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山红叶为什么这么多?这么红?

 北京的骑士 2023-11-04 发布于北京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2184篇文章
更多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是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包括静宜园、碧云寺、卧佛寺、樱桃沟等景区,“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也在此地。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图片图片

图片
 香  山

香山,为京西名山,距城20 公里。这里层峦叠翠,清泉潺潺,林木繁茂,景象万千。香山为何而得名,历来众说纷纭,或因山石而得名,或因花香而得名,或因移民而得名。

《长安可游记》说:“香山有乳峰石(乾隆更名玉乳峰),时嘘云雾,类匡庐香炉峰,故名。”这里说的是香山有巨石,形如香炉,加以地势较高,时常出现喷云吐雾现象,类似江西庐山的香炉峰,故名香山。

图片

图片

秋日私语

也有人说,香山是因杏花芬香而得名。

相传,在很久以前,香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是一座光秃秃的土山。山里住着一名姓王的石匠。一年秋天,王石匠上山采石,失脚跌下山崖,被一位路过这里的老和尚救起。老人一面安慰王石匠,一面从布袋里捧出几把又红又大的山杏送给他。第二年春天,王石匠把杏核种在山上,一场雨后,满山遍野长出了嫩绿的杏树。王石匠的辛勤劳动感动了山神,染绿了荒山。第三年春天,山上杏花遍开,香溢四野。几年过后,老和尚又来到这里,眼见满山杏花成林,很是欢喜,兴致勃物地将此山命名为杏花山。杏花山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后来人们根据杏花醉人的香味,又将杏花山易名为香山。

图片
图片

      还有一种移民说。

      很久以前,住在贵州省清平县(今凯里县)香炉山的苗族人民,因连年遭受灾荒,生活十分困苦。可那皇帝赐封的“百户”却趁火打劫,敲诈勒索,抢掠民妇,劫走了穷苦猎户石三保的未婚妻阿贞。石三保忠厚、勇敢,练得一身好武艺,他和乡亲们一起夺回了阿贞。“百户”不肯善罢甘休,他勾结官府,请求派兵镇压。苗族百姓无路可走,只好在石三保等人的率领下举行起义,一呼百应,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上万人。消息传到京城,皇帝赶紧调集四川、湖广、云贵等省的官兵前来围剿。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石三保也因受伤而被俘。官兵把起义军的大小首领,连同阿贞等一班妇女押解北京,关禁在西山小营里,男子做苦工,女子当歌女,石三保等人被残酷地杀害了。就义的那天,黄沙遮日,阴气森森,被关押在小营里的苗族百姓,为了纪念石三保,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自己的祖先和家乡,便把小营后面的山峰取名香炉山,后来又演变成了香山。

图片

香山为什么有这么多红叶? 这红叶为什么这么美,这么红? 

传说是一位善良姑娘用鲜血染成的。很久很久以前,香山脚下住着父女俩。父亲年过花甲,名叫禹睛,女儿名叫串红。父亲采药,女儿织布,相依为命。一天,女儿对父亲说:“爹呀,都说香山顶上有五彩云朵,女儿想去看看,回来把它织在布上。”第二天,禹晴带着女儿上了山。一路上,串红像出山的小鹿,东奔西跑,这里采野花,那边拔草根。

走到半山腰,女儿觉得口渴,老人说:“忍耐一会儿,山上有泉水。”

那时的香山,草高林密,山陡路险,一条大青蛇盘踞在沟畔,日久天长,餐风饮露,又偷吃了千年古灵芝,居然成精,能现人形,经常在山里胡作非为。这天,大青蛇突然看见一个像神仙一般的美女,顿生邪念,于是便从头上摘下几粒明珠变成红山杏,白里透红,十分诱人。那年月,香山没有红叶,满山遍野长满山杏。春天,杏花似雪,十里飘香。夏天果实挂满枝头,好像少女的笑眼。口渴的串红姑娘吃了青蛇变出的山杏,中毒倒在路边。老父急忙拿了些草药放在串红嘴里,抱起女儿急冲冲地往山下走。青蛇在老人经过的路上预先变出了一座九天玄女娘娘庙,自己变成玄女娘娘。

