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全面地看待灾难——读[美]陈学仁著《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

 云蔚志读书 2023-11-05 发布于上海

中国历来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地震、台风、瘟疫、干旱、洪水不绝于史书。发生在1931年的江淮水灾,淹没了大约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波及华中八个省份,造成超过200万人死亡。作者试图通过这个并不受到人们关注的水灾,以及被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所忽视的城市武汉,探讨灾害的成因以及应对方法。

一、洪水的产生

(一)自然因素

从地理上看,长江与汉江汇合与湖北省的东部。在这里,江水很容易积聚,但排出速度很慢。加之,长江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定期会发生江水泛滥。

(二)人的因素

1.水利工程

人类从狩猎转为耕种之后,开始了定居生活。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当有洪水威胁时,人们几乎不可能再像狩猎时代那样逃离洪泛区,放弃自己的家园而成为难民了。为了一定程度地改善定居陷阱,湖北地区修建了桩子或台地,作为洪水来袭时的安全岛。(作者称,湖北地名中常见的“台”就是对应这些人工建造的防洪高地。不过,他并没有举出相关的例子,中国其他地方倒是有许多带“台”的地名,如台州、天台、雨花台、东台、烟台市、邢台、丰台、五台、轮台。)

2. 新的风险

修筑堤坝是治水的重要手段,也存在着硬币的两面性。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决堤往往比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洪水更具灾难性。

而且水利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一代人都不得不持续进行繁重而昂贵的维护。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和战争冲突,人们就无暇顾及重要的水利工程。这时,洪水不再仅仅由自然的气候和水文决定,还由人类的经济和政治决定。

3. 改变地理

人们正在长江和洞庭湖之间修筑堤坝,使得长江的各个支流最终会合并成为一条汹涌的急流,即河流渠化(channelisation)。它改变了河流的流量,导致了主要洪泛区向南转移,古代的云梦泽从此干涸,江汉平原和洞庭湖也随之形成。区域的生态系统也受到堤坝的深远影响。今天,江豚被堤坝和工业污染推向灭绝的边缘,作者却以为动物的消亡要追溯到更早的治水农业。

此外,堤坝不仅是一种有用的农业工程,有时也被用作武器。1856年,清军就打开了汉水的水闸,淹没太平军。1938年的黄河大洪水就是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下令扒开花园口大堤造成的。

4. 道法自然

由于儒家的长期垄断地位,兴修水利也被坚定地作为干预和管理河流的方法。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主张采用道家的思想,允许河流顺其自然流淌。魏源就认为,为了防止洪水,湖北人必须为江水保留一些天然洪泛区。

(三)城市发展

1. 交通枢纽

农业文明总是在沿着河流扩张,在河流水系的主要交汇处,城市和贸易逐渐兴起。武汉也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天然的交通枢纽。

然而,港口城市的密集人口以及繁荣贸易也有利于传染病的快速传播。所以,在洪水过后往往就暴发瘟疫,即所谓的“大灾之后有大疫”。

2. 人口问题

随着玉米、花生和红薯等美洲作物的引入,中国的人口急剧增加。生存压力促使人们加快砍伐森林的速度,导致流域水土的流失,阻塞了泄洪的河道,必然加剧了洪水的泛滥。

二、灾民与外援

(一)灾民

1. 不去收容所

据最近调查,流离灾民尚有陆续增加之势,本分局一再派员指导该灾民等前赴各收容所安身就食,无如各灾民以顾虑家具什物,不忍割爱离开灾区,自愿在山搭棚居住。复经分途婉劝,并许以负责代为保存器具,而各灾民仍属百呼不应。

——警察局长 苏世安

毫无疑问,对许多流动人口来说,收容所是真正的避难所。他们得到食物、住所和医疗援助。然而,许多难民不想被国家收容,更愿意选择自救。当局总是将难民的自救当作社会问题:水上拉客被认为是一种公害,乞讨导致贫穷,卖淫是不道德的,而贩卖儿童则等同于贩卖奴隶。

当局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减少流民,尽快遣返灾民回到自己的家园,这与治安和税收息息相关。儒家也一直宣传故土、宗族的理念,希望人们减少流动。平时的人口登记制度,尤其是保甲制,提高了迁移的难度,也是分配救济时的依据。所以,难民只有回家才能得到粮食,如果坚持停留在城市的话,就会被军队驱逐。

在洪水泛滥的初期,卫戍部队的士兵就奉命监视棚户区,借口是要保护难民不受流氓的骚扰,实际是在防止共产党的渗透。到了后来,军方间谍和便衣警员监视难民成了公开的秘密。政治上可疑的人被押往难民营,或者遭到处决。当难民意识到慈善与拘禁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时,他们就再难相信任何身穿制服的人。

2. 男性的高死亡率

人口学家早就认识到,在饥荒期间男性的死亡率通常高于女性。女性有一些先天优势,如忍耐力更强,善于准备食物,照顾他人,还可从事皮肉工作。

在洪水期间,人们对男性往往更苛刻,男性承受的性别歧视并不亚于女性。在马尔萨斯理论的指导下,救济水灾委员会采取了以工代赈的策略。男性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工作,还难以得到帮助。救济机构习惯性地排斥男性,认为他们应该能够独立生存。在武汉,有一个专门的妇女救济所,每天可为2 000名妇女提供两顿粥食,而男性根本不允许进入这样的地方。

