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八道湾11号

 登西峰看东海 2023-11-02 发布于山东

摄影/郭茜

1919年,即鲁迅先生在京生活的第七年,在经历了五个余月的奔走看房后,他终于购入在北京的首处宅院——八道湾胡同11号院。这是除绍兴老家外,一家12口人在外聚族而居的唯一居所。这套宅院是周氏兄弟三人的故居,也是周作人晚年的居所。

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八道湾胡同11号现在是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由北京市第三十五中负责管理。学校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指导下布置展陈,纪念馆于2018年落成开放,现在的主题是“一座宅院,一所学校”,用来开发和实施人文课程,以三十五中为中心辐射到各大中小学,2022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自1912年进京,鲁迅先生于北京先后有四处居所,分别是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新街口的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鲁迅”这个笔名就是1918年居京期间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使用的。直至1923年8月与其弟周作人失和后携妇迁居砖塔胡同61号止,鲁迅在八道湾11号短居三年,在此期间文学成果颇丰,创作了收入《呐喊》的11篇小说、收入《热风》的14篇杂文,完成了《阿Q正传》和《故乡》等代表作,翻译出版了多部小说、剧作和童话作品,尤其是《阿Q正传》凝集了鲁迅多年来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入思考。1923年8月,鲁迅的14篇小说结集出版,鉴于创作初衷是在“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故命名为《呐喊》。

八道湾11号院在八道湾胡同北侧,中轴线布局,坐北朝南,是典型三进院的四合院,有瓦房二十七间、灰背房五间,占地约四亩,可谓大宅。北京内城传统的四合院可分成小、中、大三类,其中大四合院的平均建筑面积为700平方米,即1.05亩,11号院约是它的四倍。鲁迅先生在京最后的居所——宫门口西三条21号只占地400余平方米,仅为八道湾11号院的六分之一。之所以选择占地如此大的院子,其一因为要满足周氏家族12口人的生活需求,其二是院落空间开阔便于孩子们玩耍。

院门位于院子东南角,这是一座随墙门,其上构花砖门楣。由院门入内首先是外院影壁,在其西侧保留一株槐树,现置鲁迅与李大钊的等比座谈塑像于树下,符合“一座宅院,一所学校”的主题。三十五中前身是志成中学,李大钊是校董之一,一百年前李大钊和鲁迅是《新青年》同仁,一百年后他们在此相逢。

院落的南侧有九间倒座房,倒座房北侧是一道卡子墙,卡子墙中间未设垂花门,仅设一通道。北京四合院的常规处理方式是在此处设置宫殿式的门顶,有用木头雕刻的莲花瓣儿,倒悬在门额的两旁,称为垂花门。卡子墙与倒座房构成第一进院子。倒座房由西向东分别为客房三间、会客厅三间、通道及佣房三间。最西的三间客房曾是鲁迅创作休息的房间,中国文学史上的扛鼎力作——《阿Q正传》便是在此诞生。中部的三间则为一进院的会客之所,当年多位文人墨客来此做客,如胡适、蔡元培、沈尹默等。周作人日记中提及“1920年4月7日下午毛泽东君来访”。

卡子墙隔开第二进院子,该庭院面积宽阔,许寿裳评价这里简直可以开运动会。二进院中有北房,即正房三间,西边一间是鲁迅和朱安所住的房间,东边一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居所,中间是饭厅。值得一提的是北房之后接出一灰棚,其功能大抵可等同于如今的阳光房,称“老虎尾巴”,是上世纪40年代周作人做的。通常类似规格的北京四合院讲究正房前廊后厦,后厦指屋后的走廊,为了在院子里行走方便,避免风吹日晒,“老虎尾巴”大抵是设计过后的变体后厦。位于阜成门内宫门口的北京鲁迅博物馆也设有“老虎尾巴”,该处则是鲁迅先生自己设计的。

八道湾11号院二进院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房为周氏三兄弟的书房,1924年6月11日,一件迷雾环绕的事件在这里发生,已迁居宫门口的鲁迅回来取物,与周作人在此发生激烈冲突,以至此后兄弟彻底决裂。东厢房则作堆房配房之用。

北房后身是九间后罩房,二者形成第三进院子,也就是后院,分别是周作人与周建人家眷的住所,以及内客房各三间。1922年2月,受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来京,被安排在八道湾11号鲁迅家中内客房暂住。爱罗先珂嫌北京寂寞,缺少自然之语,周作人便于后院掘一小池,供他和孩子们在小池中养蝌蚪,小池取名为鸭池。1923年7月,兄弟失和,周作人给鲁迅送来一封告诫信,其中提及“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同年8月鲁迅由此处搬离,周作人继续于中院的苦雨斋中为新文化运动不时抛出些清新闲适的文字来。

如今,八道湾鲁迅纪念馆围绕鲁迅人物生平事迹及其所著文学作品常设三个专题展室:说不尽的阿Q;呐喊——在新文化运动中;八道湾与志成。展览主题明确,展品内容详实。此外还设有三个主题教室:立人讲坛、鲁迅书房、鲁迅的艺术世界。这三个主题教室是专门给学生开设立人课程的教室。

由于其地处校园之内,入馆参观的游客并不多,笔者到访之日有部分空间被用作教室,不时传出书声琅琅,百年前的文化高地至今仍延续着清净与书卷气息。说到历史、文物,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也许是博物馆中需要有隔离屏障保护的华美之物,然而在八道湾11号,历史是如此之近,鲁迅先生的精神与意志化作沉香氤氲开来,持续感染滋养着后辈学子。(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八道湾鲁迅纪念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