对非训练过程的一些内容重视不够。但其实这些重视不够的内容却对着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提高起着这样那样的制约作用。(比如工资、待遇、前途、职业、退役、婚姻等对运动员的影响)
启发:对于学生而言,只关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体育课内容(练习方法)、负荷是不够的,还要考虑社会学的要素(组织方法等)。

观点2.2:人的行为由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内容组成,运动训练就等于运动员乘以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思维刺激。
启发:“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首先,谁会喜欢学习?(有一部分成人喜欢,但更多是基于需要);其次,除了生物学上的体验不佳之外,心理体验(情绪体验、被动接受等,如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社会发展方面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社会交往,不仅是外向型学生需要,内向性格的学生也需要获得归属感支持)。这也限制了我们再解决问题时更多的从生理安排方面思考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安排和设计。第三,课堂上要综合利用各种条件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和刺激,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比如交友的需求,展示自我的需求,二不仅仅是提升运动技能的需求。第四,在做学情分析时,更多考虑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技能基础,身心主要还是身(身体素质等),对心重视不够,即便考虑了,也是一带而过,缺少对策。(部分老师会写低龄化儿童好奇心强,所以设计游戏教学)

观点2.3:目前对人的研究主要是生物学(解剖、生理、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少数科学如运动生理学初步接触了人的心理方面,但社会方面几乎没有。
启示:对学生的社会性和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教育同样不够 

观点2.4:我们需要积极借鉴人文科学关于人的行为动机、符号能力、人格设计以及情绪、角色、社团、传统、文化等诸多与心理和社会的研究成果,丰富理论,提升训练科学。这样培养出的运动员,才可能像艺术家那样自如的把握生活,象苏格拉底那样既是艺术博士又是足球大师。
启示:对体育教育或教学亦然。这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人格的人,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

观点3:读书可以提高人的判断能力和丰富人的想象空间。没有丰富想象和判断能力的教练员不可能是一个好教练。优秀的教练员只有在批判前人或他人之不足,借鉴他们的长处基础上,依靠自我的判断和抉择才能攀登世界竞技高峰。
启示:教师,优秀教师亦然,专业成长需要读书。

观点4:多少高质量的运动员能够顺利离开竞技场,才会有相当或者更多的人走入竞技场。文化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运动员的社会“通用尺度”。
只有以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方式才能切实解决运动员的根本出路,运动员退出竞技系统的出口才会通畅,涌入竞技体育系统的人才会趋之若鹜。
启示:如果有更多体学兼优的学生走出校园,才会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体育场。

观点5:医学的方法和目的在于如何救死扶伤,其任务是如何使患者起死回生;体育课演的对象与之完全相反,是功能极度正常的人,其方法和目的,在于如何使运动员机能更正常并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生病变。
启示:健康教育中的预防也是如此。似乎还有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关系,也可借鉴和深入思考,但是还没想清楚。

问题:数量精化是什么意思?

观点6:人由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大分子和基本粒子向微观发展,又由个体、群体、社会和生态系统向宏观延伸。
启示:教育学生的目标,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观点7:持续的心理变态可以引起身体方面的改变。(阿斯特兰德)
启示:持续的焦虑会引起身体症状(包括皮肤潮红、出汗、心悸、胸闷、气短、口干、性功能障碍、尿频或尿急、憋气、窒息感、胃肠不适等。

问题:我这么聪明,为什么心理素质这么差,自信心这么薄弱?

