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里的不死民原来是非洲黑人,奇葩风俗看着都疼

 sdhenry 2023-11-01 发布于广东

上几篇文章论证了大禹是古埃及的法老左塞尔,正是他与大臣伯益书写了《山海经》。很多人以为他们只是生活在古埃及的古人,其实不然,因为他们书写的《山海经》里记载的内容至少包括了整个非洲地区。上两篇我们讲述了《山海经》里的非洲特有动物,之后我们有四篇文章的篇幅来讲一讲《山海经》里记载的非洲土著部落

一说到非洲,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以黑色人种为主导的大洲,既然《山海经》记载的是非洲的内容,那里面一定记载有黑人吧?的确是这样的,这一章我们就重点来探讨下《山海经》中记载的神秘非洲古邦国。

现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在生物学上同属于一个物种,那就是智人,因为生理特征的不同,世界各地的人们又分为不同的人种。人种是指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目前全世界的人种大致上可分为四种:蒙古利亚人种,即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也有叫红色人种的。这其中有至少三个人种,都在《山海经》中出现过,出镜率最高的当属黑人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山海经·海外南经》

译文:

不死民在(穿匈国的)东面,他们的人是黑色的,长寿,不死。另一种说法说它在穿匈国的东面。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山海经·海外东经

译文:

黑齿国在竖亥的北面,那里的人是黑色的,吃稻米也吃蛇,有一条红蛇一条青蛇在他身旁。另有一种说法说黑齿国在竖亥的北面,那里的人长着黑色的脑袋,吃的是稻米,能驱使蛇,其中的一条蛇是红色的。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山海经·海外东经

译文:

雨师妾在汤谷的北面,那里的人肤色是黑色的,两只手各握着一条蛇,左边耳朵上挂有青色的蛇,右边耳朵上挂有红色的蛇。一种说法认为雨师妾在十个太阳的北面,那里的人黑色的身体,人的面孔,两只手各握着一只龟。

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山海经·海外东经

译文:

劳民国在毛民国的北面,那里的人皮肤是黑色的,或者叫教民国。一种说法认为劳民国在毛民国的北面,那里的人面部、眼睛、手和脚都是黑色的。

我们试想一下,以今天非洲地区的人种占比来看,尼格罗人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占比相对较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写一本介绍非洲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哪种肤色的人群呢?当然是占比较少的人种。那么在《山海经》的成书年代,非洲地区的人种分布大环境是怎样的,为什么出现这么多强调“为人黑”“其为人黑”“面目手足尽黑”的邦国呢?

我想这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皮肤的颜色是通过比较出来的,因为有黄种人、白种人的存在,才显出黑色人种的特征差异,而《山海经》中所说的黑人可能依然是以普通的古铜色、棕黑色为基准,比较出肤色更加黝黑的民族,比如丁卡人;

第二,《山海经》成书时代的非洲大陆与今天的非洲差不多,同时存在黑、黄、白三色人种,就像古埃及绘画中所体现的那样,各个民族和人种聚居在一起,《山海经》只不过对其进行了平实的记载,没有特别强调的意思。《山海经》中也确实有对黄种人和白种人的记载。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山海经·海外南经》

译文:

臷国在三苗国的东面,那里的人皮肤是黄色的,能拿着弓箭射蛇。一种说法是说臷国在三毛国的东面。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山海经·海外西经》

译文:

白民国在龙鱼的北面,那里的人白色的身体,披散着头发。

现今非洲的白种人,基本都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而非洲却存在土著的黄种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布须曼人。

布须曼人身材矮小,成年男子身高一米五多一点,肤色呈黄褐色,皮肤表面自幼就有皱纹。他们头发稀疏,乌黑卷曲,面部扁小,眼裂狭窄,颅骨低平,颧骨却特别突出。另外他们的体毛不发达,相比于干瘦的身体,他们的臀部脂肪特别肥厚。布须曼人与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非洲黑人印象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看上去倒是更像黄种人,而他们的基因也确实与蒙古利亚人种更为接近。在世界范围内被炒得很火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就是布须曼人和班图人的混血,与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黑人有一定的差别。

布须曼人是现存最早的人种,在已知的人类民族当中,布须曼人的Y染色体中拥有所有人类中最多的多态性。大约在十万年前他们曾经是地球上最大的群体,号称是“人类的活祖先”。据说“布须曼”这个名字是当年的殖民者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生活在灌木丛里面的人”,带有歧视意味,现在官方对他们的称呼是“闪族”。他们自己则称呼自己为“桑人”,意思是“真正的人”。

