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沉冤昭雪

 礼博士委员会 2023-11-03 发布于北京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大家李巍松绘制《岳武穆满江红时感慨生》诗意图,书法家褚哲轮题诗堂,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庚子岁初度岳飞吟七绝

案: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仁人君子,虽一时受屈而不必辩之伸之,亦定有真相浮一大白之时,此即天道耳。

水枯石见能无憾,

海晏河清定有时。

一寸心将天地裹,

金神俊骨世咸知。

乙酉岁岳母刺字感怀七律

半壁江山意已惶,少年立志战疆场。

女贞狭路逢贞女,王佐奇才得佐王。

茹苦含辛存至爱,尽忠报国勉儿郎。

谁言粉黛身柔弱,四字光辉万丈长。

黄德劲先生诗评:

彬宇先生两首诗,一咏岳母,一咏武穆,其“核”,也只在四字而已:“尽忠报国”!岳母之谆谆教导,岳飞之切身力行,亦不过此四字而已!然而此四字,彪炳日月,涤荡人心,引领民族精神,树立千秋丰碑,“光辉万丈长”!

大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然而不空的,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是直捣黄龙与诸君同饮,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一寸心将天地裹,金神俊骨世咸知!

当时光从九百年前的乱宋走到新中国,有几个场景依然可以定格在历史里,留给后人咀嚼,追仰。

场景一:1954年,杭州西湖。

“……我们这是与鬼为邻啊,那些个达官贵人活着的时候游船如楼,花天酒地。死了,还不肯罢休,非得在这美丽的西湖边上占一块宝地,这可怎么行?”

1954年,在西湖岸边观赏的毛主席,突然说出了这一番话。

这话里话外,皆在言明,如今西湖岸边的坟墓,出现在此风景优美之地,是极为不合时宜的。

闻言,陪伴在侧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暗自思索一番后,犹豫着开口询问了一句:“主席,您看这岳飞的墓是否迁走呢?”

原来在西湖边上,有着岳飞墓,而毛主席又是极为推崇岳飞的,如今毛主席示意将岸边墓迁走,这岳飞墓何去何从,王芳着实是不敢擅自决定。

“岳飞是民族英雄,他的墓无需迁动。”毛主席的回答很是果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可是十分骁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而且他治军严格,对百姓财物秋毫无犯。他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了伟大功勋,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千百年来,老百姓纪念他,就是崇仰他的精神啊!”

当时正值清明节前夕,一直在修订的宪法刚刚通过审议,为之困扰许久的毛主席,终于有机会能够休息一下,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回到杭州住所的毛主席,脸上露出了许久未出现过的轻松之意,就在毛主席洗漱过后,准备回房休息时,好似突然想到了什么,突然停止了动作,转身喊来了屋外的秘书,吩咐道:“你把王厅长请来,就说我有事找他。”

交代完,毛主席便坐回了座椅上,等着王芳推门而进。

“主席您找我?”很快,门外就响起了王芳的声音。得到毛主席准允后,进入屋内的王芳,开口便询问毛主席有何需求。

王芳到的时候,毛主席刚好从点上一支香烟,见气喘吁吁的王芳进来,夹着香烟的手停顿了一下,冲着旁边的座椅点头示意,让王芳坐下再说。

毕竟时间已晚,看王芳满头大汗,估计也是匆忙赶来的。等到王芳坐下喘了口气,休息片刻后,毛主席才开口。

“王芳同志,这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吧?”

不明所以的王芳,闻言也是满头雾水,停顿了一下,才连忙回道:“是的,主席,离清明节没几天了。”

得到回复的主席,却并未接着开口,抽了几口香烟后,才缓慢询问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这句话你可知是谁所说?”

身为浙江省公安厅厅长,常年在浙江工作的王芳,对于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自是再熟悉不过:

“主席,这句话出自英雄岳飞,就在我来的路上,刚好就经过了岳王庙。”没有犹豫,王芳很是自然地便接过了话。

谁知,王芳的话一出,毛主席竟站起了身,神情很是庄重。在王芳手无足措的注视中,毛主席抬脚,默不作声地在屋内来回踱步。

“主席?”对此,王芳只好小声试探。

“岳王庙!岳飞身为民族英雄,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敬仰。”毛主席一开口,言语间充满着对岳飞的崇敬。

就在王芳思索着,究竟要如何接话时,毛主席突然接着说道:“岳飞的《满江红》,你可会背?”

