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章麒 | 救救孩子

 文化宁海 2023-11-03 发布于浙江

手机新闻时不时看到,某地区某校孩子自缢在走廊、自戕在楼下,留下的遗书内容,有的是被校园霸凌,有的是被老师、家长批评,更有的只是心中郁结了许多不愉快的情绪。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时被这些新闻所震惊,接着就是叹息。在做教育工作之前,我曾经也是一个叛逆的孩子,我的父母也曾经是不懂得如何科学教导孩子的父母。当然,我的父母给我许多物质的条件,但是我从小希望参与一些家务时,他们总是来一句“你把书念好,别的不需要你操心。”“这些都不需要你干,你书读读好。”这些话令我顿丧兴致。

后来就是这些年,身边的邻居、街坊、远房亲戚的孩子断断续续传来“自杀了”“抑郁了”“休学了”“住精神病医院了”的信息,几乎都是初中高中生,让我感受到,在中高考的压力下,在校园不宁静的环境里,在家庭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我们孩子到底怎么了,该怎么做才能去“救救孩子”呢?

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在这二十多年,其实大家都有共识,都知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日常中,不管是首位责任人父母,还是教育工作者,大家都很少知道把心理健康放在日常的点滴去关注,以为聊聊天、多沟通就好了。其实我觉得不然,应该在行为上去关照内心,不仅仅只是呵护孩子的成长,还要父母与子女一起肩并肩、手拉手去迎风破浪。这一点,我认为过去的农村家庭做得恰恰到位,可能几十年前的农村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却刚好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不能提供什么优越的物质条件,才让那几代的农村孩子能健康成长。

我对农村的认知和观察是始于逢年过节去农村的探亲。这是结婚以后的习惯,妻子的外公外婆奶奶,均康健。于是挈妇将雏到农村探亲成了一条既定的、常来常往的路线。

老人都非常热情,子女孙辈玄孙众多,一大家子其乐融融,让我体会到农村聚会的乐趣。一大桌子乡土菜肴,丰盛而美味,互相寒暄。老人在房前屋后的田地里忙碌,采摘新鲜的蔬果,只为给后代满载而归,一尝“零添加”的有机食物。眼前,从城里难得进村的第四代孩童奔走打闹,在土地上欢笑,完全没有在城市里“苦大仇深”的表情,好一幅天伦娱亲图。

我自小,家里就没有去农村走亲眷的习俗,章家太公太婆过世后,作为长子的爷爷舍弃了城郊石舌章村的祖宅,也基本不去走农村亲戚,到父亲这一代兄弟姐妹跟村里古老亲都失去联络。顶多就是在县城遇到姑婆叔公们的后代,有的自小相识,有的也是攀谈后才知渊源。

及我成年,寻根问祖再去走访,祖宅早已经是废墟颓垣,村中亲眷更是“纵使相逢应不识”了。当时很多小伙伴去农村过年过节,回来告诉我他们是如何在山河中撒欢,田埂上奔跑,我都会很羡慕。因为我一直在补课,在培训,在家里偷看电视,而亚历山大。那种田野和农村里的自由,是我那么向往的。

命运使然,婚后让我有机会去农村走亲眷,而我的确也喜欢去农村走亲眷,端详老旧的屋院,无声地叙说着几代人上百年的人情世故,所谓冷暖人间,先辈们的生活气息也就在门框、窗棂、花板上留下痕迹,供我们凭吊。

当下的农村,中老年人居多,改革开放后,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到县城、市区就业定居,后代基本也不会再回农村。年轻人早已把祖辈在农村的生活方式丢弃,也没有兴趣去探求什么关于农村里过去的家史。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农村的生活是落后的,居住在农村的长辈是“陌生的”,一切祖辈在农村的足迹被遗忘,被忽视,也被厌弃。

当然,我是一个怪胎。我从小就喜欢听过去的事情,刨根问底老人们曾经的经历和故事就是我的爱好。这中间离不开听老人们追述以前的苦日子,怎么样饿肚子、穿不暖、看不了病,每日从早到晚的劳作,依旧困苦。可是日日的困苦却打败不了当年的他们努力生活的坚毅,都养育了众多子女,拉扯长大,一心奔着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坎坷前行。这让我觉得,现在生活条件与过去差异巨大,有的父母却因为养育一个两个孩子都焦虑起来,有的少年儿童因为学习上的问题也抑郁缠身,这样的现象在我身边越来越频繁听到,是不是值得许多家长、老师反思呢?像我,当然也会有焦虑,也会误入某些不满足的时刻,懊悔遗憾悄悄偷袭我。但是,我总会想起这些祖辈的苦难,他们逃荒避难,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才一代传一代到我这里,和当时的他们相比我应该满足。他们年轻时候为了吃饱饭都如此艰辛也没有放弃,尚能生儿育女,我又何苦自寻烦恼?于是,我会坦然接受,内心更加淡定从容,不再去计较得失,更不想把孩子放在与“别人家的孩子”中去比较,放下任何对名利的执着。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会去伸手抓住它,相对的我绝不让为了追逐机会,而让自己过度忧虑、烦恼。