老人心乱如麻,忘记这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娘娘庙,未加思索地放下串红,一心一意去求神。青蛇一见老人中计,便得意地暗暗发笑。老人眼见娘娘口中,吐出蛇信,觉得大势不好,爬起来就往外跑。不料,青蛇早已把门坎变成了山涧,老人失身跌落,惨死在青石边。正在这时,九天玄女闻信赶来,营救了串红,处死了青蛇。串红姑娘苏醒过来,不见父亲踪影,便失声痛哭,一边哭,一边满山遍野去寻找。眼泪流干了,眼睛里淌出鲜血。串红的哭声感天动地,九天玄女把真相告诉了她,并让她作香山的红叶女神。从此,串红姑娘哭过的地方都长出了黄栌树,一到秋天,满山遍野一片通红,光彩夺目,引人入胜。

图片





历史记载中的香山有什么故事呢?




香山园林营作的历史也比较久远。明代诗人李梦阳对香山的开发曾经作过这样的描写:“想当邦邑初,此地即蒿草。绮丽谁所营,民力为其槁。”大意是说,北京演变成国都的当初,这里是满山遍野长满蒿草的荒山。如今这样美丽的景色是怎样得来的呢,无疑是劳动人民竭尽全力的创造。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辽代(公元916-1125 年) 把幽州蓟城作为陪都,改称南京以后,香山就揭开了园林营作的历史篇章。辽代中丞阿勒弥曾在今香山寺基址上建起了自己的住宅(后舍宅为寺)。。金大定年间(1161一1189 年),诏令经营香山行宫和佛寺。大定二十六年(1186 年) 三月癸巳(十五日) 香山寺落成,金世宗完颜雍“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寺,给田二千亩,栗七十株,钱二万贯”。。并说“香山始有翠色”,为中都首游之地。金章宗完颜璟时代,又在永安寺修会景楼,在双井(今双清别墅处) 建潭水院,并题双井二字刻于石上。他很喜欢香山的幽美景色,经常到香山游山赏景,正式载入金史的就有八次之多。

明昌四年(1193 年)三月甲申(十七日) 幸香山永安寺及玉泉山@。承安三年(1198年) 秋七月丙午,幸香山。八月癸酉,猎于香山。承安四年(1199年) 八月壬申,猎于香山。五年(1200年)八月壬辰,幸香山中。乙未,至自香山。泰和元年(1201年) 六月己卯,幸香山中。六年(1206 年) 九月丙戌(初八日),幸香山。。由于金章宗喜游香山,至今还流传着不少相关的神话故事,如梦感泉、护驾松就是其中的两则。

图片

图片

有一年,金章宗游逛香山,夜宿行宫,睡梦中眼见一股泉涌出地面。第二天,降旨令人挖地寻泉,不一会,果然掘得一股清泉,金章宗喜之不尽,赐名梦感泉。后来,寺僧为了开拓水源,动工疏浚梦感泉,结果适得其反,顿时泉断水枯。关于护驾松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金章宗游兴大发,山上山下,马不停蹄。他逛到一棵松树下,失身下跌,险些滚落山谷。幸得松树挡驾,才避免了一场灾祸。金章宗遇祸幸免,自觉松树有“灵”,立下了“护驾”大功,因而赐名“护驾松”。

元世祖忽必烈于此建灵应万寿官。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 年),曾给钞万锭修整香山永安寺。忽必烈也是一位喜游香山的皇帝。人们传说,关于“双清”的命名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一天,忽必烈登高北望,只见那西北方向红彤彤如地火上升,金赤赤似紫云降世,以为是神仙下凡,福从天降。于是,他立即降旨,说是要寻找福地,坐上龙辇直奔西北,一直寻到了香山双清地段。