广为流传的诗词,王芳自是会背的。在毛主席的办公室内,接着就响起了王芳一字一句背诵的声音。在“靖康耻,犹未雪”一句脱口时,沉浸在诗词中的毛主席,突然变了脸色,本就庄重的神情变得更加肃穆。毛主席也朗声加了进去,一同将诗词背完。

两人已经完全沉浸在了悲亢的情绪之中,直到一根香烟消殒,毛主席才出声打破了悲愤的氛围,“王芳同志,我有件事情想要拜托你。”

“清明节当天,我脱不开身,劳烦你帮我到岳王庙,给岳飞献上几个花圈,费用你不用担心,从我的稿费里扣。切记,花圈上不能出现我的名字。”

几日后的清明节,几个没有署名的花圈,出现在了岳王庙中,引起了众人的纷纷猜测。

场景二:2014年,北京。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这是2014年,人民领袖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回忆起儿时母亲给他买岳飞的小人书的故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江山不语,上自成碑。岳飞就是一座民族“忠武”的丰碑啊,风雨如磐,雄峙巍然。而其背后的岳母,如同抚碑而立的不老松,目光温暖,心定志坚。

好母亲,好儿郎

《宋史·岳飞传》: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岳飞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呢?“半壁江山意已惶”的时代。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中写道:

公元12世纪的最初二十五年,是宋徽宗赵佶做皇帝的年代。赵佶自即位以来,骄奢淫佚,其生活之腐朽糜烂,在历代的皇帝当中是少有其比的。他所最宠信、最重用的将相大臣和宦官嬖幸,是蔡京、王黼、梁师成、童贯、朱勔等,每一个都是奸贪残暴、无恶不作的人。……由上述这班人拼凑起来的北宋最高统治集团,把北宋末年的治推入污浊的深渊,黑暗的时代。

宋徽宗赵佶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修建宫廷楼阁,激起民愤。不仅如此,他还将正直的忠臣排斥在政治之外,使得朝政一度混乱不堪。军事上好大喜功,本想攻打金国,却被反击而丧失了部分国土。1125年,金兵攻宋,慌忙之下,徽宗传位钦宗。但这并未改变国破家亡的结局,最终两位皇帝与宫中朝臣、妃嫔被掳,造成了靖康之耻的悲剧。

“靖康耻”,有多么耻辱呢?据载:

当时宋朝群龙无首,为了赎回这两个皇帝,朝臣不顾百姓安危,拼命搜刮百姓,想要凑齐金国要求的赔偿款。后来实在凑不上银钱,竟用城中的百姓妇女作为抵押!许多百姓都不堪重负,纷纷选择自杀,城内城外,饿死的、病死的、被害的百姓尸体遍地都是。

徽钦二宗呢?他们被逼着披上羊裘,赤裸上身,对着金人行“牵羊礼”,以示自己地位低下,臣服金人。金人甚至还给二人封了“昏德公” “重昏候”这样的侮辱性封号。宋徽宗的朱皇后,仪式当晚就自尽了。

岳飞便是出生在崇宁二年(1103),也就是赵佶做皇帝的第三年,河北汤阴县永和乡的一个村落中。岳飞的籍贯今在河南省,而宋时却称河北人或河朔人。

岳飞的曾祖父叫岳成,曾祖母杨氏;祖父叫岳立,祖母许氏;父亲叫岳和,母亲姚氏;还有一个叔父岳睦。岳家世代务农。姚氏生五郎时,已有三十六、七岁。岳飞应有四个哥哥,都夭亡了。不久,姚氏又生了个儿子,名叫岳翻,岳飞至少还有一个亲姐,后外甥女婿高泽民曾在他军中担任“主管文字”。

岳和夫妻在临近绝育之年,居然得到了双子,自然欣喜异常。但他们绝不放纵孩子,而是“鞠有训导”,既有温暖的抚爱,又有严格的管教。姚氏作为慈母,更是克尽已责。所以岳飞自幼就对父母有极深厚的感情。

据传,岳飞降生时,一只大鸟在院落上空飞鸣而过,因此取名岳飞,字鹏举,意如大鹏鸟般振翅高翔。

岳飞还未满月时,黄河就在内黄县以西的地方决了口,洪流突然到了永和乡,姚氏仓皇抱起婴儿,坐到一个大瓮中,任洪流冲漂下去。但没多时就被冲到岸边,母子都安全上岸。但据考证这个故事是由岳飞的孙子岳珂虚构的。

岳飞家境穷困,因此童年起便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岳飞的记忆力很强,理解力很高,而且通宵达旦读书,十分用功,自幼便喜欢《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经典。

岳飞的体力尤其与众不同。从童年起就具有超人的力量,拉得开三百斤的强弓,能够引发吃力八石(约合现今一千斤左右)的腰弩。岳飞十几岁时,曾向“乡豪”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当众表演,连发三箭,都射中靶心。岳飞取过弓来,也射了两箭,居然射破周同的靶心。周同大惊,立即将两张心爱的弓赠送岳飞。只花费数日工夫,周同就传授了全部射箭的诀窍。经过苦心和精心的练习,岳飞能够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周同病死,岳飞悲痛不已。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都要到周同坟前吊唁。由于经济拮据,岳飞甚至典卖了自己的衣服,在坟前酹酒埋肉。岳和发现儿子的衣着突然一件件去向不明,便追问岳飞,甚至笞挞他,而岳飞却既不埋怨父亲,也不说实情。后经岳和暗地里跟踪,方才发现了儿子的秘密,转而称赞岳飞。

