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张老照片回顾宋庆龄的一生:德高望重,无愧于先生二字

 历史研究室 2023-11-03 发布于江苏

宋庆龄先生是二十世纪一位伟大的女性,但她的这一生却多磨多难,早些年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爱情,丈夫去世后又为了理想和追求与兄弟姐妹产生了隔阂。

在丈夫去世家人反目的情况下,她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尽心尽力,继续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哪怕屡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和欺压,她都未曾退却。

革命胜利后她又为新生的中国的建设殚精竭力,鞠躬尽瘁,深受人民的爱戴,虽然她早已逝去,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放射出美丽耀眼的光芒,指引我们继续前进。

少女时代的宋庆龄和母亲倪桂珍

1893年,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在母亲倪桂珍的悉心教导下,宋庆龄从小开始学习英文、演讲、打字、书法、绘画、弹钢琴等等,而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宋庆龄和其他姐妹一样都早早地送入寄宿学校学习,培养集体生活的概念。

七岁进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时的照片

1907年,年仅十四岁的宋庆龄被父亲送往美国留学,后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年轻时候的宋庆龄在父亲的爱国热情影响下,被民主进步的思想所吸引,而得知辛亥革命成功后,她在美国写下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这篇文章里充满了她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理想主义。

在学校排演的话剧中扮演公主

1912年和同学阿利·曼合影,而她们的友谊持续了六十多年

和兄弟姐妹在美国留学,宋美龄(左)、宋子文(中)、宋庆龄(右)

宋庆龄(右四)、宋美龄(右一)与来访的宋子文(右五)、竺可桢(右二)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合影

和同学们的合影(右八)

1912年,宋美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宋庆龄

看书学习中

年轻的时候

三姐妹的合影

1913年,宋庆龄回国后,由于担当孙中山先生秘书的姐姐宋霭龄要和孔祥熙结婚,就推荐自己的妹妹宋庆龄来接替工作,对于这份工作,宋庆龄非常开心,由于能力突出,很快就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

担任助手工作期间

1914年9月20日,宋庆龄和家人在横滨合影

而在朝夕相伴中,两个人很快相恋,对于这份婚事,除了宋美龄支持以外,父母和其他姐妹都表示反对,但她不愿放弃,1915年10月25日,两人在日本结婚,母亲虽然一度反对,但还是承认了这桩婚事,为女儿补送了一套古朴的家具和百子图缎绣被面作嫁妆。

1915年拍摄的结婚照

结婚照

另一张结婚照,和梅屋庄吉夫人合影

1916年在日本,孙中山前面的孩子为廖仲恺之子廖承志

在野外视察

成为革命伴侣后,她尽力配合孙中山先生的工作,悉心照料孙中山先生的生活,并且参与起草了很多具有历史性影响的电文和宣言,成为孙中山最为重要的助手。

1916年,宋庆龄和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回国,继续从事革命事业。

1917年的全家福

与还未出嫁的宋美龄合影

1919年在上海

1920年在上海住所拍摄的照片

1920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前往广州重组军政府

1921年7月,在广州的合影

在广州

慰问将士们

合照

1922年的合照

1923年,二人在大元帅府合影

在回国期间,宋庆龄跟随孙中山千里奔走,参与了讨袁反段、护国护法等斗争,全力支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而在1922年陈炯明叛变的时候,她坚持先送孙中兴先生撤离险境,自己留下来吸引和牵制叛军。

与孙先生合照

难得一见的合照

1923年8月在永丰舰上

1924年,宋庆龄跟随孙中山先生北上,而在孙中山生病期间,她也精心护理,帮助筹备国民会议。

1924年在上海期间

在北上途中,外界一直在盛传孙中山已经逝世的消息,为了稳定人心,宋庆龄请来照相师,为她和病重的孙中山先生拍摄了一张合影,然后分发给各个报社记者,打破了这个谣言,但这也是她们最后一次合影。

1924年,北上途中的合影,这也是二人最后一张合影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逝,遗体被抬走,她孤单地坐在病床前

1925年在孙中山先的灵柩前

和母亲一起为孙中山先生陵墓选址

搂着孙科的子女,肉眼可见的消瘦

在杭州和姐妹合影,宋庆龄缁服孀居,穿着黑色旗袍

1927年,四一二爆发,宋庆龄痛恨蒋介石背叛革命,严厉谴责蒋介石,宁汉合流后,宣布和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政府彻底决裂,支持和参加南昌起义,号召一切革命者团结一致,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

