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牛嘴笼》

 萧逸帆520 2023-11-02 发布于湖南

牛嘴笼

/刘作芳

农村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就基本上过完了。走亲窜戚的热闹已经冷寂下来。

挖锄铲锄,犁头枷担,蓑衣斗笠,镰刀弯刀,粪桶粪舀子,农具们都闲得龇牙咧嘴的了。

心思还得回到农事上来,农事是村庄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圣经,丢不得也丢不起的。磨锄修犁,整饬好必备农具,做好下地耕种的架势了,刀锋锄利,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事不等人,不断换档的节令就是无声的号令,庄稼人必须得跟上大自然的节律舞动起来,若不如此,挨饥受冻注定就是你了,还要赢得一个好吃懒做的破落户头衔,依附着“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的信条映刻进左村右屯乡亲们心底,人怕出名猪怕壮,几代人也难以抬起头挺直腰。

晴雨交替中,万物在萌动。

冬天里种下的洋芋禾苗已经拱土而出,长到三四寸高了,单苗的,双苗的,也有三四苗以上的。单苗者,茎秆尤其粗壮,似是聚纳天地精华融于一身。底层叶片已经舒展开来,顶部叶芽还皱巴巴的没来得及伸展,禾茎在暖和的艳阳中噌噌的向上窜,一周就能长一两寸长。植株绿油油,青幽幽。

牲畜与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是中国式村庄的共性。我的村庄里牲畜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扁毛的,鸡鸭鹅即是,一类是圆毛的,猪牛驴猫类此。

二月间的太阳很暖和了。早饭完毕后,圈里的猪儿已经吃得翻脊饱,准备躺下睡猪儿觉了。母亲忙完早上家里的活计,就得抓紧上坡了放牛打柴割牛草了。

母亲拿起弯刀或是砂镰刀放进背篼里,背上背篼,咯吱一声,正堂屋的大门打开了,一群鸡娃子连飞带跑过来,条件反射习惯性的以为主人又会撒食物给它们了,“自己找来吃去!”,见没戏了,鸡娃子们也扫兴而散了。

母亲走进牛圈,在篾笆折墙壁上去下一大一小两个牛嘴笼。分别解开圈里我家一对母子牛的牛鼻索,从牛嘴笼孔洞里穿出来,把牛嘴笼的绊索从耳朵后的脖颈上套下来,牢牢的把牛嘴笼给戴上。很乖很听话,它们走自觉把嘴筒子伸过来,配合着给它们笼上,就像公职人员习惯了生活在制度的笼子里,一旦没制度约束了还不习惯呢。

当初,小牯牛也极不情愿戴上牛嘴笼,像孙猴子起初对待紧箍咒一般,左甩右擦,下踢上拱,总是想摆脱束缚,这些招数先民们早就有办法化解了!劳而无功久了,它慢慢久适应了,乖巧了。

我家小牯牛那时还不足一岁,还没有被打穿鼻孔眼呢,因为穿鼻孔眼的最佳时候是在一周岁左右。这活计可不像女人们穿耳孔那么简单便捷!

饲养场里的牛一般倒是不需要打鼻孔眼穿牛鼻索的,菜牛嘛。农村中放养的牛则是必须的,否则怎么牵引、使唤、耕作。

打鼻孔眼的部位必须在鼻中隔(软骨组织)稍前一点最薄之处,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抠着就能掂量出来了,缺鼻牛有见过的把?那就是因为打鼻孔眼部位过于靠前,打在内层较厚的地方了,牛不听使唤,用力挣扎,前端的肉容易被扯掉,也有因为感染而缺鼻的。

若如从鼻中隔后面的软骨中穿过,则会造成伤口不易愈合,更严重的是牵引时牛的疼痛感很强,刺激大,不便于调教御使。

打鼻孔眼大多选择在春、秋两季天气较为凉爽,伤口不易感染、发炎的时间。得有两三个壮劳动力合力协作方能完成,一周岁左右的牛壮实的有两三百斤了,初生牛犊,不听招呼,犟得很。先得把牛头固定,碘酒消毒,穿鼻部位和金属鼻圈(也可用胶皮管子)都要消毒,穿鼻孔的人左手捏住牛的鼻中隔稍前部位,摸捏准最薄的部位,右手将鼻圈尖端从最薄处迅速穿透过来,调匀长短,用铁钳扭紧鼻圈的两端。若用胶皮管子者,先用穿鼻器——锋利的木质尖或竹管,消毒,穿鼻,再引导胶皮管子穿过去,调匀两端拴上死结。打完鼻孔眼要再次伤口部位给消毒,有血长淌,它会用长舌舔舐,过程中它肯定疼痛非常,从它使劲挣扎的势头就可用看得出来,嘴里还发出“哞哞哞哞”的叫声,鸡娃子们见了四散奔逃,狗儿见了阵势吓得直汪汪。不过不必太担心,农村中的牛都要经此一劫的。但我没有见过哪家的牛,在打鼻孔眼时流泪的,坚韧,坚强者如牛。