3. 坚持等死

随着武汉水灾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些难民们却坐在那里“冷漠而呆滞,不知道有什么在等着他们”。许多观察家深信,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负面的被动性和宿命论。

不过,作者有进一步的思考。由于疾病和饥饿,许多人可能虚弱到根本无法行动。就像人们经常通过不吃东西来应对长时间缺粮一样,那些被认为在1931年坚持等死的人,他们减少活动也可能是保存能量,等待生机的一种能动性的表现。

(二)外援

为救济1931年的洪水,美国卖给中国45万吨小麦和面粉。不过,美国人并不是在大发善心,而是在处理大量过剩的农产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的大片耕地无法耕种,美国则种植了数万英亩小麦,以满足欧洲的需求。战争停止后,随着欧洲农业的复苏,全球市场上的小麦趋于饱和。1930年代的全球经济萧条又导致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尽管美国人的小麦价值在剧烈缩水,却一点不妨碍他们在与中国的谈判中贪婪地赚取利益。最后,中国政府支付了远远高于公开市场的价格,并给予美国航运公司优惠待遇,其中一半的小麦还要在美国磨成面粉后再出口。

美国政府一贯实施的粮食援助都是如此,往往打着慈善的旗号,处理自己过剩的农业产品,还可以操纵受援国家的政策,打击他们的产业。这次有一半小麦在美国碾磨加工,就让本已不景气的中国面粉行业雪上加霜,长期无法得到恢复。

实际上,美国小麦并没有帮助中国的灾民。横跨半个地球运输大量食品所消耗的成本和时间令人震惊,毫无经济性可言。在洪水暴发4个月后,小麦和面粉才运抵上海。又赶上”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阻碍,这些救济粮遭到日军和土匪的袭击,甚至国民党军的抢劫。等这些小麦到了灾民手里时,市场已经饱和,而且华中的人们往往将其低价出售,换取自己更习惯吃的大米。

作者感叹:在从美国土地到中国难民碗里的旅程中,小麦使土匪、黑帮、党派、航运公司、外国工厂老板甚至赫伯特·胡佛都获利了。真正的国际援助是来自血浓于水的海外华人,尤其是东南亚的华人社区。

三、全面看待灾害

(一)遗忘

1. 被遗忘的洪水

遗忘灾难的原因有很多。有时灾难发生在媒体很难报道的偏远地区;有时灾难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人们没有完全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有时灾难的后果不够严重而无法记录;有时出于政治等目的,灾难的真相被掩盖了。

今天人们没有更好地记住这次洪水的原因之一,是它被同时代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所掩盖,如1938年的黄河洪水、日军侵华等等。洪水的受害者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作者深深地感觉到,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相信历史学家会为没有发言权的人说话。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对那些没有被历史记录的人保持同情心,提供一个幸存者视角下的真实记录。

2. 被忽略的救援者

在中国的灾害史志中,官方对水旱灾害的应对经常被用来衡量其政治制度更广泛的合法性。在技术精英的叙述中,决定难民生存的唯一变量是官员们的效率和仁爱。灾民活下来被视为政府的功劳,而死去则被归咎于环境。

实际上,早在官方的救援到来之前,民间组织、僧侣和中医医生就肩负起了照顾难民的责任。他们不仅为难民提供食物、开水和免费治疗,还收拾尸体,建设运作良好的基础设施。后来救济水灾委员会严重依赖这些基础设施,但他们的努力在官方文献中只被粗略提及。

(二)认识灾害

1. 最好的和最糟的人性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对立的代表性观点。比如这次洪水,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危机中表现了最好的人性——慷慨和团结。而另一种观点只看到最糟糕的人性——掠夺和剥削。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是不足取的,两种人性完全有可能同时发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2. 社会决定论

同样偏颇的观点存在于学者之中。鉴于环境所起的首要作用,历史学家往往将这次洪水视为一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一词意味着没有人类的影响和责任。而社会学家否认环境在灾害起因上的决定性作用,转而坚持社会决定论,即决定灾害后果的主要变量不是灾害的环境状况,而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种立场的逻辑推论是,只要制度正确,任何灾难都可以避免。

作者书不认同以上两种简单化的分析方式,试图证明人为因素在灾害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不应抹杀自然的作用。

3. 灾害的全部

对于1931年洪水的“致灾机制”(The Disaster Regime),书中提出一种更全面的研究方法,明确了产生灾难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灾害、饥荒和流行病。

以往对洪水的历史研究集中在饥饿上,所以我们只关注农业和粮仓。而灾民很少会死于纯粹的饥饿,事实证明,席卷洪泛区的瘟疫才是最致命的,比如血吸虫和霍乱。在此次洪水中,洪水造成的心理影响远比缺乏营养更具灾难性,自杀人数远超饿死人数。尽管中国有自杀的文化禁忌,但“到处都可以看到绝望、冷漠地自杀的人”。

4. 洪水的生机

对那些习惯了在水上生活的人而言,洪水不仅仅是灾难,还是机会。如果人类能够使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洪水就不会造成危险。

在自然界而言,河流与湖泊每年的涨落变化造就了湖北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洪水在水生、陆地和湿地之间传递营养物质,传播种子和果实,扩展本地植物范围,并清除了那些可能会变得占优势的入侵物种。正如生态学家塞斯·瑞斯所说,有规律的洪水远不是简单的破坏性作用,而是“一种重要的补给机制”,给河流和平原带来了生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