观点8:人的行为结构体系(美国 怀特)


启示:健康行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与《象与骑象人》对照学习。

观点9:运动训练的行为公式“运动员X四维刺激(生物、心理、社会、文化)=运动训练
启示:体育课上,学生应该不仅有机会接受生理刺激,还应该有机会受到心理、社会、文化的教育(刺激)。

观点10:在集体项目中,技战术运用不可能完全按照教练指令和事先安排而呈现一成不变的现象,更多的是运动员适时根据场上情况加以判断、加以抉择、加以行动和加以修正的一系列创造现象。训练过程越是接近比赛的“全息”程度,训练实践也就越接近自由王国。
启示:(1)比赛的重要性:比赛中培养人的领导力、创新力等。如曾在中国广州富力足球队工作的阿贾克斯青训教练艾格克斯就表示,“中国球员并非没有天赋,他们有足够的潜力。但是这些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却噤若寒蝉。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当中,但是无法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而是一切都服从教练的安排。我看到的仿佛是一群机器人,他们的头脑还不够灵活。实际上,年轻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技术能力,他们完全可以在很多问题上有自主决定的空间。”日本教练也曾说过”中国球员无法独立思考看球情况”。(2)多参加比赛,或者训练接近真实比赛,可以有效避免“只会训练,比赛失常”的情况发生。

问题:只会比赛,不重视训练(练习)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中国男篮投篮基本功的问题。或许学生不需要那么强的基本功和技术,体育课只需要也只能达到培养兴趣的阶段?

观点1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运用范畴

  启示:似乎可以运用于开放性技能和封闭性技能的学习指导思路中,又可用于技能学习的开始和提升阶段。还是不太懂

观点12:(1)人为什么要以竞技的形式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又是那样的执拗、顽强和持久?人类在为生计考虑时不得不与自然界和各种动物进行搏斗,为什么在闲暇时仍以争斗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意向、组织自己的游戏?人在竞技中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东西?(2)竞技体育就是人类游戏的高度发展,是人类在悠闲时以幽默、轻松、调皮但时常严肃的气氛中,用各种争斗来再次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
启发:除了职业体育外,除了增强健康外,普通人参加体育竞技有自我实现、资源(注意力)占用的取向。

观点13:(1)恩格斯认为:能量包括机械能、物理能、化学能和生物能四种。后一种包括前一种。前三种合称作非生物能。(2)生物能是支撑体育运动的根本能量和唯一能量(不包括汽车运动等)。(3)美国学者莱维指出:如果一个社会从他的总能量系统中抽掉非生物能量,则这个社会马上崩溃、坍塌和倒退现象,这个社会一定是现代化社会。(4)人类过多依靠非生物能量,出现的重要弊端是严重限制了人类固有的生物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导致功能紊乱、肉体萎缩和运动能力下降,出现多种“文明病”,而且这种情况还随着巨大的技术进步而扩大。例如出现外骨骼动力装置,人类可能更加瘦弱;望远镜出现的那天,就意味着近视的快速蔓延。另一方面,人类大脑皮层的进化和发达,会引起运动能力的退化,原因在于以往主要依靠肌肉运动才能实现的生存活动,现在被大脑的准确判断和精确操作所代替。(5)体育运动作为专门反抗人种退化的方式而正式出现。(6)竞技运动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并释放人体内部由肌肉和神经发生的生物能量的过程。运动训练是积累能量过程,体育竞赛是释放能量的过程。(7)公平竞争限制非生物能量进入运动竞赛,运动器械不应该带有动力装置,比如撑杆跳的竿,射箭的弓等。(8)体育运动是一种专门挖掘并培养人类自身生物学能量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与利用非生物能量的其他一切文化想象形成鲜明而专门的对抗,以维护人类自身种系的健康生存。
启示:在讲“体质健康下降是社会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造成的结果”一部分时可以参考这一观点;在讲“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时可以讨论第八小观点。

观点14:生物进化与运动能力的变化
哺乳类动物运动能力的特点:快速、协调、灵活、力量巨大、敏捷、凶猛、持久
人类运动能力的特点:在准确、精细、协调和富有艺术性的基础上,力量、速度、灵巧明显下降。

  启示:在讲解“运动能力变化”时可以参考。

观点15:人类的的运动能力取决于运动系统,更取决于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控制。
启示:脑力和体力对于运动能力同等重要。大脑通过神经控制肌肉,实现人类的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