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名有信仰的教师

 木一过 2023-11-04 发布于甘肃

《让高中物理教学回归本真》
执教者:夏季云

    教书育人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坚守是每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教师的坚守源自对教育的信仰,为了防止职业倦怠,让工作具有成就感,享受职业幸福,务必让自己成为一名有信仰的教师。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教师应成为有教育信仰的人。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教育信仰主要体现的是教育思想、精神状态、潜在动力和理想境界。

    首先,要把教育信仰作为一种教育价值来理解。教育信仰具有价值性,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促进科研、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

    其次,要把教育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来把握。教育信仰具有动力性,主要反映在由需要、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引起的活动和行为动因方面,即人们常说的内在精神动力。这种动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目的性和指导性,可以弥补物质动力的不足。

    再其次,要把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来追求。教育信仰具有理想性,这是对教育面向未来的展望,也是教师精神修养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只有把教育信仰融入教育的日常行为中,上升为一种自然情感,才称得上是具有教育信仰的人。

    陶行知曾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一名有信仰的教师需要做到四个坚守。

    一是坚守教育信念。教育是一种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需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锲而不舍的坚守。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是在教育场景中应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教育是以激情点燃激情、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生命激活生命的事业,需要教师在厚重的人文内涵的感召下,培植起直面心灵的信念。

    二是坚守人才观。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不是教授知识和本领,而是培养学生朴素的品质,教学生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关爱他人,引导他们走向健康、光明、真实的境界,这一境界的核心,是求真、向善、臻美。因此,让学生学会生存与创造是教育的至上追求。

    三是坚守教育规律。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的东西”。这个“所剩的东西”就是“素质”,即人的学习内化与先天素质结合后,形成一个人稳定、基本、内在的身心特征,这也是教育的宏观规律。但在现实中,由于宏观规律太泛化,不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可以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个要素理解教育的微观规律。

    (1)学习规律。学习的条件包括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学习者的兴趣、动机与情感(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外在知识的表征形式,学习过程规律包括感知规律、注意规律、记忆规律、思维规律,学习策略包括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

    (2)教学规律。首先,教学中一些重要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教学规律,如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其次,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因素相互关系体现为教学规律,如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等。

    (3)教育的非线性与复杂性。教育的非线性与复杂性使教育活动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其变化发展表现为一定的或然性,也就是说,教育规律并不是在“决定论”意义上表现的,而更是在“可能性”意义上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切记不能以个案来代表一般,更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用极端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四是坚守爱心教育。爱是责任与使命的动力源,也是人格高尚的基础,更是优质教育环境培植的必需品质。爱的教育是一种以爱为手段的教育思想,当爱、爱心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教育行为的精髓后,就形成了爱心育人。爱的教育思想自古就有,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爱满天下”,再到斯霞的“童心母爱”,这些都是我国优良的教育文化,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持与弘扬。

    (作者系南京市第一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