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身名门,16岁随父游历欧洲,51岁病逝,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遐雨品剧 2023-11-03 发布于广东
 

听过一句话: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不仅仅因为他们天生聪颖,还因为他们付出的超出常人许多倍。

非常认同这句话。

努力的人,一生过得都不会差。

民国才女林徽因,是我特别欣赏的女子,专心搞事业的样帅帅的,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令人钦佩。

她这一生都在为建筑事业努力着,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的建筑学家。

01

欧洲之旅,打开建筑大门

1920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会员身份被政府派去欧洲访问考察。

他觉得这是一个增长见识的机会,思来想去后,决定带16岁的林徽因前去。

按照出访计划,他们会游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家。

一路走来,一处处文化名胜,一间间博物馆,一条条马路,这些异国的建筑让她感到惊讶,她喜欢这些,觉得他们神秘而气派。

父亲忙于工作时,林徽因就等在伦敦的寓所中。房东一家很喜欢她,经常带着她一起玩。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建筑师这个行业,让她感到惊讶。

关于建筑学的知识,是从房东那里听来的,从那时候开始,激发了她对建筑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建筑,林徽因走遍了英国的大街小巷,游览那里的格式建筑,并将它们的色彩与形状记录下来,回家之后翻阅书籍,了解那些建筑的历史与由来。

她父亲本来希望林徽因关心国家大事,将注意力放在改良中国社会上。

但看到她痴迷建筑,并未对她过多干涉,反而鼓励她去做,必要时提供帮助,带她拜访建筑大师,游览著名建筑。

在父亲的帮助下,林徽因关于建筑的大门正式打开了。

林徽因是幸运的,有一个开明的爸爸,不会因为孩子思想与自己的不同而阻止她。

她后来的成功,与她一直享受到的“探讨”式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6岁的林徽因,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心灵最大的归宿。并定下目标,一定要在建筑上有所建树。

02

最好的爱情,与你并肩作战

后来,林徽因与梁思成相恋,在探讨未来学业上的追求,林徽因跟梁思成说她要学建筑学。

梁思成本来还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专业,在林徽因滔滔不绝讲述关于建筑学的一切,明白其是一门极深的艺术学问,因此他也决定以后要报建筑学专业。

1924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来到美国宾西尼亚大学建筑系报到时,被告知建筑系只收男生。

对于一心想要学校建筑的林徽因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对此她很不甘心,但她更不愿放弃学习建筑学。

他们商量之后,她决定转到美术系,并同时选修建筑系。

林徽因平时无课,就到梁思成的建筑系做旁听,在建筑这方面她很有悟性。

因为喜爱,通过努力,作为一个旁听生,她几乎完成了全日制所有课程,并担任业余教师。

两人独自在外学习,偶尔会迷茫,担心今所学不知道以后是否能有用。

好在准公公梁启超给他们在信中强调“莫问收货,但问耕耘”。

两个人受到鼓舞,更加努力的学习。

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了。

董其昌在《画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了验证这几年所学,对近年来所学的建筑进行实地的考察与学习,梁启超为他们二人规划了一次蜜月旅行。

这一次他们走过英国、德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家。

带着知识去看曾经看过的建筑,林徽因发现那些东西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

以前,只懂得美观与否,颜色搭配是否协调。

如今,焦点放到了设计格局、构图手法、钢筋混凝土、光与影、空间形象等专业技术上。

这次的蜜月旅行,他们买了一部相机,将一路看到的景色拍下,冲洗之后或留下,或寄给亲友。

有意思的是,那些相片,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很小,庞大的建筑物占据整张相片。

为期三个多月的蜜月旅行,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对建筑的热爱,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最长久的爱情是,与你有话可说,与并肩前行。

