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少阳胆经穴位(20)风池

 奇奇中医堂 2023-11-03 发布于北京

(20)风池

【名词释义】

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别名:热府。

风,为六淫之一,百病之长。池,喻水之汇贮也。本穴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为经气通过表浅之处,为风之所汇,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故曰风池。

【定位】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标准定位: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快速取穴:正坐,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即是风池穴。

  

  

  


【功效】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

1、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的作用。

古有“风从上受”之说,风池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具有散风解表、疏风清热、平肝熄风、醒脑开窍、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治风之要穴。

2、足少阳之筋“上结于頄”,故风池穴主鼻病。

3、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颈……至肩上”,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风池穴主目疾、颈项强痛、耳病。

4、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所以本穴的治疗特点是既治外风又治内风引起的各种病证。

5、足少阳经别“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故风池穴主咽喉肿痛,且因心主神明而主不寐、癫痫。

6、风池穴系胆经、三焦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疏风解热、清头开窍之功,乃风邪窝积之所,为明目益聪的重要腧穴。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目眥赤痛、目昏耳塞,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

【主治】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痎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1、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2、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以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

3、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口呙,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失眠,癫痫;中风。

4、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

5、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电光性眼炎、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高血压、癫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6、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其它:感冒。

【刺灸法】《素注》针四分。《明堂》针三分。《铜人》针七分,留七呼,灸七壮。《甲乙》针一寸二分。患大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

刺法: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多用泻法。注意: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针刺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针刺时不超过1.5寸,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

灸法:可灸。艾条灸10~20分钟。

【特效按摩】

1、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不少于30下,可治各种头痛。

2、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助阳气,可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每天轻按10~30分钟。

【穴位配伍】

1、风池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2、风池配睛明、太阳、太冲,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3、风池配阳白,颧髎、颊车,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4、风池配大椎、肩井、外关、后溪、合谷,治颈项强痛。

5、风池配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发热。

6、风池配睛明、太阳、合谷、太冲,治目赤肿痛。

7、风池配攒竹、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呙斜。

8、风池配神门、丰隆、太冲、合谷,治痫证。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2、《针灸甲乙经》: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䁾,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

3、《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4、《外台秘要》:千金疗疟灸法,灸风池二穴三壮。

5、《外台秘要》:寒热癫疾僵仆,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瘤疟,颈项痛不得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鼾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

6、《针灸大成》: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㾬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7、《医宗金鉴》:肺受风寒,及偏正头痛。

8、《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9、《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附注】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