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人的4大攻心效应:人与人之间,原来是“以心攻心”

 富书 2023-11-01 发布于北京

破晓茉莉
立身处世,先琢磨人心,后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行动,才能认清脚下路,走好未来路。

在《FBI攻心术》一书中,作者金圣荣写道:

“所谓的攻心术,实际上就是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诱导他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攻心术”,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何洞察人心,悟明世事,四大效应可指点迷津。

反弹琵琶效应:反道而行,出奇制胜

对于他人的不正确行为,不直接指出来,反而另辟蹊径,给予赏识。

在心理学中,这种通过反向刺激,促使他人反省自我,并改正错误的方法,被称为反弹琵琶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敦煌壁画上的艺术形象,操琴起舞者不正弹琵琶,而是反弹琵琶,其视觉效果远胜于正弹琵琶。

突破常规,逆向行事,结果竟超越预期。

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写过一篇报道:

一个小偷犯案上千起后,才第一次被捉到。

他在文中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风格这么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

果然,出狱后的小偷在改邪归正后,成为当地几家羊肉火锅店的老板。

二人相见,老板对林清玄说:“您写的那篇特稿,使我意识到自己还能做些正当事。”

批评一个做错事的人,本是正常之举,但若能挖掘出错误背后隐藏的价值,可以引导犯错者跳出固定思维,并自发地向好而行。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西汉时期,胡常和翟方进一起研究经术。

胡常嫉妒翟方进的才能,总是与外人一起议论翟方进的不足之处。

翟方进无视非议,每遇胡常召集门生讲经,就派门下弟子前往请教疑难问题。

时间长了,胡常心有歉意,因为他知道翟方进“别有用心”。此后,再也不去贬低而是去赞扬翟方进。

面对胡常的“进攻”,翟方进并未针锋相对,反通过抬举对方,潜移默化地化敌为友,为自己解围。

遇到问题,除了直面硬刚,还能以柔克刚。

一个思维丰富的人,处理问题从来不只看一面,而是善于全盘考虑。

反弹琵琶,攻心为上,当对方的心被撼动,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避雷针效应:精准洞察,疏通矛盾

在建筑物顶端安装避雷针,使云层所带的电被大地带的电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免受雷击。

这引申为心理学上的“避雷针效应”:了解矛盾的关键点,并找出化解办法,往往能化险为夷。

汇编《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湖北巡抚谭继洵关系不太融洽。

两人相见,谈到当地的江面宽窄问题,张之洞说是七里三分,谭继洵说是五里三分。

二人争持不下,于是,召来当地的知县陈树屏来裁决。

张、谭二人问道:“你管理江夏县,可知道江面是七里三分,还是五里三分?”

陈树屏回答:“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水落时便是五里三分。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

张、谭二人听后大笑,并赏陈树屏20锭大银。

陈树屏找准双方心理的突破口,用“打圆场”的方式给了两位领导“面子”,又化解了自己的危局。

当置身于难以调和的矛盾中,如何安全脱身,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情境洞察力。

也就是一个人能否通过表面现象,深入事物或问题的内部,精确判断出其背后本质的能力。

就像张之洞和谭继洵的分歧,已经不是表面上的江面宽窄问题,而是事关二人“面子”的问题。

即使提供出最准确的答案,都不足以令二人满意,陈树屏还会成为那个扛雷的人。

只有找到矛盾的引爆点,提供出令二人都满意的答案,才能精准地避开二人都忌讳的“雷区”。

观其表,知其心,一个人洞察力的大小决定事件的走向。

反馈效应:及时回应,增进感情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通过实验发现:

在完成指定任务时,被及时表扬的小组成绩要优于被批评的小组,而被表扬的小组的成绩还在持续提高。

根据加拿大某公司《全球员工敬业度》调查分析:

62%的员工希望听到更多来自同事的反馈,83%的员工表明,不论收到的反馈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他们都会感激和重视。

综上所述,及时对他人的表现进行肯定的效果要明显比否定好,而否定的效果要比不做任何评价好。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反馈效应”。

期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需求。

精密仪器设备公司——福克斯波罗在产品开发时遇到技术难题,大部分员工束手无策,总裁也茶饭不思。

在大家都一筹莫展之际,一名技术专家手持自己新设计的产品,闯入了总裁办公室,表示已经妥善解决了技术问题。

总裁想找个东西奖励专家,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物品。

最后,他终于在抽屉里找到一根香蕉,并郑重地递给专家,说道:“这给你吃。”

后来,香蕉演化成了“金香蕉回形针”,成为该公司的一种奖励。

香蕉本身不值钱,但总裁对解决公司难题的专家及时表达感谢,专家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同时激发内心对公司的忠诚和热爱。

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及时反馈有两种方式: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

哪一种方式更有利?

人际关系研究领域专家约翰·戈特曼,在提到“稳定幸福的婚姻关系”时说道:“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在数量上的比例应该是5:1。”

即正面反馈更有利于维持稳定幸福的婚姻关系。

不止婚姻关系,其他关系同样需要正面反馈,由此唤醒对方的内心价值感,达到巩固双方关系、增进双方感情的目的。

亲和效应:顺其所需,成己之求

人与人之间因为投缘,而增强双方的亲切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亲和效应”。

喜欢靠近“自己人”是人的天性,人们一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英国一独居老人想出售自己的房子,搬到疗养院居住。

许多人登门洽谈,罗伊是其中之一,而他仅有3000英镑,远远不够买这栋房子。

罗伊跟老人商量说:“如果您把房子卖给我,就可以继续住在这里,不必搬进疗养院。而我会把您当成亲爷爷,照顾您。”

老人思考一番后,与罗伊签下房屋买卖合同。

罗伊能用很少的钱买到心仪的房子,是因为他看得到老人的情感症结,并能“对症下药”,从而拉近了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最终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正如法国文学家卢梭说:“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别人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

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自己。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和儿子要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棚,即使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小牛还是拒绝进牛棚。

女佣见状,一边让小牛吮吸自己的拇指,一边把小牛引进了牛棚。

爱默生父子无视小牛的习性,用力再多,结果也不会如意;而女佣顺应小牛的习性,方法得当,结果正合心意。

与人相处一样,只有顺其所需,解开别人的“心结”,才能赢得信任,彼此舒适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漠视他人的内心需求,一味索求,只会白费力气。

做事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更易消除对方的抵触和戒备心理,自己的目的才容易达成。

为人处世,除了真诚,更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即使局面不利,也能游刃有余地化解。

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不妨从“心”出发,“以心攻心”。

反弹琵琶效应,欲正先反,唤醒人心;避雷针效应,巧解矛盾,满足人心;反馈效应,以情感人,捕捉人心;亲和效应,互相成全,以心换心。

立身处世,先琢磨人心,后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行动,才能认清脚下路,走好未来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