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杭州记:紫金港的半日

 新用户2420aRkV 2023-11-0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杭州是我孩童时到过的城市,许是时间久远,印象并不鲜明,但西湖边的黄宾虹塑像,因有合影图片,回想起来,自然生发些亲近。

文字 / 信繁

图片 / 信繁

杭州匆匆一过。些许杂感记在《去紫金港的上午走一走,匆匆一瞥杭州的容颜》,却突然地随“天歌影坊”公号消失,文图均不能见了。没有习惯做备份,自是尝到了苦头。

杭州是我孩童时到过的城市,许是时间久远,印象并不鲜明,但西湖边的黄宾虹塑像,因有合影图片,回想起来,自然生发些亲近。这2023年7月22日的半日行,匆匆地走进紫金港,仅是蜻蜓点水,感受亦有限。

此行印象,从出得杭州西站开始。

图片

杭州西站出口广场的绿皮火车头。

作家郁达夫曾撰文,写“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杭州的山水佳处,都曾享受过了。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或西湖十景,苏小岳王;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我的此次杭州行,出车站广场便见一处绿皮火车头装饰的风景。如今交通的迅速,这老旧的车头便是告知铁道交通的变化。于两道高架桥下铺段铁轨,那不动的陈年仿似凝固了,望去也只成为合影的背景。

有一事却是可记的:网约车的定位在西站,司机和我们待在两个出口,往返交涉多回合,才确定碰面的高架桥下。此事经验便是,车站出口需从众。


图片
浙大紫金港校区的阳明桥。

时间已是暑假,浙大紫金港校区仍有不少的人在。留校的学生多是骑单车上路,参观的市民三五成群,徒步或乘摆渡电车,校区公交亦是忙碌。进西校门不远,即见一小湖,跨湖面有桥名阳明桥,桥下水有些许浑浊,绿影里微黄。

紫金港校区据闻是合并多数个院系新建。杭州大学的中文系即并入文学院。办公区与教学区能读出点设计的考量。入得园区,恍然想到华工的五山校区,楼房在树荫里,路边亦是微风徐徐,阳光播撒在路面上


图片
这一座钟楼,据说亦是校园的地标。

从树荫看去,耸立的钟楼分分秒秒变化着时间。许是整日里感受到天空的无际,树叶亦显出几分不安,在期待更为明亮的光线照耀下来。

紫金港校区在西溪边上,郁达夫曾写《西溪的晴雨》,距今近百年,趣味依旧: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涉涉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图片

浙大的学院办公楼亦各见风格。

学院办公楼大体是类似的,无论外观何等模样的区别。假期里到浙大参观的小孩,第一次见到学院的牌子,兴奋地互相谈论。而我看见他们,仿似六年前去厦门大学,在校门口等排队参观,去陈列馆羡慕校史的辉煌。浙大亦有竺可桢这般名校长,李政道这样的名校友,光彩肯定是校园的荣耀。

半天如此之短。大体看过校园,出门遇见外卖小哥送单,同华工一样,在门口放下物品,联系好收单人,就会迅速地离去。

题图为杭州西站站台。下图为浙大校园外的快递柜。

图片
络视频|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湖诗词选
王荣初  选注
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西湖诗词选》根据不同版本,择善精选了自初唐至晚清历代的名篇佳作三百余首,称得上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历代以来,有关杭州西湖的诗词可谓成千上万,美不胜收。就其内容的主流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咏湖为中心,写景抒情的山水诗。例如,白居易的《春题湖上》:“湖上春来如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苦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又如苏轼的《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自呼!”这类诗词,真切自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使人读后如亲临其境,犹在画中,深受感染。陆游在《西湖春游》中说,“冷泉亭中一樽酒,一日可敌千年寿”,殊堪回味。杭州西湖扬名中外,固然是由于它山明水秀,有独特的风光使然,但与历代许多咏湖名篇也有很大关系。从这点上讲,西湖的山水诗可称得上是西湖的导游画卷!

其二,以西湖为背景,咏物寓情,抒发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见解和对民间疾苦所寄予的同情或感怀。例如,白居易的《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其他如宋人陈渊《次韵欲游西湖阻雨》诗“向来旱蝗恶,征赋亦未宽”;明代李东阳《西湖曲》“西湖三百亩,强半富儿田”;清朝陈章《采茶歌》“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这类诗词,以简洁白描的手法,道出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事实。它们从“税重”、“农饥”和人民“莲心苦”等侧面揭露和谴责阶级压迫者的罪恶,对不平的社会现实表示抗争,为人民的痛苦而呼吁!可说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史诗。尽管就某些诗人来说对此并不是自觉的。

其三,通过吟咏西湖,深刻反映民族斗争和民族压迫的主题,抒发诗人壮志凌云的爱国抱负。同时,由于民族斗争归根结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因而有关诗词在强烈反映民族斗争的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忠奸斗争问题。例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又如,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满江红》词:“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杰作。这类诗词,识见深远,情思横溢,挥洒自如,深刻揭露和鞭挞了赵构、秦桧一伙屈辱投降的实质,反映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杭城、迷恋歌舞不顾人民死活的无比愤慨!

此外,诸如对岳飞、于谦、张煌言等民族英雄赞颂的诗词尤为众多,如胡炳文《拜岳鄂王墓》,屈大均《于忠肃墓》,黄宗羲《寻张司马墓》等篇,有的悲凉凄怆,有的慷慨激昂,都充分体现了民族英雄气壮湖山、忠贞爱国的可贵精神。在这方面感人最深的诗词,当推于谦的《岳忠武王祠》和张煌言的《忆西湖》、《入武林》。于谦对赵构丢弃汴京(今开封)、苟安钱塘,秦桧奉迎主子卖国求荣,表示痛恨和愤慨;对岳飞被迫撤兵、未能报国雪耻,深感惋惜。张煌言的这两首名作,写于被清朝统治者捕获之后,他以生命为如椽大笔,写下不朽的誓言,表白自己坚贞不屈和对岳飞、于谦等爱国者的由衷敬慕,诉说自己的一片丹心。这些诗作和作者本人用鲜血谱成的英雄史诗浑然凝成一体,正气贯长虹,光辉照人间,亦使西湖诗词增添了壮丽的异彩,堪谓我国文学遗产中的无价瑰宝。

——节选自王焕镳1979年春作于杭州大学的《西湖诗词选·前言》



图片

西湖十景图卷(局部)|画家:
清·王原祁。


图片

文字|信繁 王焕镳
图片|信繁 王原祁
编辑|信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