打鼻孔眼后要时时留心是否有发炎、感染等异常情况发生,几天后要不时给挪动挪动鼻圈或胶皮管子,增强穿孔的适应性和愈合性。半月之后,就可以穿牛鼻索换掉胶皮管子了,但是切记不要在前面拉扯牵引它,更不要强拉活拽,武力相向,否则可能缺鼻。正确的应该是让牛走人的前面,绳索绳头朝后,伤害就减小了,一段时间它也就适应了。

母亲吆喝着牛走上乡间小道,两旁地块里种满了洋芋,借助春风里的长势窜出一尺来高了,卵形的叶片全然伸展开来,上下两面都有微白的细细的绒毛,茎秆壮实涵养充足,看上去浑身碧绿。一切都在招引着大牲口牛儿们的食欲。

牛的馋嘴被罩住,它就不能偷食两旁的包谷禾苗,洋芋禾苗,包括青草,只能乖乖跟随到草山,待解开牛笼嘴,把牛鼻索缠绕在它们的脖子上,它们才能放开大嘴大快朵颐。有时耕地也要套上牛嘴笼,防止它利用耕地的职务之便顺嘴牵羊抢食相邻地块里的洋芋藤、包谷苗、野草等青苗。

洋芋其实是一种易种易成长易丰收的农作物,不像有的庄稼比较娇气,

洋芋种下地之后,除了防止拱猪子夜里去拱翻起来糟蹋,长出秧苗后谨防下雪打霜,其余似乎就没啥害怕的天敌了。

但是也要防止家中的黄牛到地里去糟蹋和偷食禾苗,洋芋苗原本是有毒的,让牛吃多了,轻则排泄拉稀,重则倒地不起。我14岁那年春末,父亲叫我在即开挖洋芋的厢子上割了一背篼洋芋藤,还间杂着些白花儿,背回去后,也没有掺杂其他猪草,直接宰细煮熟喂圈里的那头七八十斤的黑猪,不料想吃后就中毒,倒下去爬不起来了,急忙叫来村里的兽医给打了一针,总算救了过来。吸取教训以后就让猪儿吃纯洋芋藤了,掺杂其他猪草必须六成以上,才能保证其安全。

也是那年,大概春末夏初一个清晨,母亲一起床开门就看到我们家的母牛在园地里偷食糟蹋洋芋藤,原来是牛鼻索没拴牢,被它挣脱了跑出去偷食。拉回来给了它好几鞭子,叫它长长记性,收敛收敛偷嘴的性子。不曾想到它也中了轻微的毒性,无精打采的,经过两天的调养,精神才彻底恢复过来。

躺下休息的牛,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反刍,动作慢条斯理的,要把胃里的草食完全反刍一遍,才利于消化,时时用那对大耳朵扇走牛虻,苍蝇和长脚蚊。

走出家门来到路上,似乎是肠胃更加通畅了,拉下热气腾腾的几坨牛粪,母亲不惊动他们,放它们尽情释放过痛快后再上路,牛粪是绝好的农家肥。

进入草山,放开牛嘴笼,牛儿们便放开大嘴风卷残云,马胡草,野蒿,芭茅草,乌泡叶,苟叶……母亲在牛儿们的大快朵颐中,抓紧找干树枝,干柴,或是找猪草。

回家路上,虽然牛们早就吃得翻脊饱了,嘴也得给套上牛鼻索一圈圈绊在脖子上,它俩缓缓走在母亲前面。人牛仨开启了晚归。路两旁的洋芋苗和玉米苗仿佛在竞长,都庞旺得一塌糊涂。但是已经丝毫不能引诱起它俩的丁点儿食欲,绝不旁骛,大有目不斜视的君子风范,当然它俩也不会丢下母亲自顾赶路,总会等着母亲一同前行。母亲负重走累了,在石坎子上歇息,打两个嘘声换换气,它俩自然心有灵犀,停驻脚步母子俩相互用头,用脖颈进行肢体语言交流,表达着亲与爱。

村庄在眼前,炊烟袅袅,鸡鸣狗吠。


作者简介:

刘作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作协、评协会员。党校正高级讲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