据说岳飞的外公姚大翁,对他这个少年外孙的勇力也十分赞赏,便叫岳飞跟一个有名的枪手陈广去学习“技击”,这使得岳飞在使枪的技术上也成了一个“一县无敌”的人。”

岳飞在十五岁那年就结了婚,娶了一个年岁比他大些的刘姓女子,次年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岳雲。岳飞曾给世代官宦的大户韩家看家护院。有一次,一支约有百人的起义队伍包围了韩家,要抢取财物。岳飞一箭射中为首的张超,张超当场死亡。由此可见岳飞的勇武。

然而对岳飞最深刻的教育,甚至说是深入肌肤骨髓的教育,还是岳母的“尽忠报国”。在岳飞“挈妇将雏”漂泊异乡讨生活,历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回到家乡时,见到怀念已久,存亡未卜的老母姚氏,总算得到了一点宽慰。

王曾瑜教授在《岳飞新传——尽忠报国》写道:

但是,山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难,使这个青年悲愤填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如此艰厄的世道,即使要贪生苟活,也极其不易,更何况岳飞又绝非是一个贪生苟活者。在河东的杭金战争中,岳飞已成为舍身于刀丛箭雨中的勇士。事到如今,他更强烈地感到,死难的乡亲必须用仇敌的血祭奠,大地的腥秽必须用自己的剑铲除。他闻鼓鼙而思奋,决心重返前线,为光复河山而效命。

剩下的唯一顾虑,是年过六十的老母。岳飞离家后,一直在艰难困顿岁月中抚育自己的老母姚氏,自然缺少照应和保护,这又使他很难忍心为此。姚氏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深明大义,她决不愿意拖累儿子,而是积极勉励岳飞“从戌报国”。最后,岳飞决定留下妻子刘氏,照顾母亲。

岳飞临行之际,姚氏请人在岳飞背上深深地刺上四个大字“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仅刻在背上,也铭于脑中。在往后的峥嵘岁月里,岳飞始終以百折不挠的努力,履践着自己和母亲共同的庄严誓言。千百年来,“尽忠报国”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面大旗。

岳飞忍痛和母、妻、子等诀别,奔赴民族战场。

“半壁江山意已惶,少年立志战疆场。女贞狭路逢贞女,王佐奇才得佐王!茹苦含辛存至爱,尽忠报国勉儿郎。”岳飞的一生,便是尽忠报国的一生,从未曾忘却,从未曾懈怠,从未曾稍有偏离!没有忠肝烈胆的好母亲,又哪里有尽忠报国的好儿郎?而岳飞对母亲的孝心,也至诚由衷,苍天可鉴。

岳母姚氏在沦陷区饱受忧患、惊悸和折磨之后,又跟随岳飞转战南方,水土不服。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成年卧病,最后在绍兴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与世长辞。

岳飞对老母从来是极其孝顺和体贴的,尽管军务繁冗,只要不出兵,总是晨昏侍候,亲自调药换衣,无微不至。为照顾姚氏的休息和调养,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出声。两年前,岳飞在克复襄汉六郡后,就因姚氏病重,“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上奏恳请暂解军务,建议由王贵和张宪两人代统岳家军。一旦老母身故,其悲恸之状更可想见。

三天之中,岳飞连水浆也不喝一口,哭得双目红肿,旧病复发。岳飞和岳雲等人跣脚徒步,扶着姚氏的灵柩,直往江州的庐山。宋高宗为此特赐银一千两,绢一千匹。岳飞平日自奉俭薄,但此次却例外地大事铺张,“仪卫甚盛,观者填塞,山间如市”。他认为既然在老母生前不能尽孝,死后的厚葬,乃是最后一次尽孝的机会。丧葬完毕,岳飞就在著名的古刹东林寺中,为母守孝。

按中国古代礼法,岳飞必须“丁忧”三年,实际上是不满二十七个月;如有特殊情况,方可居官守丧,称为“起复”。丁忧,这是岳飞所要坚持,而宋高宗和赵鼎、张浚等大臣所决然不允的。李纲深悉岳飞是个大孝子,认为一方要“终制”,另一方要“起复”,势必大费周折。他上奏宋廷,要求为此“早降处分”,以免耽误大事。此外,他还单独给岳飞写信说,“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孝思罔极,衔哀抱恤”,但也恳切希望他不“以私恩而废公义”,“幡然而起,总戎就道,建不世之勋,助成中兴之业”。

事实上,岳飞的“起复”事宜果然费尽周折。宋高宗命令宦官邓琮前往江州庐山东林寺,岳飞“欲以衰服谢恩”,邓琮坚持不允,连皇帝的亲笔手诏等似乎也不发生效力,“三诏不起”。最后,朝廷下达了最严峻的命令,说岳飞“至今尚未祗受起复恩命。显是属官等并不体国敦请”,“如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在全体僚属都须以“重宪”论处的严令下,岳飞的决心终于动摇了。伪齐将王威又乘机攻陷唐州,杀害团练判官扈从举、团练推官张汉之。岳飞便不得不拖着消瘦疲乏的身体,红肿未痊的眼睛,重返鄂州,带兵出屯襄汉。他将姚氏“刻木为像,行温凊定省之礼如生时”,以寄托自己终生的哀思。(《岳飞新传——尽忠报国》 王曾瑜)

