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科技创新(四)》设计者杜钰凯

 过往邮客 2023-11-01 发布于安徽

由杜钰凯设计的《科技创新(四)》邮票1套5枚就要发行了,这已是自2017年《科技创新》系列邮票开启以来她设计的第四组邮票了。近日,《中国集邮报》记者通过语音通话采访了这位年轻的旅英艺术家。

记者:您好!杜老师,这套邮票是您设计的《科技创新》第四组邮票了,这四组邮票在创作方法、表现风格、色彩上是一脉相承的吗?

杜钰凯:您好!是的,这四组邮票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上一脉相承,在色彩上虽然每组都采用了四五种颜色的配色方案,但每组邮票我都会重新设计它的配色,又有它的独特性。

记者:全套邮票表现了哪5种创新科技?请简单介绍一下每枚邮票的构图内容和特色好吗?

图片

杜钰凯:第1枚邮票“人工合成淀粉”主要体现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淀粉通常要经过光合作用等60多个步骤的繁复过程,从农作物转化而成,这个过程中还要遣除自然环境的一些意外情况。其实,人工合成淀粉是一项非常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利用一个占地只有1平方米的生物反应器,通过11个步骤就可以把从太阳能里获得的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淀粉,它体现的是“无中生有”。在这枚邮票中,生物反应器是画面主体,右侧是太阳,左侧则是人工合成的淀粉。我把整个合成过程的11个步骤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到淀粉的化学式变成一个环形,环绕着这个反应器。

图片

第2枚邮票“多年生稻”表现的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科技创新。邮票背景是一大片水稻田,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在画面中间放大其中一株。常规种植水稻需要每年收割,不仅会消耗大量劳动力,还会对耕地造成损伤,多年生水稻的发明,可以让同一株水稻有多年、多季的收获。在这枚邮票的设计上,最需要突出的科技就是多年生水稻的优质配种,所以我在邮票画面中采用了放大的手法。画面中间是一株放大的多年生水稻,尤其它的多根系结构尽展无遗,发达的根部对水稻起着保护作用,使它能够越冬。另外还表现了之前收割的一些旧茎上又长出新苗,凸显了它“多年生”的特点。

图片

第3枚邮票“'祝融号’火星车”的表现方式其实跟之前我在邮票上对“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的表现手法差不多,“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板就像翅膀一样,可以抖掉火星车上的灰尘,这是之前的火星车都没有的。由于火星的地形十分复杂,在邮票上也可以看到很多小碎石,所以“祝融号”火星车上还装载有一个特殊的移动系统,赋予它蠕动功能和多项旋转功能,让它能够更灵活地在火星上行走。“祝融号”火星车本身的结构就是一个很出彩的亮点,所以这枚邮票的设计就是尽量还原火星车本身。

图片

第4枚邮票“夸父一号”,记得之前在第一组《科技创新》邮票上表现过类似的“墨子号”,“夸父一号”则主要用来观察太阳,它能观察太阳磁场、耀斑、日冕物质抛射,这三个元素在邮票画面里是着重表现的。为了突出重点元素,我采用了一些渐变的颜色,打破了前几组比较偏向扁平类的设计风格,渐变色彩让整个太阳光看上去更明亮、更立体。

图片

第5枚邮票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面积很大,海拔很高,宏伟壮观,我希望在邮票上把观测站宏观地表现出来。观测站的每个细节对宇宙线的观察都起着关键作用,画面上有些圆圈,这也是《科技创新》系列邮票的一个特有的表现手法,用圆圈去打开一个个窗口,可以把在整体画面中不能具体表现的一些关键细节放到这些小窗口里进行展示。

记者:这套邮票更注重科普性还是艺术性?还是两者兼顾呢?哪一点比较重要?科普性和艺术性会不会有些冲突?能否举例说明?