布须曼人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更没有关于自己民族历史的记载,可被考证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了血与泪的殖民史。他们被殖民者强迫,改变了传统的采集和狩猎生活,过上了他们并不熟悉的社区化生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土地,现在的他们每周等待着政府最基本的食物配给,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

据不完全统计,布须曼人的数量目前已经不足九万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纳米比亚、南非、博兹瓦纳等地。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的人还在过着自由自在的狩猎生活,可是受新土地所有法和畜牧业的影响,分到的狩猎区正在逐渐缩小,他们的活动区域已经被逼到了卡拉哈利沙漠的最深处——生命的禁区。

除了布须曼人外,非洲还有一个地方,也存在大量黄种人,那就是与非洲大陆咫尺之隔的马达加斯加岛,那里是一个黄种人的世界。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居民百分之九十八为马达加斯加人,他们大部分为黄黑混血,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未混血的班图黑人。马达加斯加人外貌既有亚洲人的特征,也有非洲人的特征,但是总体上还是属于黄种人,在人种上更接近于东南亚地区的马来人。他们的皮肤为浅棕色,身材相对纤瘦,嘴唇相对较薄,头发长且直。

马国的官方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该语言属于南岛语系,与东南亚婆罗洲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南岛语系的还有菲律宾和夏威夷的本土语言。另外马国各地也有很多方言,很多词汇来自于阿拉伯语、斯瓦西里语、马来语、爪哇语和一些梵语词汇。

马达加斯加是已知较晚出现人类活动迹象的岛屿,已发现的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纪,而后来比较频繁的外来种族登陆这个岛屿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七世纪之后。通过考古分析,岛上的主要人种主要形成于十到十一世纪,由包括印尼、马来、东非和近东地区的多人种构成。

于是人们得出各种猜测:有的说马达加斯加人主要是南岛语系的南亚人乘船随洋流和季风来到了岛上,有的说是腓尼基人当年远洋环绕非洲时,其中一支留在岛上繁衍生息,也有人说他们是来自早期的希伯来人,还有人说他们是佛教的传道僧侣……虽然从地理上来看,马达加斯加在陆海交通上并没有什么太重要的地位,但是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路人马争相到访。

根据我们对《山海经》的初步解读,以及对马达加斯加岛即是青丘之山的判断,还有帝杼出征东海捕捉九尾狐的记录等信息,也可以进行大胆猜测,马达加斯加岛的一支早期黄种人移民,会不会来自于非洲大陆,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和注释,他们会不会是来自臷国东边的三毛国,也就是三苗国呢?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山海经·海外南经》

郭濮注:昔尧以天下为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

译文:

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这里的人彼此跟随着结伴出行。

郭璞注解说:古时尧帝把天下禅让给了舜帝,三苗的君主反对这件事,帝就杀了他。有一部分三苗的民众反叛,进入南海,成为了三苗国。一种说法叫三毛国。

《海外南经》中描绘的三苗国“其为人相随”的特点,与现今非洲地区的一些土著的行为习惯很像,比如我们刚才提到布须曼人。非洲人民生活在大自然中,与野生动物共生共存,外出活动或者狩猎时,为了确保生命安全,大家养成了结伴出行的习惯,出行时大家排成一字长蛇队,形成所谓的“为人相随”的习俗。

有人或许会问,你为什么认为三苗国的国民是黄种人呢?我是基于下面几点原因,得出这个猜测的。

原因一,郭璞注解说,三苗国也叫三毛国,而《海外南经》记载说,“为人黄”的臷国在三毛东”,说明三苗国和臷国相隔的距离不是很远,因为人类有同种群、同种族结伴聚居的特点,越是长相近似的人,越容易生活在一起,所以三苗国与臷国一样,同为黄种人的可能性比较大。

原因二,《山海经》中记载的邦国,指的是原始生态下自然生成的一个个族群部落,《山海经》的作者喜欢用这个种族和族群的群体特点来对其命名,比如前面提到的“不死民”就是根据他们“寿”的特点命名的,白民之国就是根据他们肤色的特点命名的,而各个族群的特点则是在相比较的前提下得出的。除了肤色以外,不同族群的体毛特征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体毛最少的当属黑色人种,其次是黄色人种,古人的穿着比较暴露,大家在一起没有太多遮挡,两者相较之下,黄色人种两腋下以及私密部位的三处毛发,看上去比较旺盛一些,所谓“三毛”的称呼,会不会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呢?当然,也不排除“三苗”和“三毛”是音译不同的可能性。