“谁言粉黛身柔弱,四字光辉万丈长。”岳母同三迁的孟母,退鲊的陶母,画荻的欧阳母,同为中华四大“圣母”,是因为她们都以自己伟大的品格,教出了同样人格伟大,名垂千古的儿子。

需要单独一提的是,对于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王曾瑜教授专门写道:“精忠”两字,其实出自杀害岳飞的元凶宋高宗的赐旗,他赐了“精忠”旗,却又无情地杀害了一个被他誉为“精忠”的将帅。时至今日,如果硬要违背史实,把杀人元凶的“精忠”两字,强加在岳飞的背上,就非常不妥了。

满江红,寸心知

岳飞的一生,有太多可圈可点的战例,可歌可泣的故事,也遭遇了太让人愤怒扼腕的冤屈。好在岁月烁金,公道自在人心。正如彬宇先生诗言:“水枯石见能无憾,海晏河清定有时。一寸心将天地裹,金神俊骨世咸知。”后世国人,行至岳王墓前,谁不深深一躬,顶礼一拜?仅举几个典型史实,致敬金神俊骨的岳武穆。

一,“莫须有”终莫须有!

“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已,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史》)

战功赫赫的岳飞,惹起了包括南宋皇帝、金朝敌军以及一众心怀叵测者种种不可见人的妒忌、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秦桧及其党羽们为陷害岳飞致死,虚构了好几桩罪状。

先是右谏议大夫万俟卨的弹劾,在奏章中提议免去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把他“出之于外”,然而,赵构、秦桧却还迟迟没有对岳飞作出具体的惩处措施。于是,御史中丞何铸和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便又相继上疏,内容仍然是重复万俟卨弹章中的那些话,最后则是催促赵构、秦桧对岳飞“速赐处分,俾就闲祠,以为不忠之戒”。而且,万俟卨等人还把前后所上奏章全都抄了副本,一并交与岳飞去看。事情发展到这等地步,岳飞只好提请辞职。八月八日下了诏旨,免掉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要他以“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也就是“俾就闲祠”去了。

绍兴十一年九月的某一天,杨沂中受到秦桧的呼唤,及至到了宰相厅堂,秦桧却并不出来与之相见,而只是派了一名“直省官”拿出一份《堂牒》交付与他,说要他去押解岳飞到大理寺来。“直省官”还特别口授了秦桧的一句话:“要活底岳飞来。”

岳飞闻知杨沂中从杭州奉命前来庐山,心头立即浮起一个不祥的预感。然而他仍然像平素一样地接待了杨沂中。

杨沂中把《堂牒》交与岳飞,接着便向他叙说了张宪、岳雲已经系狱的事。岳飞的心头更像压上了石头般的沉重,尽管有不祥的预感,但同时他却又十二万分相信,张宪、岳雲是断然不会有什么严重罪行的,只须自己出面去对证一下,就会把因同僚之间的嫌隙而发生的诬告弄清楚。卖国集团要在岳飞和岳家军身上行使的阴谋之狠毒,是远远超出岳飞的想象之外的。因此,岳飞决定要跟随杨沂中到杭州去。

十月十三日,秦桧闻知岳飞已经抵达杭州,才把这事去告知赵构,赵构表示一切都任凭秦桧办理。岳飞即时跟随来人前去,那人却一直把他引导到大理寺。

他看到张宪、岳雲——两人都露头赤脚,脖颈上戴着枷锁,手脚上戴着铐镣,浑身血迹斑斑,都在痛苦地呻吟着。岳飞的双眼立时也都浸满了泪水,上下牙齿紧咬着,心脏像被撕裂一般地疼痛!

狱吏告诉岳飞说的“后面有中丞等待着你”,这个“中丞”,是指当时做御史中丞的何铸。这次首先委派他去审问岳飞。

何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岳飞脱掉上身的衣服,让何铸看一下旧日刺写在他的脊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在审查了王俊的《告首状》、《小贴子》以及与此案有关的全部文件之后,觉得大都诬枉不实,无法构成造反的罪状,因而便把这一事实去向秦桧反映,秦桧很不高兴。

何铸对于秦桧虽有时也要曲意顺从,但对于目前要他负责审判的这一案件,在他已经觉察到基本上全由诬陷捏造所构成之后,他是决不肯再推波助澜、下井投石的,因而他又回答秦桧说:

我的心意,也决不是要对岳飞进行维护;而是认为,现在大敌当前,无缘无故地就把一员大将置之死地,这一定要大伤将士们之心。从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着想,是不应该这样做的。

