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士诚和他的“天佑通宝”珍罕钱币

 天府源泉 2023-11-05 发布于四川

、张士诚其人

      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生于1321年8月23日,萃于1367年10月9日。泰州兴化白驹场(今江苏盐城大丰)人,家有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和张士信等四人,从十岁开始就以撑船运盐为生。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盐价不断提高,东南沿海盐民的生活却依然无着,当地农民苦不堪言。

      为了增加收入,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一起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违法营生。但受不住当地富商何盐警的敲诈勒索,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了弟弟三人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名盐民, 在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挑盐用的扁担,揭竿起义。成了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张士诚先后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踞承天寺为宫,国号大周,自称诚王,改元“天佑”。 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

      十五年(1355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年初,张士诚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 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

      十七年(1357年),败于朱元璋军,他假降元朝,被封为太尉。此后成为割据浙西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大都。

       二十三年(1363年),派兵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和韩林儿,自称吴王。其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但在之后与朱元璋交战屡败,疆土日蹙。

      二十七年(1367年)秋,朱元璋发兵攻破平江被俘 ,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自缢而死,享年仅47岁。       

  二、张士诚铸币

      从上述史记计算,张士诚自称帝到自缢,在位仅14年。期间铸造有“天佑通宝”铜币,因存世量稀少,而为珍品!      

     据《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p386述:

      元末有许多起义汉人也曾铸造钱币。第一是张士诚的“天佑”钱。

      张士诚据高邮,国号大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改元天佑。毁铜佛像铸“天佑通宝”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小平钱背上有一字,为当一的意思,折二的背上有贰字,折三有参字,折五有五字。正面为楷书,背面为篆书,皆纪值。还有至正钱的风格。今见钱文从“佑”不从“祐”。

     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的“注”中释疑 :

    元史卷四三顺帝纪六说张士诚建元天祐。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也说天祐。这是史书的错误,“天祐”乃唐的年号

     “天祐”是唐末唐昭宗李晔的最后一个年号。但李晔的年号“祐”字左偏旁是“衤”,而不是“亻”,以致于有人在鉴定古币时不够细心,把“天佑通宝”误认为唐代钱币。

      邱思达著《古钱百咏》又认为“佑”和“祐”“二字可以通用”。

      按彭信威的说法,张士诚铸造的“天佑通宝”是在1353年建“大周国”始,以后历年大战,至1367年自缢。推论铸造时间最多到此年止历时14年。保守点,大战期间不可能一直铸钱,则在1367年前已不再铸造,则历时不足14年。1367年败于朱元璋后,大周自然消亡。

     存世的“天佑通宝”又被明太祖朱元璋的搜缴销融,令现存传世品极为罕见。

  “天佑通宝”真钱究竟是何时由谁发现,币样如何?查无史书记载。     

      在现代收藏书籍中,除华光谱著《中国古钱大集》中录入了以下古币拓样外,吴风涛著《收藏与投资古钱》有收录。 吴风涛著《收藏与投资 古钱》p112图0309 元代 天佑通宝直径26mm,重3.5g。

  王会娟著《钱币图鉴》,许光《中国古钱图录》中均未收录。

      在朱勇坤著《钱币品赏与投资》中,也未选录真币图样。但收录了作伪的“天佑通宝折三铜钱图样。并评说道:

     “仿品的“天”字字形较扁阔,第二笔起笔太重。“通”字的“甬”显得臃肿;“佑”字的第一笔过长,“宝”字的尔部左点错位;背文“叁”与真币相差甚远(无真币对比,何来比较?)真币的首部是三个圆圈加短竖而成,仿币是三个梨形。 ”

  另有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记载:       

      20世纪90年代初期,湖南常德民间发现一枚“天佑通宝”钱,几经辗转,最后归“新国书屋”收藏。钱径4.0厘米,穿径1.2厘米,厚0.25厘米,重15克。

    此钱为折五钱,面、背均有内、外廓,边廓圆滑,窄而挺拔,穿口方正,底章平整。露铜处泛青白色,有包浆,古朴自然。钱文“天佑通宝”四字为楷书,直读,字体端庄秀美,笔画舒展有力,字口深峻,背穿上“五”字为篆书。(无图)      