作为教育工作者,再说回当下的学生,同样是青少年,那时候上代人的家中父母忙碌,子女众多哪里会考虑孩子心理问题,吃穿用度能勉强过去就行。孩子们为了求学,往返农村和县城,要步行要搭车,生活费拮据,假期在外面做农活小工赚微薄的生活费,当然在家里还得担水洗衣种田砍柴照顾弟妹的责任……也没见几个怨天尤人,因为他们忙得不可开交,空闲时间很少,为了填饱肚子在奔波。

反观当下,多少学生可能是独生子可能是两个宝贝,却抑郁到自杀或自杀未遂,令人惊讶叹息。当然生活条件改善,心理问题更被重视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现在的大人总是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并体现在严重的行为中时,才会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这是不是一种不正常的循环呢?面对健康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未雨绸缪,让他们去建设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自我内化拥有坚强的防护线,不至于累积到抑郁症才幡然醒悟。

曾经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做《变形计》,让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对调生活。当然,我知道这个节目后来倍受争议,为了收视率也有一些不好的设置,导致一些孩子或多或少发生不好的事情。可是,让富人的孩子体验农村的生活,我觉得可行。不单单这样,还得改变富人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互相配合,对于城市孩子各种心理问题在农村能得到“救赎”。

我想,把视线转移出城市,忆苦思甜,在农村才是情绪的释放地,物质的匮乏才是抑郁的预防条件,过分的物质满足绝对会让人产生心理缺陷,就是容易对不满足产生焦虑,而不会问自己做到什么,做了什么,做得少想得多,过度苛责自我和亲人,抑郁寡欢、心中郁结。多少人都盯着手机,却没有真正去听老人讲曾经的过去,没有去观察那些沾染着泥土灰尘的农民依旧还在汗如雨下劳作,孩子们甚至无动于衷。

我每次带着孩子在城市也好,在农村也罢,只要遇到劳动中的人们,我都会跟她讲述这些挥汗如雨的人在干什么,多少辛苦,在幼小的孩子内心就种下尊重和佩服劳动者的因子。每天随手需要做的事情,都让女儿自己做,经常“求助”她让她参与到我在做的一些家务,帮忙递个东西、拎个袋子、丢个垃圾,如果不从小培养她参与我所做的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到青春期就不一定会自主自觉知道去帮助父母,更不会知道父母忙忙碌碌在干什么,不会知道生活里原来时时刻刻都有细碎的事情堆砌着。我曾经看过一个新闻,监控视频里,骑电瓶车的母亲不小心摔倒了,身后盯着手机不放的女儿爬起来,并不是去扶起倒地的母亲,也不是去帮忙扶起压在母亲腿上的电瓶车,而是愠恼地眼神瞥了一眼地上的母亲,继续低头持着手机紧盯不放,无动于衷。母亲缓了一下,在路人的帮助下才慢慢站起来……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位默默把所有生活琐事做完的,全心全意照顾女儿的好妈妈,她可能偶然会念叨自己多少忙为了女儿,但是她可能没有让女儿从小参与生活琐事,所以导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如此冷漠。

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冷漠、叛逆的时候,再去絮絮叨叨自己多少付出、多少牺牲,做了多少的家事。让孩子自己从小参与生活琐事,不能等到青春期再去要求他们会做家事,从小没有切身体会,青春期的孩子只会反感父母的这些要求。以前贫困年代,所有家庭里父母们没有意识却真实发生的现实,“忽略”子女,却让自己更深度地从小参与家庭生活各方面的“辛苦付出”。

言及至此,其实不单单是过去的农村,是以前贫苦的年代所有家庭里,那些稀松平常发生过的,全家齐心协力、辛勤付出,共同经营好生活的日常。不管是那些已经过去的苦难还是当下辛勤的劳动,无不照见我们这一代的幸福时光,衣食无缺、教室明朗、车接车送,在物质以外,当然更需要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多用自己尚未混沌的双眼向土地里寻觅,不要过度呵护孩子,让他们多劳动、多干活、多参与家庭琐事,减少他们的物质满足,孩子们一定会倍加珍惜当下的美好幸福,希望你我自己和孩子亦如是。

作者:章麒

左手文字、右手美术的斜杠青年。

曾入展中国美协、浙江省美协、宁波市文联、宁波市美协等单位主办的美术大展;曾多次获得浙江省年度好故事奖、宁波市年度最佳故事奖、潘天寿艺术大奖等。

图片 | 濯清涟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