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松涛|家乡的棉花

 乡土蓝田 2023-11-04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人文/村落/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史迹

家乡的棉花

李松涛

家乡的棉花是什么时侯开始种植的,我真说不清楚。我记事时起,就知道家乡种有棉花,而且家家户户生活都离不开棉花。好象种植棉花的历史很遥远,当地无人说得清楚,祖祖辈辈都在用。

我们知道棉花就是冬季农闲大人们坐在火炕上,盖褪的被子上放个小木板,用筷子搓棉火捻子。搓好的棉花捻子用纺线车再纺成线,将线用织布机加工成布,叫粗布,供人们穿衣做被褥用。棉衣棉被里也装的棉花,用来保暖防寒。大部分家庭都有纺线车,织机只有少数家庭有,大家借用。

我家就有两个纺车一个织机。在老家拆迁时,听村里老人说,织机是祖父买了棵国槐树,让老舅爷家木匠给老祖母加工的。我老祖母活到低标准,八十多岁去世。老人说:“我见过你老太,长年四季都纺线织布,人们认为布织的好,勤劳善良,一生劳作”。做为古老家庭的念纪,我将纺车和织机都留存搬走。这也是老辈农耕文化家庭的遗物。

我小时侯,见祖母和母亲纺线织布,程序很多,我也帮忙搓过棉花捻子。为了织床单还要染线。织成的布染色要拿到专门的染房去染。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用织成的白布再染色加工而成的。当时主要颜色是黑色和蓝色。有时大人用锅加热水化染料染线,染线后的锅几天都洗不净,饭里有颜色,难以入囗,恶心好几天。

母亲和祖母也给不会纺线的人家纺线,换工分。那时是大集体,有好多人就不会纺线,家庭条件好,也不学纺线。

大点后也看大人们种棉花。大集体种植时几年就要换一次地。一般选地在向阳,易浇灌的地块。农业社时对种棉花很重视,专门成立妇女组成的种棉组,我母亲就是种棉组成员。当时棉花地打成畦子,便于种植管理。队里便于管理促进大家劳动的积极性,给每个工作组成员分几畦子棉田。因我家成份不好,母亲的棉田分的靠边坡的棉畦,三棱草比较多,难除影响棉花生长。周末帮母亲一棵一棵连根挖杂草,虽艰苦还是除掉杂草,没有影响棉花生长,母亲不服输不认命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争好棉畦投机取巧打打闹闹的人,活路也没干到人前去。后又改为大兵团做战,给当时有权有势人偷懒的机会。

棉花种植是用棉籽直播,为了防虫害,还用药粉拌种子。每年种完,地头渠畔都有剩留的整堆的棉籽。有时缺苗苗不均匀还要移栽。

棉田活路很多,出苗后锄地除草松土,打枝,浇灌,追肥,喷药防虫害。在每块棉田地头都埋半截存水的海子,供喷药用。有防生长期吃棉叶的虫,也要防吃棉桃的虫。棉花生长期就和农药分不开。我们最早知道农药,就是棉田用农药。

我们知道棉田农药很害怕,不但能毒死虫,还能毒死人。每年打农药因使用不当有中毒死亡或受害的人。也有生活所迫想不开喝农药而亡的人。那时人们买不起农药,都是偷喝棉田农药药瓶残留,而离开让自已痛苦无耐的世界。那时死个人是在普通不过的事,埋了完事。因而大人教育小孩不要到棉花地里去,特别是用药期间,地里空药瓶坚决不能捡拾,后患无穷。当时小孩捡拾玻璃瓶到废品收购站卖两个零花钱。大人怕小孩用药瓶不小心装水喝,造成不良后果。

棉桃还没有纤维化时,我们偷吃没有喷过药的嫩棉桃,剥了皮内瓤吃起来带甜味,可以解决当时的饥饿问题,食用时间很短。吃的过量大便困难。

我们都帮大人拾过棉花,那时是按斤俩记工分。因而小孩周末都帮忙。用铺着布的小笼。大人穿着前有大布袋的护衣式的捡拾棉花包。捡拾棉花尽量不让粘上枯叶碎片,影响棉花纯度,人们还得分捡,很麻烦。

将盛开的捡拾回的棉花放在竹制的箔子上凉晒,有时也在房顶或席上凉晒。晒干后用大块布包成棉花包拉去上缴给县棉花公司。给棉花公司交棉花要排队,有时到半夜。完成上缴任务,多余的才分配给群众自用。

