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风吟楼 2023-11-01 发布于广东

引言

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和呼吁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和兴趣的重要使命。

《笠翁对韵》作为古代经典的蒙学教材,对当下的语文教材编写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一、李渔与《笠翁对韵》概述

《笠翁对韵》是从清代流传至今的较受欢迎的一本蒙学读物,主要是教授蒙童属对、诗韵及声律等基础知识,其作者相传为明末清初的学者李渔。但由于时代久远,《笠翁对韵》的作者和具体成书信息并非确切可考。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所写的一本用于教授儿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从而达到学会写作近体诗、词的目的的启蒙课本。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基本是按照韵部来编排。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目前留存的最早版本是清代同治年间的书香草堂出版的《笠翁对韵》二卷,单行本。清末和民国时期,《笠翁对韵》版本较多,流传广泛,以合刊本为主,多与《千家诗》一起印制。

李渔之所以写作此书,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一种是李渔原本是为自家儿孙学习所用而写作此书,不料被儿孙拿出去出版刊行于世,因此无可奈何,便出版流传于世。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再有就是李渔个人的文学素养很高,他本人深谙音律,精于诗词创作和戏剧创作。李渔的诗词创作,得到了当时人的赞许,比如熊元献曾极力推崇他的诗,评价说:“世之为诗者,必言汉魏,言盛唐,不如笠翁之自为笠翁之诗也。”

二、《笠翁对韵》编排体例及理念研究

《笠翁对韵》在编排体例上有鲜明特点,是以平水韵三十韵部为纲目,以对仗工整的句子来呈现多种内容。由于此书是用于蒙童学习的,因此在编排理念上,又体现出来循序渐进性、趣味性和贴近生活。

《声律启蒙》的编排体例,主要是按照平水韵的上下三十韵部编排,分为上下两卷,以属对的形式呈现内容,内容含括丰富,涉及到了天文、地理、人物、文史典故、道德教化等多方面。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笠翁对韵》的编排是由简到繁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编排理念。《笠翁对韵》每一则对文中先是一字对开始,都是比较简单、常用的汉字,而且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常识性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笠翁对韵》的编排体例还体现出趣味性的理念。《笠翁对韵》的使用人群是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悉、学习韵部和属对的知识,所以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笠翁对韵》的编排中还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理念。《笠翁对韵》本身就是古人融合、提炼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经历、情感和人生感悟,这是从生活入书本,能够让学生产生自然亲近之感。

三、《笠翁对韵》内容研究

在一定出韵和错韵现象。《笠翁对韵》是用于指导古代儿童学诗、写诗的启蒙书籍,指导儿童熟悉诗歌韵部和用韵的原则。今天学生不再需要学习写诗作词,但《笠翁对韵》的用韵研宄仍然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其价值。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可以说,和音韵的重要性相比,我们目前的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日常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音韵的部分,这也是因为古代音韵学比较难,远非一两句话、几节课可以讲清楚的。

《笠翁对韵》很善于使用叠词。叠词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有如下的好处:一是形象性。恰到好处地使用叠词,可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特点或者人物形象的特征,使表达更精确,更富有艺术性。二是音乐性。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笠翁对韵》中出现的物类之丰富,涵盖方方面面,用最精炼的语言囊括了最丰富的内容,不仅是语文知识,还包含许多社会人生、自然万物的知识,可以看作是“百科全书”。

书中还涉及到了像“腊屐”“渔蓬”等日常生活事务,儿童不至于脱离生活,能够更好地了解日常。《笠翁对韵》用丰富多样的内容、贴近生活的意趣和活泼生动的语言,满足了蒙童的求知欲和学习欲。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笠翁对韵》将以上常识内容的介绍融汇在韵文之中,并没有分类编排,这一方面可能不成体系,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但另一方面,却可以在韵文学习中自然而然学习和体悟古代文化常识,寓教于乐,化为无形。