这番话,虽然使得秦桧张口结舌,无言可答,然而,在此以后,何铸被派出使金国,改用万俟卨来审理岳飞的案件了。

在改由万俟卨主持审讯时,情况便全然异样了。

岳飞虽受尽各种酷刑,却并没有承认自己与岳雲、张宪有任何想要造反的谋划。他声说这一切全是捏造出来对他们三个人进行陷害的。他绝食以示反抗。万俟卨便又把岳飞的次子岳雷找来,使其到狱中服事其父。

到了腊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第二天就是这年的岁除日了,岳飞、岳雲、张宪诸人的案子却还拖延着,没有最后的结局。这使秦桧感到极大的不痛快。

秦桧的老婆王氏,是一个比秦桧更加阴险狠毒的人。她走进书室,看到秦桧的这副神态,料定他必是正在考虑如何处理岳飞案件的事,不免笑他太缺乏果断。经过老婆的提示,秦桧恍然大悟,下定决心。万俟卨等人遵命作最后的决定,再一次提审岳飞,逼他在他们炮制的一张供状上画押。岳飞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时刻了,无限痛心地向天空仰视了一阵,便拿过笔来在供状上写了八个大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之后岳飞被毒死,张宪、岳雲被斩首。岳飞时年三十九岁,岳雲只有二十三岁,张宪年龄不详。

但历史无情,终将清明。纵时日迁延,终会烟消云散。“水枯石见能无憾,海晏河清定有时

宋金议和后,秦桧依仗金人“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的规定,稳当终身宰相,独榄大权。宋高宗被金人剥夺了罢免秦桧之权,对秦桧虽亦忧心兼以寒心,却无可奈何。秦桧安排其养子秦熺主编宋高宗生前的编年史一日历,恣意篡改官史,又严禁私史,自以为可在历史上永葆美誉,不留骂名。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宋高宗方得以收回对宰相的任免权,却又令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等人继续执政。对于受迫害的官员,大多予以宽贷或平反,唯独岳飞例外。

在整整二十年内,很少有人敢在公开场合为岳飞主持正义。相反,有的无耻之士却舞文弄墨,阿谀宋高宗和秦桧,诋毁岳飞。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不服。大约在秦桧死后,张孝祥上奏说:

“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

他请求宋高宗给予平反,皇帝对这个状元算是特别“优容”,不予治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大举南侵,南宋抗金情绪重新高涨。官员杜莘老上奏说,“岳飞,良将也,以决意用兵”,“文致极法,家属尽徙岭表。至今人言其冤,往往为之出涕”。他请求“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太学生程宏图和宋芑也分别上书,说岳飞被“诬致大逆”,“则三军将士忠愤之气沮矣”,要求“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倪朴草拟上书,说岳飞“勋烈炳天地,精忠贯日月”,“志清宇宙”,“而反受大戮”,要求予以平反。

宋高宗正当用人抗金之际,却仍无意于为岳飞平反。他只是下诏,将“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给岳飞和张宪家属解除拘禁,以开“生还”之路,却须与蔡京、童贯之流祸国巨奸并列,也足见这个独夫之用心。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退位,传位于宋孝宗赵昚。宋孝宗倾向抗金,他即位伊始,立即宣布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以礼改葬栖霞岭下。但在追复诏中,仍给太上皇保留体面,说此举乃“仰承”宋高宗的“圣意”。在词臣周必大所写的追复制词中,则特别强调岳飞“事上以忠,至无嫌于辰告”。此处“辰告”一词,是指岳飞“尝上疏请建储”。 宋孝宗仅在孩童时代见过岳飞一面,但对这位故将之忠于自己,仍有感激图报之意。

特赦令下达时,岳雷因饱经忧患,已含恨去世,其妻温氏可能也已辞世,留下四子二女,由岳雲妻巩氏照管。岳霖、岳震、岳霭(后由宋孝宗改名岳霆)、岳甫、岳申等幸存的岳飞子孙,还有岳安娘的丈夫高祚,都补官授职。岳飞的妻子李娃在流离颠沛之馀,又活了十多年,到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病逝,享寿七十五岁,葬于江州。

宋孝宗后召见岳霖时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将岳飞改谥“忠武”。

宋朝褒扬岳飞,却又不能将宋高宗置于元凶和主犯的地位。宋亡以后,方无此禁忌。与宋孝宗等人的追复、定谥等政治活动相比,唯有民众的哀悼和怀念,才是真挚的,具有永久价值的。

在绍兴十一年的阴暗岁末,当岳飞等人遇害的消息传开后,临安市民莫不哀痛悲悼,不少人泣不成声,“下至三尺之童”,都唾骂秦桧。宋廷为标榜屠戮有理,将岳飞的狱案,“令刑部镂板,遍牒诸路”。这反而更激发了各地人民的痛悼之情,“天下闻者无不垂涕”。有士人李安期,为岳飞“作表忠诗百二十首吊之”。岳飞死后一年,鄂州军中很多将领前往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走马游乐,有一个军士为“忠义所激”,吟诗一首:

