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脾胃病

 上池汤液 2023-11-03 发布于山西

 小儿“稚阳稚阴,易虚易实"这一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之阴阳亦很薄弱,一旦脾胃有病,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而主张治理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胃为主,不轻用攻伐。虚证宜补,但不可骤补,必须补中寓泻;满证宜消,但不可剧消,必须消中兼补;湿证宜燥,但不可太燥,必须燥中寓濡;阴虚宜滋,但不可过滋,必须滋中潜化。执此四端,尚须以“扶阳”为第一要义,斯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矣。此外,还应注意恙后调理脾胃,善于把“药补”和“食补”有机地结合起来。

甲 补中寓泻(消)调脾胃之偏

  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的理论,对小儿脾胃气虚证主张先扶(扶指扶助脾胃之气,即小补、清补之谓)后补,逐步增加补药的力量。认为早补、过补,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反致虚不耐补。同时,在补药中运用1~2味消药、以调整脾胃之偏。

例1:×,男,1岁半,生后母乳不足,兼人工喂养,一度因乳食不化而患泄泻。周岁断奶后,饮食失调,大便稀,日数次,选经治疗反复不愈。刻见面色青黄,形瘦神疲,皮毛憔悴,唇口作干,潮热便溏,腹胀如鼓,口馋欲纳,但纳之不多,舌干偏红、苔白不匀。证属胃损伤,运化无权,聚久成积。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宜补中寓泻(消).重在扶助脾胃之气。

处方:米炒太子参、茯苓、炒白术、麸炒麦冬各6克,胡黄连、肉豆蔻(杵,后入)各1.5克,鸡内金3克,鲜(或干)荷叶1角,谷、麦芽各6克。连服四剂。

  配合捏脊法”,每日3次,直至病愈,

  二诊:神情稍展,腹胀较松,大便每日2次,由薄转稠,潮热似觉平和,原方加淮山药9克,连服五剂,另嘱每日进鲜鲫鱼汤、红枣汤各1-2次,适量。

  三诊:面色较前活润,精神转住,腹胀渐消,舌淡红、中根见薄白苔,脉细偏数。脾气转苏,阴虚可复,补药应的情增益,处方:黄芪3克,潞党参、炒白术、麦芽、苓各6克,胡黄连、广皮、炙甘草各1.5克,干荷叶1角,谷芽9克,连服五剂。早晚嘱进苡米、红枣粥(用少量炒熟苡、红枣加米煮粥)各一次,以肉松少许佐膳。  

乙  消中兼补防损脾胃之气

  小儿胃气较弱如残薪之火(意指火力不足,即消化功能较差),只宜温养而不宜散发,尚待添薪助火以增强熟腐之力。故对小儿食积、呕吐之类的满证,亦不专用克伐,而是消中兼补,防损脾胃之气。例2:×,男,2岁。因节日过食厚味,以致食伤脾胃,运化不良,微微发热,气粗口干,脘满腹胀,嗳噫酸腐,不大便,舌苔黄厚而腻、指纹如蛇形。里滞较重,蕴蒸发热,应釜底抽薪、取消食与积并用。

处方:炒麦芽12克,炒黑、白丑共3克。上药共研细末(过筛)、稍加红糖,用米汤调如糊状.顿服。

  服药3小时后得大便次、先硬后溏、量多,诸症悉解,嘱进清淡饮食3~5天,勿再伤脾胃即可。

  按:此例重用麦芽,轻用二丑(炒熟则寒泻之性较缓,且较好服用),加糖用米汤调服,可以保胃和中

丙   燥中寓濡,适应脾胃之性

  脾胃之性各有其好恶,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湿恶燥,一阴一阳,一燥一湿,相反而又相成地发挥蒸化水谷,敷布津液的作用。如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困脾,为脾所恶,必须温而燥之。根据脾胃这一特性,提出了治湿要诀:即“燥”以化湿,“利"以逐湿,“补”以胜湿。燥湿、利湿为脾所好,但燥可耗阴,利可损液,易于伤胃,故主张于燥利之中,寓以濡润,以适应脾胃之性。

例3:×,男,10个月,奶中夹食伤于脾胃,始则大便,日2~3次,并不知节制饮食,继则便次增多,质愈稀,尿少,送服消导药无效,历时1月未愈,患儿形体弱,面色无华,精神顿,手足欠温,纳谷不馨,强食之则略进少许,腹稍脚、按之濡,舌淡苔白,纹色淡暗,脾不运湿,湿多成泻,当以健脾燥湿为主,岂止消导药所能奏效哉。

处方:米炒太子参、茯苓各6克,制半夏、炒苍术、炒白术各4.5克,广皮2克,煨木香、砂仁各(杵、后入)1.5克,煨白芍3克,怀山药15克(煎汤代水),连服三剂。

  二诊:药后手足转温,便次减少,由薄转稠,尿量增多,纳谷较香,脾气渐振,胃气趋和,原方再进三剂。

  三诊:大便已实,腹软,精神转佳,纳食正常,停药。嘱早起,午后各进山药糊(鲜山药煮熟后去皮捣烂,稍加糖水拌和)1次,适量,或煮食小红枣每日2次,每食6~8枚,以补益脾胃。

按:此案为脾虚湿甚之证候。湿已形成,当燥当利,惟补土制水、旺脾胜湿乃是治湿之根本。在治湿过程中,注意燥中兼濡,利中有滋,以合乎脾胃之性。在辛温燥湿药中加白芍、怀山药,燥中兼濡,养阴保胃(白芍又有制木扶土的作用)。

丁 阴中潜化,毋遏脾胃之阳

  小儿正处在“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的生长发育阶段,这是稚阳稚阴相互作用的表现。但是小儿的稚阳稚阴必赖脾胃的精微以供养,是故保护脾胃之气,促进生化之源,更有其实际意义。因此在治疗小儿阴虚证中,必须阴中潜化,毋遇脾胃之阳。

例4:×,女,4岁。形体不丰,平素喜食香甜。口腔破溃,常累月不收。刻见口颊、牙龈各有绿豆大溃疡数处,舌中心呈苔藓样破溃,鲜红无苔,口角流涎,痛不能食,脉细数,尿黄便干。证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治以敛阴摄阳,调其水火。

处方:元参、麦冬、细生地、白芍各6克,鲜石斛(干者亦可)15克,甘草3克,银花4.5克,生龙骨(先煎)12克,肉桂1.5克(焗服)。连服三剂,护痛不能嚼食,嘱与藕粉汤1日数次。

二诊:口颊溃疡已收,舌之疮稍敛,口涎减少,能纳,原方继服三剂。药未服完即愈。嘱忌食香燥之物,每隔5~10日用淡菜、慈菇煎汤饮之(如无慈菇,单淡菜亦可),适量。

  按:小儿口疮,多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也有因脾胃气虚,虚火上泛而成者。本案为阴虚阳越之口疮,治法以清热养阴为主,加龙骨、肉桂收摄浮阳之火,同时于养阴药中加入一味温阳药,以免阴寒柔润之品,郁遏脾胃之气而有碍化阴。慈菇、淡菜有清热滋阴作用,民间习惯用治风火牙痛、咽痛、口疮等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