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三十五举》|(十四)汉篆与汉隶

 海涛书屋 2023-11-03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元人吾丘衍所著的《学古编》,堪称是一部印学经典,它也是最早的一部篆刻教材。其中的《三十五举》尤为重要,不仅有关治印,同时也将“篆”与“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白话《三十五举》,走进吾丘衍带给我们的篆刻世界

图片

汉篆与汉隶

撰文 | 毓慧


图片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慎作《说文》,所以救其失也。


十七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白话试译)十六举说:汉代的篆书没有依循古法,许慎写《说文解字》,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偏差。

十七举说:很多人认为隶书只是扁,殊不知它的妙处却是不扁,笔画挑拔平硬,像折断的刀头一样,才像汉隶。《书体括》说:方劲古拙,斩钉截铁,隶书写到这样就到位了。隶书笔法很是深奥,这只是大概的意思。


图片

正文走起……

第十六举,吾丘衍老师谈及了《说文解字》,并指出了它的重大意义。

汉篆多变古法,许慎作《说文》,所以求其失也。篆书发展到汉代,很多字法开始抛弃传统,不再依循古法。东汉时期,有一位大学者许慎,面对这种现象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担忧,这样下去,不是会越传越讹吗?怎么办?编著一本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让篆字回归到根本,这正是许慎编撰《说文解字》的初衷,也正如吾丘衍老师所说,他这样做的目的,即是为了纠正篆书在发展演变中日趋产生的讹误。

图片

图片

▲ 许慎和他的《说文》

许慎的《说文解字》不仅纠正了文字的讹传,更为重要的,它是中国首部字典,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所以,称许慎为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是毫不为过的。如果没有这部字典的流传,也许我们今天对秦汉以来的篆书,就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一般认为,吾丘衍老师的《三十五举》前十七举写篆书,后十八举写篆刻,但确切地说,作为篆书的收官,第十七举,他并未提及一字的篆,而是认认真真地写了一举的“隶”。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都说隶书要将字形写扁,但我们不知道的是,隶书真正的绝妙之处并非取决于它的扁,更重要的是它的线条所具有的挑拔平硬的特点,看起来像折断的刀头一样,这才是真正的汉隶书体。

说得好好的,篆书是服务于篆刻的,前半部分写篆书,后半部分教篆刻,中间怎么就插入了隶书这一翩翩少年了呢。

图片

因为吾丘衍老师所说的隶,并不包含唐隶之类,他说的是,这是正正经经的汉隶!

图片

▲ 东汉·乙瑛碑

图片

▲ 东汉·礼器碑

图片

▲ 吾丘衍老师灵魂拷问唐隶


而汉印中,用来入印的文字正是隶化之后的汉篆,即我今天所说的,以“淮阳王玺”为例证。这也正是吾丘衍老师在此举由篆而及隶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小篆隶化是印化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图片

▲ 汉·淮阳王玺

在汉印中,隶化的篆书主导着江湖秩序,但其中也可见汉隶的身影。在”绥民校尉“中,”绥“字左部为篆书部首,右部的处理,却非篆书结构,而是隶书常见书写;在”诸毋害印“中,除了”印“字之外,其它三字皆从隶意。

图片

▲ 汉·绥民校尉

图片

▲ 汉·诸毋害印

可见,隶书虽非主流书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与篆书并存的,并为以小篆为主流的汉印增添了另一抹不同的色彩。

汉印贯彻的是以汉篆入印,它的实质,其实还是停留在以隶书为约束的汉篆中。而纯粹的隶书入印,典型的印章代表即是这方东晋时期的“零陵太守章”。

图片

▲ 东晋·零陵太守章

“零陵太守章”方拙古朴,姿态横生。从先秦至两汉,篆书一直是印章所使用的字体,而东晋时期的这方印章,打破了印文字体以篆书一统天下的限制,令印面的表现语言更加丰富起来,也为明清以降篆刻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为文字基础的完结”隶“篇,对它做一总结,十分必要。《书体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书体括》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的作者是谁均无法考证,也有另一种解读将“书体”二字连接上文“汉隶”之后,两者各据其理,但最终的总结是一致的,即说汉隶的书写具备方劲古拙,斩钉截铁这些特点,就足够了,也许他更想说的是,足够完美。

图片

影明刻本《夷门广牍》之《学古编》书影

隶法颇深,具其大略。但隶书的精髓却并非仅止于此,它十分深奥,我们目前所说的,也只不过是简单地概括一下而已。怎么忽然觉得,吾丘衍老师说到这里,又给我们挖了一个关于“隶”的大坑呢。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 | 毓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