而且《笠翁对韵》中的词汇内容也是对之前蒙学教材物类教学的继承与发展,比如《千字文》中的“果珍李柰,菜重芥姜”中就介绍了李子和柰子,芥菜和姜;“肆筵设席,鼓瑟吹笙”中介绍了筵席、瑟和笙。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李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因此他游历过中国的好多名胜风物,所以在《笠翁对韵》中多有提及,而这些“自然人文名胜”也多见于历代文人的古诗文中。学生学习这些“自然人文名胜”,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解。

阅读《笠翁对韵》,培养了儿童对古代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更能对写作、谈吐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提升个人的气质涵养。《笠翁对韵》的典故来源广泛,从诸子百家经典到诗词歌赋文章再到历史史书,甚至神话传说都涵盖在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李渔在《笠翁对韵》中用语比较复杂,有时候用典多而密,并且有些典故并不是直接使用,而是稍作修改,进行化用,句和句之间跳跃性比较大,难以理解,同时造成了语言的美感稍微削弱了一些。

《笠翁对韵》还运用了多种修辞和表现手法,比如对偶、对比、夸张、比喻、比拟、反复、双关、用典等等,还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喻理等,很好地体现出中国文学“文质彬彬”的优点。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对比修辞是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是同一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比较。对比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读者感受到差异,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想要刻画的方面。《笠翁对韵》中常常使用对比修辞。

《笠翁对韵》作为国学启蒙的经典读本,蕴含着丰富的儒家道德思想,比如仁、义、礼、智、信等,渗透了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价值观,可以说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李渔在《笠翁对韵》中提到了大量人文古迹、山川风物、美景名胜,儿童在学习《笠翁对韵》时,可以联系祖国山川风物学习理解,探寻古代文人游览胜地,拓宽视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时间穿梭千年,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无法得知,《笠翁对韵》中有大量古人起居生活、日常消遣、农耕状态、礼俗文化的记载。通过阅读《笠翁对韵》,读者可以穿越时间长廊,回到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古人的生活,真正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笠翁对韵》的一个个故事背后,实则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是古人思想的集萃。这本书在对儿童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同时,最重要的其实是对儿童进行道德伦理的引导和教育。

四、《笠翁对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中国蒙学教材历史悠久,而《笠翁对韵》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即汲取了前代蒙学教材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都为我们当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目前的蒙学学习,课外机构的辅导课是最常见的方式。课外机构的辅导课会直接使用《笠翁对韵》作为教材,但是课外的蒙学机构资质不一,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且商业化严重、功利化现象严重。

《笠翁对韵》中包含的汉字,粗略估计有7000多字,不算重复的汉字,大概有4000多字,而且都是常用汉字,学生学习完《笠翁对韵》,就可以达到识字要求,增加其识字量,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笠翁对韵》是比较理想的语文诵读材料,讲求押韵、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且章节短小,内容浅显,学生诵读起来没有难度,朗朗上口,富有趣味,近似儿歌俚曲,可以拉近学生与古语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以词汇来说,《笠翁对韵》中涉及到了词汇的词类、词性和结构构成,还有词类的活用等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概念和构成。以句式来说,《笠翁对韵》中涉及到了句式的对仗、倒装、省略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中特殊的句子格式。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笠翁对韵》在语言形式上注意汉字与语言特点结合,以平水韵为纲,平仄押韵,节奏鲜明,语言朗朗上口;且以属对形式呈现,对文之间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汉语的音韵美,又可使学生便于诵读、易于接受。

《笠翁对韵》作为蒙童教材,有最为核心的教材设计目标,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相适应,同时,围绕这个核心目标,《笠翁对韵》的教材呈现还考虑到了对蒙童进行文化、常识、历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建构的目的。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结语

《笠翁对韵》作为古代蒙学的经典教材,可以作为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范本,笔者充分探讨和挖掘《笠翁对韵》的教材学价值,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出关于《笠翁对韵》的新型教学策略,来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

清代蒙学教材《笠翁对韵》研究

笔者着力于解决《笠翁对韵》与当今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实践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教材优化策略。本论文希望能够给《笠翁对韵》在教材编写上的探宄和一线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参考文献

《笠翁对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