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与群臣钓鱼,规定谁钓的少谁学狗叫,输者竟是他自己,大臣如何解这死局?

 四季视野 2023-11-03 发布于北京

朱元璋闲来无事,带着一众群臣,在后花园钓鱼。他还定了规则:两个时辰为限,谁钓鱼的最少,就要学狗叫。然而最后,中招的人竟然是朱元璋。大臣们都紧张坏了,文臣高启却笑着说了句话,顿时化解了危机。

自从做了皇帝,朱元璋的心里就一刻也安宁不下来,生怕哪个大臣夺了自己的宝座。他每天想尽办法地考验大臣们,今天给这个大臣出个古怪的难题,明天给那个大臣赐个稀奇的玩意儿,搞得所有大臣都紧张兮兮的。

这天,朱元璋又心血来潮,带领一众大臣去皇宫的后花园钓鱼。大臣们一看只是钓鱼这样简单的事,也就放下心来。可是皇帝的脾气谁能摸得透?才过了一刻钟,朱元璋就发话了:“这次钓鱼要定个规则,两个时辰为限,谁钓得最多,赐黄金一锭;谁钓得最少,就要趴在地上学狗叫。

大臣们都吓了一跳,赢了赐黄金,倒没什么,可是输了学狗叫,这也太丢人了。毕竟都是朝廷的重臣,怎么能做这么没体面的事呢?

大臣们全都专心钓鱼,生怕自己会输了。可是皇帝的心思,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呢?

两个时辰以后,大臣们都收获丰富,连钓得最少的大臣,也钓上了六条。可是朱元璋却一条鱼也没钓上来。

很明显,朱元璋就是那个按照规则,应该学狗叫的人。可是谁敢赢皇上呢?谁又敢让皇上当众学狗叫呢?但规则又是皇上定的。大臣们全都吓得面如土色,现在这样的结果,搞不好所有人都得掉脑袋。

文臣高启望着池中的鲤鱼陷入了沉思:这个池塘中养了非常多的鲤鱼,只要撒上鱼食,就会有密密麻麻的鲤鱼上来争食。所以只要把饵料挂在鱼钩上,根本不存在钓不上鱼来的情况。    

启偷偷看了一眼朱元璋的鱼钩,发现鱼钩竟然是直的,而且鱼钩上没有任何饵料。

他突然明白过来,这场钓鱼比赛本身就是皇帝下的套,钓鱼是假,考验大臣的忠心才是真的。现在必须立刻用一句最简短的话为皇帝化解尴尬,还要把皇帝捧上天。

高启有了主意,提笔写下一首诗,献给皇帝:“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无影踪。凡鱼不敬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这首诗说得很明白了,鱼是凡间之物,不敢咬天子的鱼钩,只有东海的蛟龙才配得上天子的鱼钩。

朱元璋对这样的反应非常满意,立刻哈哈大笑,一场危机总算化解了。

可是考验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这下直接盯上了高启。

他让御厨把钓上来的鱼全部拿去烹饪,打算设一场百鱼宴,款待所有大臣。

皇帝请吃饭,可不是什么好事。自古伴君如伴虎,表现好了平安无事,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掉脑袋。

可是朱元璋却偏偏要亲自动筷子,给各位大臣夹菜。他夹起一块鱼尾肉,放在了李善长的盘子里,眼睛却看向了高启,示意高启说点什么。

这可是个大陷阱,如果说的话有差错,不但高启会丢了性命,李善长也会有危险。          

然而,高启略微思考,就说了出来:“皇上这是信任你,要对你'委以重任’啊。”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给徐达加了一块鱼腹肉。高启赶紧附和:“皇上很喜欢你,要对你'推心置腹’。

朱元璋又把一只鱼眼夹给了胡惟庸。高启立即说道:“皇上这是对你'高看一眼’啊。          

皇帝给每个大臣都夹了一遍菜,高启也紧随其后,挨个赞颂了一遍。

可是轮到给高启夹菜时,朱元璋却把一只鱼屁股放到了高启的盘子里。这明显是要让高启出丑了。

然而,高启灵机一动,跪在地上谢恩:“谢主龙恩,皇帝是说我'定后有福’啊!          

给大臣夹完菜后,朱元璋才发现自己忽略了马皇后。这确实是他意料之外的,可是盘子里的鱼肉已经分完了,只剩下了没什么肉的鱼嘴。          

朱元璋十分为难,马皇后也面露不满之色。

情急之下,高启又出来解了围:“皇上,这鱼嘴一定要留给马皇后啊,因为您和马皇后'唇齿相依’。”  

这句话说得恰到好处,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跟着朱元璋一起打江山,一起东奔西走,真的是同甘共苦。  

朱元璋龙颜大悦,没再继续为难大臣,一顿百鱼宴,顺顺利利地吃完了。  

故事改编自《明朝那些事儿》。故事中的高启真的是能言善辩。钓鱼比赛中,朱元璋自己定了规则,却自己中招。皇帝出丑,遭殃的往往就是大臣。此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替皇帝推卸责任。    

高启知道这个责任,推到谁身上都不合适,只能推到即将为盘中餐的鱼身上,于是就写下了那首诗。诗中还巧妙地将鱼和蛟龙的对比,以达到吹捧皇帝的效果。朱元璋此时就算是还存有考察大臣的心思,也没法实施行动了。毕竟抬手不打笑脸人。

后面的百鱼宴,高启更是把口才发挥到极致,说出的每个成语,都非常符合事实。

李善长很懂得用兵,在皇帝打江山时,一直充当参谋的角色。皇帝虽然对他心存戒备,但仍然看中他的才能,有重用他的想法。所以高启就说出了“委以重任”。

徐达为人忠厚,一直跟随朱元璋,有兄弟般的感情。所以就是“推心置腹”。

胡惟庸当时正值受宠,皇帝看起来处处护着他,所以高启说出了“高看一眼”。

这样随机应变的口才,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历史上的高启也是一位能言善辩的文官,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只不过与传说的故事有所不同,他为人正直,更愿意为自己的信念和坚持而辩驳,以至于最后获罪被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