图片

图片

那时的双清,既没有清泉,也没有任何建筑物,满山遍野全是成林树木。树枝上挂满红叶,把整个山梁装点得红殷殷的,原来那红彤影的地方,就是这层林尽来的红叶一片。忽必烈见此情状,那顿时心灰意懒,想走也走不动了。他困倦有什么福地可寻,已极,靠着那红叶树便很快进入了梦乡。在朦胧中,他看见两只可爱的小白免围绕他的身边跑来跳去。他俯身去捉,可那两只小白免既不走远,也不让他轻易捉住,诚心惹他干着急。他想了个主意,假装睡觉,那两只小白免又围着他跳了起来,猛不妨他伸手便抓,眼看就要成为掌中物,可最后还是让那两只小白免悄悄溜走了。就在白免消失的地方冒出两股清泉。这清泉水来势猛,涨势快,不一会,竟然掀起浪头,劈头盖脑地往下压,吓得忽必烈大叫一声,从睡梦中惊醒,他马上降旨命人就地往下挖,挖着刨着,猛然喷出两股清泉。从此,人们给这里取了个美名,称为“双清”。

明代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1426-1435年),太监郑同创建洪光寺于香山西北山峰。这里有香山十八盘胜境。寺的范围很大,进入正门,道路平坦,古柏夹荫,人行其间,苍翠扑衣,至数步再拾级而上,如此重复十余次。左右绝壁均用山石叠砌,年深日久,形若天然,香山十八盘即指此境。寺内毗卢阁圆殿,系仿朝鲜金刚山之制。郑同出生于朝鲜国,被国王作为贡品贡入中国。以后,郑同作为明宣宗的太监出使朝鲜国,他特别费赏金刚山千佛绕毗卢之式。回到北京以后,就仿建毗卢圆殿于香山洪光寺内。殿内供奉毗卢表里千佛。左为太虚室,再左为香岩室。

图片

图片

清康熙十六年(1677 年),在此建香山行宫。康熙皇帝最喜欢幸游来青轩、洪光寺、娑罗宝树诸景点。乾隆十年(1745 年),在康熙行宫基础上大加扩展。在林际崖间增建燠馆凉台,以为四时临幸驻跸之所。乾隆亲题二十八景,命名为“静宜园”。扩建后的香山静宜园,与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并称皇家苑囿“五园三山”,其规模是多么壮观。

咸丰十年(1860 年),五园三山同遭劫难,静宜园内大部分建筑物化为灰烬。直到清末,园内呈现一片败落景象,连几万株松树也被砍伐殆尽。

民国元年(1912 年),由丹徒马相伯先生倡议,并联合蒙古喀尔沁王经清王室允准,在园内创建静宜女校,经理其事者则是由各方公推的万松野人。所谓万松野人是当时北平的高士,名英华,字敛之,号蹇叟,信仰天主教,首创天津《大公报》,学问渊博,著作等身。他晚年退隐香山,因山中松柏成林,故取孔子“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的语义,自号万松野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民国六年(1917 年),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又在静宜园内创办香山慈幼院。当时,河北、京兆两省区发生巨大水灾,由熊希龄主持赈济。他在北京设慈幼局,专门收养男女儿童千余名。次年水灾渐平,大部分幼童由父母领回,剩下二百余名无家可归者,对此必须筹设一个永久性的教育机关。熊希龄将此事陈请总统徐世昌,由前清皇室拨用静宜园基址,建立慈幼院。为了解决慈幼院的经费问题,他们又发出告示,用出租香山地皮的办法取得收入。从此,官僚、富商、文人纷纷在香山租地建房,营建私人别墅。此举一兴,把整个香山的园林布局搞得支离破碎,民众无法游览。时人田树藩曾赋有一首描述香山残败景象和游人百惠交加的诗篇。

乱后登临百感生,残山剩水那堪情。

全瓯一破千秋恨,苦雨凄风压旧京。

1949 年以来,北京市人民政府对香山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使香山的自然风光与人工点缀融为一体,园林面貌焕然一新,真正成为一处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览胜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