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

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在宋廷的黑暗统治下,这首诗做得比较隐晦,却是指责“帝主”杀害岳飞无疑。将士们听后,都“为之悲泣”而“罢游”。

二十年后,为抵御金海陵王的南犯,御史中丞汪澈“宣谕荆、襄”。鄂州将士联名上状,要求为故帅伸冤理枉,“哭声如雷”,众人甚至大呼:“为我岳公争气,效一死!”汪澈劝慰多时,答应禀报朝廷,人们仍啜泣不止。

直到岳飞身后好几十年,江、湖之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户户张挂岳飞的遗像,奉祀不衰,还流传了很多歌颂他的民间故事。鄂州城内的旌忠坊,特别为岳飞设立忠烈庙。岳霖途经赣州(原名虔州),即有“父老帅其子弟来迎”,个个泪流满面,说:“不图今日复见相公之子。”他到荆湖北路任官,鄂州军民闻讯后,“设香案,具酒牢,哭而迎”,以表示他们对岳飞的缅怀。其中有一个老媪,她的丈夫和儿子、女婿都因“不善为人”,被岳飞所斩。但她仍对这位正直严明的故帅深致悼念。词人刘过在《六州歌头》中写道:

“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当时,抗金名将韩世忠对诬陷岳飞愤愤不平,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支支吾吾,作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大意是说: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张宪设计为岳飞收回兵权,这件事虽然不是很明朗,但也许有吧!韩世忠听后,愤怒地对他说: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宋史·岳飞传》)

二,运用之妙存一心

在南宋政权建立的最初期,岳飞就已经以其言论和忠勇气质,深受当时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士大夫们的激赏。最显著的例子则是张所、赵九龄和宗泽等人,他们已大都觉察出来,不论岳飞的职位在当前如何卑微,从其发展前途看来,他却极可能成为一员具有杰出才能的武将。

建炎元年十二月,女真的军事首脑们在河北聚议,要再次南犯。他们引兵到黄河北岸,一部分进犯胙城(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与汲县之间),一部分且已伺隙南渡,西犯汜水。

宗泽要岳飞去抵抗进犯汜水的敌人。他派岳飞做“踏白使”(即突击队长),要他带领五百名骑兵前去,并且叮嘱他说:

我看你是很有作战本领的人,所以特地不追咎你以前的罪过,现今是你奋勇立功的时候了,可是也不要轻率从事。

岳飞禀命即带领人马前往汜水,十分圆满地完成了宗泽交付给他的任务,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开封。

岳飞没有辜负宗泽的期待,宗泽也决不埋没岳飞的功劳。凯旋之后,宗泽把岳飞用作统领。后来又经过几次战役,岳飞又被提升为统制。这表明宗泽对他是越来越加器重的。当他看到岳飞虽然屡立战功,然而每次作战都不肯遵守兵书成法时,便拿了一份《阵图》给岳飞,并劝告他说:

你的智勇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这却不合古人兵法。现今你还只是一个偏裨将领,这样做尚无不可,今后如做了大将,这却决非万全之计。我劝你对这本《阵图》中所列举的各种阵式,仔细研究一番,供今后作战时参考。

岳飞把《阵图》接受下来,认真翻阅了一遍,然后回复宗泽说:

留守所赐《阵图》,飞熟观之,乃定局耳。古今异宜,夷险异地,岂可按一定之图?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于平原旷野,猝与敌人相遇,怎能来得及按图布阵呢?况且,我今天是以裨将听命麾下,带兵不多,如按固定阵式摆布,敌人对我军虚实即可一目了然,如以铁骑从四面冲来,那就要全军覆灭了。

宗泽又质问岳飞说:

照你所说,难道阵法不足用吗?

岳飞回答说:

阵而后战,兵之常法,然势有不可拘者。且运用之妙,存于一心,请留守再考虑一下。

宗泽沉思了一下,然后向岳飞说:

你的话是完全正确的。

彬宇先生诗言“一寸心将天地裹”,恰正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意,可谓妙也。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宋史》)

岳飞作为千古名将,不仅有战术技巧,更有战略眼光,其“连结河朔”之策广受赞誉,只可惜功亏一篑。

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拟订了“连结河朔之谋”,也就是前线宋军与北方河朔等地人民义军联合抗金的方针,为当时先进的军事思想。可惜实施起来,处处掣肘,步步维艰。

绍兴六年九月中旬,因为岳家军事实上是处于孤军无援的状态中,岳飞把他的大本营从襄阳迁回鄂州。在这次出兵过程中,士兵的战斗情绪之高,每次战役之必致克捷,使得岳飞无时无地不更加坚定其胜利的信心。他念念不忘地盘算着:只要全局部署得当,他的这支岳家军不但可以制胜黄河以南的敌伪军,而且可以北渡黄河,去克复幽燕。

