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好坏美丑,因认知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判断标准,古人亦难以脱离自己的认知范围进行客观判断。 比如米芾这个耿直率性的小老头,学唐批唐,批完又学,端着饭碗嫌饭馊,嘴上一点没耽误,依旧大口干着饭,典型的口嫌体正直。 好坏美丑需要一个判断维度,米芾以登晋室为高妙,自然唐不如晋。如以形体变化和用笔丰富程度作比较,则时代越晚越好。在评价好坏美丑前,能清晰认知自己当前的判断维度,这很重要。 我在认为形体丰富为美后,练字方向也逐渐偏向形体特征,时间一长,忽地感觉字中少了点什么,跟古人的字相比,总缺少一种味道,这让我再次反思,何为好,何为美。 以前上学时老师讲过一个例子,他说开车碰到紧急情况需要急打方向盘时,眼睛千万不要朝着障碍看,往哪看就会往哪开。 练字也是一样,看到哪就会往哪走,这就是为何我在专栏中一直提倡自学者提升眼力比临帖更重要,练错了比不练还可怕。 形体变化在于外,内则是形而上,如何理解形而上,我也苦恼,书论看了一堆,讲书法如何如何精妙,似这似那,层次多么高,自己拿帖一看,两眼一抹黑,只知道好,不知道好在哪。 在此之前我不写二王,自身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从古至今都讲要学二王,说二王为后代之宗,学完能找着根源,我偏不写。并非不信,我非常相信这种说法,毕竟讲这话的都是名家高手,连他们的话都不信,自学还能信谁,只是太过逆反,想着从后代名家也能找到一条出路。 学法度是一个“守常”的过程,懂法度后就能看到用笔结字的“常性”在哪,所以相对应的也知道变化大概在哪些地方,不光是眼中看到,理论上也能进行简单分析,这才开始对二王的字感到好奇。 于是花了一两年时间学二王,逐字拆解二王的变化。从不断拆解的过程中,大概发现了一些规律,某种相似的点画处理,结字处理,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精神感受,甚至是一种神经挑逗,因以前学的够杂,想的够多,只是未成条理,故常感搔到痒处,也自此对“观古技痒”有了共鸣。 比如晋韵,韵怎么理解,在点画处理上有何具体特征,字要怎么写才能让人感到有晋人韵味,已经想通七八分了。这时再看米芾批唐之词,再也不觉标新立异,甚至有为之摇旗呐喊的冲动。 对形而上美,对字的内涵,也是从此刻有了认知。说到底,这个层面还是要靠练,毕竟一种美是由无数点画结构塑造的,不知常则无从晓变。也明白了为何很多人练到一定层面后就不太爱和比自己水平差的人交流,没啥好讲的,即便有意识去学习,功夫不到,怎么讲都浪费口舌。 懂了韵后,再去感受宋意,则又发现“意”不仅仅是有丰富个人特色的形体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把三观完全用字表现出来。同样,这些也完全可以通过对点画的分析归类比较客观的描述出来。 懂得归类描述很重要,与高手描述一致,则能切实感受到认知相近,也就不会产生见解上的冲突了。有冲突,说明懂得还不够全面,如果足够全面,则只有方向和立场的差异,不会有对错的差异,也就没有冲突。 一幅作品由无数字组成,这些字又由无数点画组成,点画又呈现书写当下的状态,不同时间段作品的差异又能呈现不同时段的状态。横向纵向审视,则对字的了解就比较全面。 也是自此能从字中看到性情,性格与情绪,再看神品三帖才知为何被称为神品,是否真迹已经不重要了,只要点画结构得其七八分,则精神状态相近七八分,七八分足矣令人神驰,况乎学。 知韵时,练字偏向韵,知意时,又偏向意,知性情时,又着重表现性情,究竟哪个好呢?没法讲,从个人角度选择哪个都是对的,都能见水平,且无论如何练也不会超越塑造这些概念的时代,只能无限贴近。但如果从宏观出发,哪个都不对,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潮,潮流的生命也并非一二百年就能结束,人以区区几十年书龄去判断,怎么都是错,书法只会发展,不会倒退,无法用过往评定未来,盲目仿古一定有问题。 就像宋朝的薛绍彭,学二王的高手,宋朝时与米芾并称,宋后真迹流传寥寥无几,历史上这类高手数不胜数,想要复古需有复古的历史背景,如无此背景,赵子昂也难以出彩。 什么叫好字? 技巧只是基础,气韵格调性情意都可作为评判标准,因人因时而 如果对基础掌握并未全面,好坏标准也很简单,看自己就可以了。 什么美都是点画的堆砌,技巧也是判断好坏美丑的根基,通俗讲就是功夫。写一年横与写十年横自然不同,高低可见,写过就能看出来。爱好十年与专精三年又不同,气息可见差异,精过就能看出来。 总之一句,行过能知,知能证行,知道自己做到哪,没做到哪,就知道别人好在哪,坏在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