按时节花开的不好的,没成熟的棉桃,分给群众用席凉晒或放在火炕上热干,那时每家窗台上也凉有棉桃,再剥出里边的棉花瓣,再晒后用木棍锤开,再榨花弹花。虽然没有盛开的棉花绒好,但是可以使用。

棉花在家乡是很重要的礼物,嫁女时重要的嫁妆就是陪嫁了几床棉花被子。陪嫁棉花被子越多越厚说明娘家家境殷实。当时人们常说陪几斤重棉花的被子。男女双方谈礼钱时,媒人就要介绍商定多钱现金,多少衣物,多少棉花。那时婆家要给娘家提供做被子的棉花。棉花是结婚成亲必不可少的东西。

晒干的棉花要经过榨花机剥离出棉籽后,还要经过弹花机加工,才可以使用,进行纺线织布或装被褥。

榨花分离出的棉籽用压油机压油。每年农业社只分一次油就是棉籽油。家家都有油罐、油泉子等存贮油的工具。压出的棉籽油需经烧沸加火碱熬制才可食用。那时电不正常,很晚才供电,才可用机器压油。停电后就无法压油。那时家家都缺油,晚上压油的人和保管员借机偷没有炼制的原油。用原油炸馍不好吃,常被孩子在学校说漏嘴,受到同队孩子的围攻,也导致大人间愤恨偷油人引起的混战。我们小时一群孩子常看压油炼油,感到很新鲜,也知道很快就有新油吃了。油罐里沉淀多年的油根子是做豆腐过椤最好的杀沫剂。压过油的棉籽油渣是动物的优质蛋白饲料和植物种植的肥料。当时用棉籽油渣上的西瓜特别甜,卖瓜人叫卖:“油渣上的沙瓤西瓜又沙又甜,快来买”

棉花壳、棉花叶和杆是主要的燃料。那个时代不但缺吃缺穿,还缺烧火的燃料。棉花杆是川道地区主要硬柴。拨棉花杆有专用的钢筋钩,捡拾棉花壳有专用的小耙。冬季我们手冻的通红,在地里捡拾棉花壳。用斧子劈棉花杆,晒干烧锅用。那时孩子穿棉花皮衣服又厚又时兴,人们说是用棉花杆皮的纤维加工成的。我们时常见人剥棉花杆皮拧绳子。

棉花全身都是宝,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当时上级给各生产队下达种棉任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棉花可以加工成火药,做军火用。当时喊的最响的囗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村里墙上就刷有这条标语。

七十年代各级还在喊:“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人民公社组织生产队搞种棉比赛运动,还请来了渭南种棉能手张秋香到我村棉田地头指导。我们小时看热闹,见到了张秋香——一个包着蓝色头巾的妇女,看的时侯多,很少说话。听说刚从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在病房接见回来不久。听母亲和村里人说张秋香这人和蔼亲切、对人不错,没架子,文化程度低,是个操作能力极强的实干家。

据查相关资料才知道:张秋香在渭南参与组建过初级社、高级社任干部,组建务棉组摸索出了一套渭河滩种植高产棉花的经验,成为劳动模范。社教运动中被认为是假劳模受到批判,清理出了务棉组。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重新回到务棉组开展种棉创高产的探索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张秋香为榜样,涌现出了省地区县级众多的种棉能手和学先进典型,先进事迹见於报纸等宣传媒体。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潮流时代。

自从国家拔乱反正,国家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执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正策,开放市场。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新疆大面积生产的优质棉花进入当地市场,国家也不再下达种棉任务,家乡的棉花不具备竞争优势退出了历史舞台。

看着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物资充足,物流发达,南北适宜发展的优质产品在当地市场随时都可买到。取暖方式多样的情况下,棉花已不再是唯一不可缺的生活品。家乡不种植已多年。但我还是时时想起家乡种植棉花的事。种植棉花也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和人们生活的恩恩怨怨。家乡不再种植棉花,也意味着家乡逐渐完成了由农耕生产向工业化发展的转型。国家己融入国际大市场化经济生产经营的正常发达国家行列,并发挥重要作用。家乡种植棉花历史只是儿时贫苦生活的点滴回忆而己。也深刻体会到发展经济、依法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及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李松涛,网快乐人生,蓝田陈沟岸村人。毕业於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专业,曾在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党务领导工作多年。现在农业统技术推广部门任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