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环保工作的是些什么人?从大鲵保护行动计划说起

 张效雄 2023-11-03 发布于湖南

王凤军律师作报告

人工养殖大鲵

让水河前些年发现过野生大鲵

做环保工作的是些什么人?

——从大鲵保护行动计划说起

10月下旬,我受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之邀,前往兰州参加“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工作坊”会议,并到甘南秦岭北麓的大熊猫和大鲵栖息地考察。短短的四天时间,见到了一些老朋友,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对于以前并不十分了解的中国大鲵保护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此前思考过的一些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鲵,俗称娃娃鱼。百度的解说,这是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其头大而宽扁,躯干较扁平,尾略短;眼小位于头背面,无眼睑;口裂宽大,腹位;吻端微上翘;皮肤光滑,皮肤腺发达;通身背面棕黑色,少数个体为黑黄色或棕灰色,常有不规则的大黑斑;腹面红棕色,或浅灰色。其俗称“娃娃鱼”,因鸣声似小孩啼哭故名。

大鲵分布于中国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栖息在山区较宽阔、水流较缓、大小砾石多的小溪中。成年鲵多数单栖活动,幼鲵常集群在乱石缝中。大鲵食性广泛,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溪中鱼、虾、蟹、蛙等为食,也捕食螺蚌、水蛇、鼠类及水生昆虫等。大鲵为卵生动物,繁殖期为每年5-10月;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一次可产卵400-1500枚;30-40天后孵化结束。大鲵寿命可达50-60年。

大鲵有重大科研价值。因有良好的经济、食用功能受到猎捕,导致野外数量减少。大鲵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危(CR),被列入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最近一些年,人工养殖数量可观,从濒危动物到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甘肃省康县,曾经有300多个养殖场。曾有过一年上市约2000万尾,售价达到过数千元一公斤。湖南省张家界大鲵保护区的人工养殖规模和养殖方法,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但人工养殖面临种种困难,近年来市场萎缩,售价跌到几十元一公斤,养殖量大大减少。

由于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过去几十年的过度捕捞,以及无序的增殖放流等因素影响,中国大鲵正面临着纯种灭绝的威胁。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推动大鲵保护工作。国内外学者的通力合作,对大鲵的分布范围、种群状况、野生数量等,有了明确的结论。尤其是大鲵人工养育繁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对于有计划地放流回归自然,有了多方面的探讨。国内18个省有过放流的尝试。甘肃天水市秦州区,放流过52000多尾。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大鲵,但其身影只在野外零星偶见。由于养殖数量增多,大鲵分布不仅仅在原产地,其分布范围甚广。

这次工作坊会议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环保机构和环境保护单位、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高校师生参加。专家们以“为极度濒危的中国大鲵制定保护行动计划,推动野生大鲵种群的恢复”为主题,通过主旨报告和专题讨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创新保护方法,以求形成合力,保护大鲵及其栖息地。

专家们花了两天的时间,对威胁大鲵生存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影响生存威胁因素评估排序,提出可行的干预措施与备选方案

我随专家们一起,参观了秦岭北麓文县碧口镇的泰和大鲵养殖场、碧峰沟生态养殖场,夜宿在碧口镇茶园村后,深入让水河流域的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到曾经发现过的地域,寻觅大鲵的踪迹。遗憾的是,我们在河滩各处寻找,这一次没有找到野生大鲵。

四天的考察学习,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对大鲵保护工作有了切身的体会,对环保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有了更深切感受。

这些天里,我一直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

在我看来,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他们大致有三个部分的人。

第一部分是专家学者,以科学研究为主,并参与指导。如对大鲵的研究,涉及到分布范围、生活习性、人工养殖、放流增殖等多个方面,既有理论总结,也有行动指南。

第二部分是环境工程师,不但开展研究,还要亲自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分析数据、实验、建模等方法,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科学的环保建议。他们的工作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监测、生态系统保护等。

第三部分是非政府组织和大批的环保志愿者。这是一个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群,像甘肃的绿驼铃,贵州野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湖南的绿色潇湘,安徽的芜湖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等。还有一批社会知名人士,如参加会议后第二天突然去世的王凤军律师,就是长年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服务的志愿者。

最近十多年来,从我参与环保工作的经历来看,这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大都是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环保工作之中,甚至将此作为终身的职业。我认识和接触的的这些人,他们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牺牲精神,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视为神圣而高尚的事业,不计名分,不计报酬,甘于奉献。二是这些人都学有专长,对某一个方面有专门研究。我认识的专家中,除了研究大鲵的以外,还有专门研究东北虎、研究珍稀植物、关注河流生态和原始森林状况的专家。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览和搜集海内外的信息,能够无障碍地与海内外科学家交流,并且有诸多研究论文。三是不怕吃苦,许多人长年在野外工作,经得住风吹雨打,耐得住寂寞。我的这些朋友好多是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总有一股执著的劲头,令人钦佩。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念,默默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理想,有文化,有干劲,这就是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基本品质。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新闻阅评专家。湖南“绿色潇湘”顾问。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随笔集《蓉园笔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