原因三,与一种动物有关,这种动物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讙头。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山海经·大荒北经》

译文:

在西北方的海外,黑水的北面,有一种人长着翅膀,名字叫苗民,颛顼生下了驩头,驩头生下了苗民,苗民姓厘,吃肉。

文中的驩头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讙头,原型为企鹅。我们可以看出,《大荒北经》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苗民,是一个种族或部族,为什么会有“驩头”这种以动物命名的人出现在这个种族的家谱里呢?我个人有如下几点猜测,供大家参考。

猜测一,我们的远古先民以聚居为主,他们分属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各自的特点,为了区分各自的部落,喜欢用不同的动物来象征和比喻各个部族,比方说一个部落民风彪悍,比较有侵略性,就用比较凶猛的动物来指代他们,例如穷奇、饕餮,该动物就好比是这个部落的绰号,或者是族徽。

非洲也确实有以动物,尤其是猛兽的名字命名的部落,比如在纳米布沙漠有一个叫作辛巴的部落,而“辛巴”这个名字在斯瓦西里语里就是“狮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以狮子命名的部落。是不是可以这么猜想,讙头国住在海岛上,以捕鱼为生,于是就用企鹅来指代他们,企鹅就成为他们的族徽了呢?

猜测二,这可能源自古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于是将自己的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改造,来模仿这种动物的特征,比如非洲的苏里族人,他们会用刀子在自己身上拉口子,然后让身体结出隆起的疤痕纹身,可能是为了模仿鳄鱼身上的纹路;再比如卡洛族和马孔德族,他们会在女性嘴唇上打洞,装饰上不同的物品,为的是模仿鸟喙的样子。

猜测三,原始的土著有“化身”之说,他们会沉浸在某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中,感觉自己化身为某种动物,或者见到自己的祖先死后化身成某种动物,于是就会认为自己与这种动物有某种关联,或者认为是这种动物的后代,某些族群的族徽和图腾很可能就是这么来的。比如布须曼人,他们认为人和兽本是同体的,可以来回变换,布须曼人就是胡狼的化身。从前的很多布须曼人通过特殊的仪式寻求灵魂出窍,出魂后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一只胡狼,也有认为是别的动物的。

在中国古代,为了孩子生下来好养活,都会给孩子起近似动物的名字,非洲部落也有类似的习俗,他们会给自己的牲畜取名,然后给自己的孩子取和牲畜一样的名字。所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你听说谁谁是某个牲畜生的,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骂人,因为他生身父母的名字真的可能与某头牲畜同名。

猜测四,远古先民像古埃及、苏美尔、玛雅等古文明一样,喜欢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不同部位进行拼合重构,形成新的形象,以此来实现某种宗教意图,或者传达某种信息,这些我们在人类早期文明的艺术形象中经常见到,这种形式最早或许就是来自《山海经》里的这些邦国传统。

猜测五,《大荒北经》的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个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

……

郭璞说《海外南经》中的三苗因为尧帝的追杀逃到了南海,《大荒北经》里说长着翅膀企鹅人就是苗民,而企鹅也生活在非洲南部海域,尧臣讙兜也是投南海而死,那么《海外南经》中的三苗会不会就是《大荒北经》的苗民呢?

作为敢于反抗尧帝的部落,三苗肯定是一支不小的势力,这样的势力不是普通小海岛所能容纳的,所以他们除非是跑到了南极洲,变成了南极的企鹅,不然的话,他们必然是经过科摩罗群岛,来到了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的黄色人种,最早很有可能就是三苗国的后裔,而三苗很可能是黄种人。

当然,后来的马达加斯加岛也少不了东亚人和中国人的造访与影响。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马达加斯加北部发现了一种比较发达的文明,即拉西卡吉文明。在对马岛东北部武海马尔的600多个墓葬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祭器,如瓷器和玻璃器皿等,一些器物虽然是在本地制作,但也带有明显的中国特征。这些来自中国的器物有着明显的宋元文化特征,而宋元是在公元十到十四世纪,正好是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时期,比郑和下西洋早了两百多年。

时至今日,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中国对马达加斯加岛的影响也依然存在,马达加斯加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两国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当然,这期间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影响,比如中国人对红木的狂热追求,使得马岛上的红木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我们还是希望这种不良的影响越少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