一日行军遇雨,岳飞便和部将们下马步行。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得进入一座寺庙中避雨。距离寺庙不远处有一座小山,这小山也使岳飞联想到他立志要去克复的那座燕京城。他又把话题转到进军河朔和恢复幽燕的问题上去:

你们可曾有人见过黄龙城吗?我曾到过那座城下。其城之高也和那边的小山相似。这回咱们杀番贼,要一直杀到那里去。

在前,我极喜欢饮酒。酒醉后也曾有过一些过失。我的老母要我戒酒。后来去见皇帝,皇帝也嘱咐我戒酒。我从此以后便不曾饮酒。(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等咱们大军向北挺进,一直打到黄龙城时,一定要大大庆贺:

你们每人要赏赐两骆驼金帛,我也要再开酒戒,和你们痛饮一番。

岳家军的大部分虽又回到鄂州屯驻,经常萦绕在岳飞心头的,却还是如何更紧密地连结河朔去打击敌人的事。他的脑海里总在翻腾着:全军的战斗情绪这般昂扬,却总是时时处处受到牵制,使其不能勇往直前!深入虢、洛之役,可算得出奇制胜了,结果却仍是不免“以钱粮不继而抽回干事军马,未能成功”。一切努力几乎又等于虚掷!真正是壮志难伸。然而这壮志一定要伸!想到这些,岳飞的满腔热血便沸腾起来。一个无限美好的远景又展现在他的遐想当中,使他益发信心百倍。在一个雨天之后,他凭栏远眺,怀着这样的遐想,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唱出了一首已成千古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今日读来,依然字字情,字字血,字字壮志补天裂!

三,文治武功皆一流

岳飞尽管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幼年很少读书机会,以致文化水平并不很高。但在他参军入伍,特别是在身任低级将领之后,却非常喜欢与书生接近。当他在开封留守宗泽、杜充部下作偏裨将佐时,他的周围已经有了一大群读书人。后来他率军南下,这些人也跟随他一同南下,数量也与日俱增。到他驻军宜兴县以至做通泰镇抚使时,便如汪藻奏章中所说,军营中的效用使臣已达数百人了。

在和这些文士们经常接触和交谈的情况下,岳飞的文化水平和历史知识都迅速地得到提高。古代一些名将,从很早以来就是岳飞极为景仰崇敬的人,也越来越被岳飞取作自己行师用兵乃至立身处世的榜样。这也使他每一想到现时的几员大将,特别是刘光世的“玩寇养尊”,张俊的“任数避事”,以及他们共有的嫉功害能等等恶劣作风,更常常引以为戒。

岳飞本身的诗词和书法,也是一流的。比如这一首《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经常与部队中的以及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们往还和会谈,话题也仍然是从历史事件直到当前的现实问题。

一次,在谈及纷乱的现实世局时,在座的便有人很感慨地说道:

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可太平!

这在岳飞看来,倒是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他直捷了当地说出他的意见:

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岳飞也正是以这般的识见和谈吐,再辅之以极其公正恳挚的态度,才使得广大的文士阶层都乐于和他接触酬酢,把他当作一个蔼然可亲的儒将类的人物看待的。岳飞敬重他们的学问和议论,他们钦佩岳飞的忠勇、正直、谦虚和笃实。两者之间虽是文武殊途,却没有界线分隔着。

但是,岳飞治军又是极严的。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宋史·岳飞传》)

对于部属们的管教,凡与维持军队纪律有关的事,岳飞一律采用严格办法,强取民间一钱一物的,也必重罚不赦;在部队驻扎之地,岳飞常常带领十来名骑兵到军营附近各处巡视,惟恐有一人作出违反纪律的事。凡属于练习武技方面的事,他却只着重采用教导、训练办法,并告诫他的部将们说,不要为这类事而轻易地答责和辱骂士兵。凡立功的必受赏,凡有过的必受罚。待千万人如待一人:公正无私,恩威相济。这就使得岳家军的全体官兵,在平时都严于守法,在战时都乐于用命。

岳飞的性格,庄重严肃,不轻言笑,也不随口说长道短。遇到僚属们犯了过失时,他只略示微意,加以启发,而不进行苛责。然而受到告诫的人,却无不凛然诚服,注意改正。

岳飞处事坚定果断,极少发生犹豫迟疑情况;他谦逊,因而常能接受善言。正是他所具备的这些优点,使他得以避免犯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再如岳飞杀舅剖心事。

史书《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升任通泰州镇抚使,退守江阴,接一家老小到徽州,有百姓向岳飞诉求其舅舅骚扰百姓,岳飞责备他的母亲说:舅舅这么做,会连累岳飞,我岳飞能容忍舅舅,恐怕军情与军法不能容忍他。

岳飞的母亲向岳飞苦苦相劝,于是岳飞没有处罚他的舅舅。有一天,岳飞与官兵押送马匹,他的舅舅也在,岳飞之舅骑马向前奔跑数十步,突然回身射向岳飞,一箭射中马鞍。

岳飞命令王贵和张宪捉住其舅舅的手,取出随身佩刀割破肚皮取出心脏,然后剁碎了。岳飞做完这一切后,将此事告诉母亲,岳母说:我钟爱这个弟弟,为何会这样?