1928年他们毕业回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东北大学任教。

在那里他们创建了建筑系,那时候学生还不明白建筑系是什么,国内也没有相关的教材。

作为建筑系唯一的两位老师,他们俩白天上课,晚上研究教材。

除此之外,那段时间他们还参与两项重大项目,吉林大学校舍设计与交通大学在辽宁锦州的分校楼设计。

项目中,林徽因负责创意部分,并将创意画成草图,而梁思成则是将草图加以修订,并设计出可实施建设的全部方案。

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他们总是互相帮助,分工合作。

后来,林徽因的身体一直不好,不能每次都跟着梁思成出去走访古建筑,但梁思成出门考察的建筑的准备工作,考察回来后资料的整理等这些工作都是林徽因帮梁思成在做。

1930年至194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访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代建筑,不少建筑因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破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古书的解读。

人生最美的不是你侬我侬,闲话家常,而是家里有共同的方向,使得夫妻二人携手共进。

03 

选择吃苦,不失民族风骨

林徽因从小家境优越,出身名门,即使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一生生活无忧。

但她至小时候开始做学问就很刻苦,各方面都学得很好,成为父亲的骄傲。

正是因为她的努力,她的优秀,才让父亲想到带她出国游历。

长大后,当她确定自己目标,为了探索中国的古建筑,不断努力着。

她在绝境中致力于建筑,在困难面前,没有倒下,在疾病面前,凭着对建筑的执著,支撑着她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当时,日本学界对于中国的古代建筑有这样的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要看这样的实物,只有到日本奈良去。


大敌当前,不少建筑无端毁坏,加之各地政府对古代建筑的不重视,导致中国连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都消失了。

身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看到日本建筑学家这段话悲痛不已。

但他们坚信,中国这么大,在某个角落里,说不定就有着古老而未被发现的古代建筑。

他们不断的翻阅资料,后来,梁思成查到五台山佛光寺建于唐朝,为了找到这个,他们1937年6月,决定前往五台山寻找佛光寺。


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陡峭的悬崖上,每一步都走的格外艰难,历经艰难,他们最后终于在豆村的高坡上找到了完好无损的佛光寺。

在这座上千年的寺庙中,他们一行人带着口罩,在灰尘中一点点测量。

他们顾不上四周成百上千只蝙蝠及吸血的臭虫的骚扰,不停的测量、记录和拍照。

等做完工作,才发现身上、背包里都爬满了臭虫,它们咬在身上,奇痒无比。

为了这重大发现,他们迫不及待的,从背包里拿出罐头、饼干、牛奶等进行庆祝。

临走时,梁思成还专门写信给当地政府,请求他们保护好这座千年古建筑。

另外,林徽因还捐出了自己的家当来修筑这座寺院。

1942年,梁思成接到委托,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

当时的林徽因已卧病整整五年,她为了辅助梁思成工作,带病阅读二十四史,在史书中寻找点滴线索,写了该书的五代、宋、辽、金全部 部分,除此还承担着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

编写这本书时,他们得知之前离京时存放在天津租界英国银行保险库内的重要资料被暴雨冲毁。

悲痛过后,林徽因鼓励梁思成继续努力下去,为了防止剩余的资料被破坏,他们必须加快步伐,全力以赴地赶写《中国建筑史》。

那时候美国的费正清和费慰梅得知林徽因病重,来到李庄看她。

当看到在病床上瘦的不成人形的林徽因,劝她放弃在建筑学上的坚持,希望出资带她去美国治病。

林徽因感动朋友的关怀,但她啊,怎么可能为了自己的身体而放弃自己的坚持。

《中国建筑史》是她毕生的心血,为了这本书,徽因拖着病体残躯,终日伏在打字机前,忙着修订与创作。

那时,她的病情十分严重,常常大口大口地吐血。

梁思成的脊椎也痛得身体变形歪斜,他写作时甚至需要用塑料瓶来支撑着下巴,以此来缓解腰部力量,减轻病痛的折磨。

如此艰难,但他们从没放他们不是用时间在写书,而是用生命在书写。

他们约定只要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就去看病,但等这部著作完成,一切都太晚了,林徽因的肺部已经成了空洞,无法医治。

04

写在最后

林徽因一生每一刻都在努力着。

她的精神永远不老,就像她参与设计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她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活在当下,我们没有理由躺平,愿大家一起努力。

END

作者:遐雨,给你讲述不一样的人物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