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税票的由来(2)税票的变化

 魏春田 2023-11-05 发布于陕西

有了税,才会有税票,税收制度是税票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税票的根本源头。

说到底,税票就是一种征税的凭证,也是一种完税的凭证。即政府从纳税人那里取得了税收,自己要留下一个记录,同时也要给纳税人的一种已缴纳税款的凭证。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历朝历代征收税收的依据,应当是官方编辑的户籍资料和地籍资料。

人头税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税种,主要是按人丁征税,如秦汉时期的算赋和口赋,隋唐的丁租;也有按户征税的,如魏晋南北朝的户调。到了清朝时,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采取摊丁入亩方式,人头税才从我国历史上彻底消失了。

无论是按人头征税,还是按户征税,前提条件是要清楚有多少人,有多少户,所以从西汉开始,我国实施编户齐民的制度,简单一点说就是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目的,一是为了管理方便。通过户籍把老百姓牢牢地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随意流动;其次是为了征税的方便。

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证明,三国时期的吴国 ,用竹简作为载体,记录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状况,资产总值,应税和减免数量等信息,这就足以证明户籍也是用来征税的凭据。

东汉末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纸张逐渐替代竹简成为户籍资料的载体。

当下,发现最早最完整以纸张作为记载户籍资料载体的,为公元547年西魏一户名叫侯老生的人家。纸制的户籍上,登记了该户有多少人口,应缴多少税等信息。

户籍资料用于对人口的征税,即我们常说的人头税。地籍资料则用于对土地征税,即所说的田赋。

从鲁国实施初税亩制度以后,各国纷纷效仿,开始对土地征税。为了更好的征税,将各家各户所拥有的土地登记造册,这便是所说的田籍,简单一点说就是土地的户口。

西汉初期按户编制“田比地籍”和“田租籍”。所谓“田比地籍”是按照相邻土地的次序为土地编制的户籍。“田租籍”则是记录了该土地应交多少税,已交多少税,还欠多少税等纳税的情况。

这类田籍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中也有很多。纸制的地籍现保存较好的是唐朝高昌“青苗薄”残件,其记载了田主的姓名、土地的数量,应交的税款等内容。

就一般情况而言,既然征税的一方有册籍,作为征税的依据,纳税人完税以后也应当有一个完税的证明,从目前得到的资料来看,最早的也是长沙走马楼的吴简。孙吴官府仓库的收入原始凭证称为“莂”,一式两份,仓库人管理员和纳税人各持一份,但纳税人不能保管“莂”,应当交由当地官府保管。

到了北宋年间,随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广泛运用,北宋开始出现了官方交付给纳税人的纸制完税凭证,称之为“户钞”。

为了防止在收税的过程中官吏中饱私囊,将税款据为己有,北宋朝廷也是绞尽脑汁,规定官吏在收税时,要填写四种钞,分别为户钞、县钞、监钞、住钞。

户钞由完税的纳税人持有,县钞作为当地县衙门注销赋税登记簿的依据,监钞由负责监督征税的官员持有,住钞由征税的官员持有。四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保证税款一分不少的收入国库。

到了明代,税票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官府发给纳税人的完税凭证与纳税通知单印制在一起,如“均平由帖”。完税之前,它是限期纳税通知书;完税之后,它是完税凭证。凭证上会注明税款的数量,完税的日期等内容,还会被盖上印章。

宋元明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也逐渐繁盛起来,由于对商业的征税,又产生了新的税票种类。商人在长途贩运过卡过关要缴纳通关税,也于是便有了通关税票。

到了清未,西学东渐,洋务运动,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也反映在了税收制度里面,这主要体现在印花税的开征与印花税票的广泛运用上。

Hello,伙伴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