岳飞说:如果这一箭往上或者往下一点点,那我岳飞就死了,被自己的舅舅所杀死。母亲你虽然安宁一天,但我就永远失去了,所以箭射中了马鞍,这是天意,今天我如果不杀舅舅,他日肯定会被舅舅所杀,所以我要杀了他。岳母表示理解。

如此刚烈果断的人,在个人操守与治家持家上,必然也是典范。岳飞在南渡之后所娶的李姓夫人,当疾病缠绵的婆母在世之时,一直由她服侍着,养其生直到送其死。夫妇间的感情也很验洽,并已生了几个孩子。除了这位李姓夫人之外,直到身任大将时候的岳飞,也没有纳妾蓄姬之类的事。

川陕宣抚使吴玠,为了商洽军务,曾派了一名使臣到鄂州军营中来。岳飞设宴款待。在这位远客的意想中,以为在宴会席上必会有歌姬之类出而侑酒,像其他大将招待客人时那样;却不料直到宴罢,所见到的只是将佐和幕僚,并不见一个女子,场面实在显得冷落。他回去后,就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吴玠。吴玠为求与岳飞建立更好的关系,便以二千贯钱在当地买了一个“士族女子”,并委派了两名使臣的妻子把她送来鄂州。岳飞还没有与这个“士族女子”和陪送她的两位夫人见面,便把这三人安排在一个房间,他只在屏幛前面告知她们说:“我这一家人,所穿的全只是细布衣服,所吃的全只是粗菜和面食。女娘子可能共得这种甘苦,过得来这种生活吗?如果能够,就请留在这里;如果不能,我却不敢相留。”房间里没有对这一问话直接作出回答,岳飞却听到了从那里传出的吃吃的笑声。这分明是对于这种朴素生活的嘲笑。那么,好,从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罢。岳飞连那个女子的颜面还未曾目睹,这份姻缘便这样完结了。

著名史论家赵翼说:(岳)忠武不特忠义过人,即其治家小节亦加人数等矣。……岳忠武破贼最多,资产独少,则其平日殉国忘事,尤非诸将所可及也。

古来名将可谓多矣,而能在人品、谋略、战术、武功、才情方面皆能为人所景仰者,并不多见。《宋史纪事本末》张溥论:

蜀汉之诸葛亮,唐之郭子仪,宋之岳飞,三人皆间世而一出者也。三人齐烈,名在吕望、姬旦之间,而飞独不幸,伤哉!飞性忠孝,读书好礼,子云数立奇功,朝命每及,恳辞再三。与张浚议不和,即上章解兵柄,步归庐墓。行师之际,辄俟帝命,未尝自专,高宗称其“小心恭谨,难进易退,勇战乐让”,盖彬彬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夫出境,苟利社稷,专之可也,飞学春秋,岂不知之?高宗构手书精忠字,制旗赐飞,又召入内,委以中兴,御札数箧,好语无实,惑于贼桧,不忍坠渊,以人间之至愚,天性之贱,而饰以浮谲,御以忮忌,亦何所不为也?

《宋史·岳飞传》最后之论述,则可谓中肯之至——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呜呼冤哉!

多年至今,每当读到岳飞的《小重山》,都忍不住感慨唏嘘: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南宋若无岳武穆,会如何也?必更惨淡不堪矣。

华夏若无岳鹏举,会如何也?则必不成其为华夏矣!

忠魂不朽,热血常在。金神俊骨,天地寸心,必将如日月,永光辉矣!

(本文多参考邓广铭先生《岳飞传》与其弟子王曾瑜教授《岳飞新传——尽忠报国》)

张红星教授注一:

水枯石见: 本意为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金神: 西方之神;秋之神。天之刑神,五行神之一。少昊之子及其辅佐神。《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方蓐收 ,左耳有蛇,乘两龙” 晋郭璞 注:“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 唐 韩愈《丰陵行》:“是时新秋七月初,金神按节炎气除。” 亦为古代阴阳家所推重之概念,代表自强不息及高贵卓绝。在六十甲子中以乙丑、己巳、癸酉三者为代表。

俊骨: 高雅的气质。明沈璟 《义侠记‧失霸》:“英姿俊骨夸身世,少年时方逞狂游。闲繫青骢,醉偎红袖,从来不把眉儿皱。”

张红星教授注二:

半壁江山: 谓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北宋本是半壁江山,后因金国入侵,北宋灭亡,被迫南迁,史称南宋,下辖版图再度缩小。

少年立志战疆场: 指岳飞19岁父亡之年受母诲从军报国。

女贞: 女真族,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今称满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古语有“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今哈尔滨)建立金朝。

贞女: 此处指岳母。女贞金国伐宋,岳母便令儿子从军抗金。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