      由于张士诚铸造的天佑通宝行用时间短,流通区域狭小,存世量少,币图较为精美,所搜藏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据香港恒丰国际2011年第31周系列拍卖统计,在2010-2011年一年时间内,“天佑通宝”一共有9枚拍品上拍,总浏览2750次,参与总人次达到8人,出价次数65次,其中价格最高的是天佑通宝背“一”者,竞争最为激烈的“天佑通宝”背“五”定价16万元人民币起拍,加价幅度5万元,在经过几次出价后,最后以410万元的价格成交(以上文字来源于“香港恒丰集团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网载)。      

      从书载的上述几图和目前网络上泉友展示的藏品看,“天佑通宝”铜币的币面均为楷书,“宝”字为斜王旁“尔”宝。尚未见有其他宝字(如“岳”宝的)记载。      

      业间有传闻“天佑通宝”铸有贵金属钱(主要作为赏赐用)。笔者见有互联网有一枚“天佑通宝”银质小平钱(图1)和一枚天佑通宝银质折二型钱(图2)报道,皆为传世品。

一枚天佑通宝银质折二型钱

   银小平者,径24.3mm,穿6mm,厚1.3mm,重4.9克;

     银质折二型钱(背贰),径29mm,穿6.5mm,厚1.6mm,重9.16克。

     有湖南张家界秦维勋先生还藏有一小平“天佑通宝”背“贰”金币。直径26mm厚2.0mm穿6.0mm重7.18克。材质比重近13-14g/cm³,含金量近70%。

  此金钱应似为宫廷赏赐钱。从币文,铸工,钱币形体,包浆全方位审视,应为传世真品。对张士诚铸钱史绝对是一补遗!

      然最近几年,“天佑通宝”铜币突然在互联网上被变多,不是好事。疑有新出土之面市或造假币疯狂所致,还发现有形似“天佑通宝”雕母币出现。

     如自藏此币图:

  实测径30mm,厚3mm,穿5mm,重9.47g.

     无独有偶,2015年08月07日上海市普陀区铜川路70弄1202 香港恒丰集团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在其公司网页上也上传此币如图。

  互联网上还发现有搜藏者持有该种币一枚。查此种“天佑通宝”白铜雕母相关史书上无记载。也未见藏界有大批量拥有的报道,因此无法考证其真伪。

      笔者从币的字体上赏析,除“宝”字与书载真币有“尔”宝和“岳”宝之差异外(书载币图均未见有“岳”宝记载)。“天”,“佑”,“通”三字与书载真币相似。     

      该币的币面、背均有内、外廓,边廓圆滑,有宽边(雕母币的特征)。钱文“天佑通宝”四字为楷书,直读,字体挺拔,端庄秀美,笔画舒展有力,字口深峻,笔画毫无粘连,穿口方正,底章平整。

      其字面到地章高达1.2mm左右,露铜处泛青白色,有包浆,古朴自然。       

      币背的“江南试造当十制钱”8字也雕刻深缀清晰,字面到地章高达1.2mm左右,均匀分布于外缘一环内。          

       其“江南试造当十制钱”8字,与藏界展示的“至元通宝,江南试造当十制钱”的币背字型,字数及字意一致。

  与清代“一统万年,江南试造当十制钱”的字数及字面意相同。

     业界“专家”和许多泉友多认为这种白铜“天佑通宝”为赝币、假币、现代臆造品,被完全抛弃。      

      但老朽愚见:    

    “天佑通宝”币本身铸造时间太短,又是农民起义军铸造,带有反宋政府性质。推测铸造量不大,存世量罕见。真品究竟为何物,都值得后人继续挖掘真相,持续研究。一杆子把当下发现的同类币都打入死牢,未免过于武断。       

      我想,如能有热心者将目前存世的不同版别的“天佑通宝”币用现代科技手段检测之,断其年代,再找出记载的“天佑通宝”币的字体和版别的史料为佐证,再作判断才是正理!        

      在尚无充分证据之时,权当存世的“天佑通宝”币都是赏析和研究之物,对泉友鉴赏总是有益无害的,是真币保作珍品搜藏,是赝币,权作把玩也香!     

             2023年11月5日撰稿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