杜钰凯:应该是科普性和艺术性两者兼顾,力争做到既严谨,又好看。这套邮票是我与中国邮政第四次合作了,经过前三组邮票的磨合,我通过邮票编辑了解到邮票发行团队需要什么,那就是在邮票中强调科普性,然后在设计中尽可能配合。唯一有些“折中”的地方,可能就是在配色上吧!因为在科技专家的眼中,物体的固有色是很重要的,例如,火星就是橘红色的,地球上的天空就是蓝色的。但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说,天空可以是红色的或粉色的,宇宙中的火星也可以是蓝色的,这并不会影响邮票本身的艺术性。例如,在“'祝融号’火星车”邮票中,我原来设计的火星有一个蓝色的宇宙背景,但专家团队告诉我,在火星上是看不到蓝色的天空的,所以最后我还是把它改回了橘红色。

记者:用插画这种形式去表现科技题材邮票在西方是否很普遍?对科技题材的邮票,东西方邮票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哪些不同?

杜钰凯:西方邮票的表现形式无论摄影还是插画都有,一些像“福尔摩斯”或“哈利·波特”等比较有新意的题材,经常会用插画表现。对于“东西方科技邮票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我也感到好奇,所以就上网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只能搜索到我设计的这几套邮票。其实科技题材的邮票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少见,我能找到的少数西方科技题材邮票,表现方法也都是采用旧式插画,近年的邮票几乎没有,也就无从去比较东西方这类邮票设计语言的差异了,所以我觉得中国邮政发行的《科技创新》系列邮票还是很特别的。对我个人来说,这也是件好事,既然没有太多可以比较的,我就可以尽情地用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去展现这个邮票系列了。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开始接触邮票的?您觉得邮票绘画与平时的插画创作相比,哪个更难一些?为什么?

图片

杜钰凯:其实我小时候曾经在父母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集邮了一段时间呢!当时就是觉得邮票上的画很好看,就收起来,把邮票洗干净,专门放到一个本子里,但长大之后就很少接触邮票了。毕竟现在集邮并不是一个大众爱好,邮票好像也成了生活中逐渐远去的艺术品,非常神奇的是中国邮政和邮票编辑居然找到了我,邀请我来设计邮票。我是从2017年设计第一组《科技创新》邮票时,才重新关注了邮票。

我不觉得设计邮票跟画插画哪个更难一些,因为我有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不一样,都要面临不同的挑战,而且在设计工作中,每个项目都蕴含着很多知识,都能从中学到很多。《科技创新》系列邮票中有很多我原来不懂的科学技术,邮票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最初去尝试理解这项科技的时候,所以我通常会做很多的资料收集工作。除了邮票编辑传来的资料和专家团队提供的科技资料,我还要自己上网搜索、阅读,希望对这项技术尽量多一些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用恰当的方式把它诠释出来。我不是科学家,所以每次都需要在专家团队和邮票编辑的帮助下,才能一步一步地把邮票从最初的设计草图变成最后的定稿。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这套邮票的设计过程,隔着千山万水和时差设计了这套邮票,跟编辑沟通起来是否有诸多不便?你们是如何克服的?

杜钰凯:刚才曾提到这是我跟中国邮政第四次合作设计邮票,由于之前多次良好合作的基础,我觉得第四组邮票的设计也是至今最顺利的一次。我很感谢邮票编辑温文雅老师,《科技创新》从第一组到第四组的编辑都是她。她负责整理专家和邮票发行团队的意见并传给我,所以我在邮票设计中不需要面对很多人,只需要跟温文雅老师沟通就可以了。

因为合作过多次,所以我跟温文雅老师都熟知彼此的工作方式,她知道我会从什么阶段开始画,也知道什么时候把专家和发行部门的反馈意见传递给我。时差反而被我们变成了一个有利于工作衔接的工具:她把设计或修改意见传给我时,恰好是英国时间的早上;每次我看到反馈意见,当天就可以开始修改,等我修改好再传给她的时候,她刚好早上醒来,立即就会看到我的稿件。所以时差反而把我们的工作时间拉长了,让我们的工作可以无缝衔接起来,这真的很棒!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记者 小鲁

编辑:齐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