神情凝重的宋庆龄

1927年悲愤的眼神

1927年在武汉的合影

1927年8月23日,鉴于宋庆龄身份的特殊,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想把她拉过来借此提高威望,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宋庆龄一直闭门不出,以示抗议和斗争到底的决心,蒋介石一度打算暗杀,但在宋氏姐妹的劝说下未敢动手,只能采取严密监视,不许出境的措施,让她的处境日益艰难。

既然在上海难以立足,她决定前往苏联,一方面争取国际上的援助,一方面也想要探寻新的革命道路,但遭到兄弟姐妹的一致反对,在好友雷娜·普罗梅的操办下,一路途经汉口、上海、海参崴、赤塔才到了莫斯科,可谓一波三折,在苏联时期,她对共产主义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苏联期间

虽然在苏联得到了良好的待遇,但宋庆龄在苏联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各种政治和生活上的麻烦事接二连三的过来,本来宋庆龄去苏联就是寻求苏联的援助,但斯大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迟迟不肯表态,让她一度感到迷茫,此后还有好友的去世,小妹和蒋介石结婚并且和苏联断交的消息,接二连三的消息让她处于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刻。

苏联的合影

但她没有被吓到,虽然现在面临各种复杂的局势和不利情况,但革命之心不可泯灭,1928年初在斯大林依旧含糊其辞的推诿下,她打算离开苏联。

三十年代的宋庆龄

三姐妹与母亲合影,1931年7月23日,母亲去世

1931年,宋庆龄从欧洲返回了祖国,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威望,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国共两党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努力建立抗日统一民族战线。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视察战场,和蔡廷锴将军合影

在真如前线的断壁残垣前,手持未爆炸的敌军炮弹留影,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3年,萧伯纳来访的时候,宋庆龄参与了宴请萧伯纳的活动

与萧伯纳的合影

1936年,参与鲁迅的追悼会

在香港主持赈灾足球义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针对不少人对抗战缺乏信心的情况下,她写下了著名《中国是不可征服的》一文,并且发表大量文章和演讲,鼓励和支持抗日军民。

1938年6月,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

抗战时期和宋霭龄一起

和宋美龄孔祥熙一起

抗战时期,为了争取全世界人民对中国反对侵略斗争的支持,她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积极向国内外争取援助,支援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介绍国际友人马海德、斯诺、白求恩、柯棣华前往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9年,奔赴香港查看抗战支援物资

抗战时期,宋庆龄摒弃前嫌与蒋介石合影

1940年3月31日在重庆主持献机报国活动

看望因战争造成的孤儿

看望战地医院

为受伤的伤员包扎伤口,以鼓舞士气

1941年在重庆和大姐宋霭龄

三姐妹的合影

1944年,通过广播“中国之声”向美国听众发表演讲,争取美国支持

1946年,面对蒋介石内战的野心,宋庆龄眼神凝重

1947年11月与孙科全家合影

1948年,检查运往解放区的医药物资

1949年,宋庆龄受邀前往北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1949年,在北京车站挽着何香凝的手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

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外宾

解放后,宋庆龄把精力都投入到妇女与儿童上面,积极参与妇女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福利事业,于1950年荣获“斯大林和平奖”,她把10万卢布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并在上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妇幼保健院。

1950年荣获“斯大林和平奖”

1952年在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上

和志愿军战士一起

看望空军战士

1956年,鲁迅移灵,宋庆龄搀着鲁迅遗孀许广平

会议休息期间,大家都来求签名

50年代前往农村深入考察

与外宾的合影

1956年8月的活动照

1959年,与比利时王太后伊丽莎白

出访期间,与孩子合影

宋庆龄一生非常喜欢孩子,积极关注儿童们的成长,创办了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儿童时代》,积极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

50年代与中福会幼儿园孩子们在一起

与孩子们一起

和孩子们

在妇幼保健院看望孩子

《儿童时代》1979年第8期封面

1960年,和邓颖超一起探望英雄黄继光的母亲

1961年和周总理合影

与邓颖超等人合影

晚年的宋庆龄

和毛主席的合影

1972年11月13日,身着中山装前往上海老家

日常生活照

晚年的彩照

晚年的宋庆龄身患重病,被确诊为冠心病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危期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来中国想要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出于健康的考虑,大家劝她在家中接受学位,但她依旧坚持坐着轮椅出席活动,并且发表演讲,留下了这一张最后的公开照片。

1981年5月8日,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13天后,也就是1981年的5月29日,宋庆龄病故,遗愿安葬在父母身边,也就是上海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

1981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宋庆龄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虽然充满了艰辛和不易,但她却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工作当中,为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奉献了一生,即使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她心里依旧牵挂着自己心爱的祖国,令人钦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