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2023-11-05 | 阅:  转:  |  分享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x∈ A?? x CA, x∈ CA?? x A.
U U
2.德摩根公式
C() A?? B = CA CB ; C() A?? B = CA CB.
U UU U UU
3.包含关系
AB?? = A?= ABB?? A B? CB? CA
UU
?= A ? CBΦ?= CA ? B R
U U
n n
4.集合{, aa , ?, a } 的子集个数共有 2 个;真子集有 2 –1 个;
12 n
n n
非空子集有 2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 –2 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2
(1)一般式 f (x)= ax++ bx c(a≠ 0);
2
(2)顶点式 f(x )= a (x?+ h ) k (a≠ 0);
(3)零点式 f (x )= a (xx?? )(xx )(a≠ 0).
12

6.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b
2
二次函数 f (x) = ax + bx + c(a ≠ 0) 在闭区间 [p,q ] 上的最值只能在 x = ? 处
2a
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b b
(1)当a>0 时 ,若 x = ? ∈ [p,q ],则 fx ( )= f (?= ), fx ( ) f ( p ), f (q ) ;
{ }
min max max
2a 2a
b
若 x = ? ? [p,q ] , f (x ) = f ( p ), fq ( ) , f (x ) = f ( p ), fq ( ) .
{ } { }
max max min min
2a
b
(2)当a<0 时,若 x = ? ∈ [p,q ] ,则 f (x ) = min f ( p ), fq ( ) ,
{ }
min
2a
b
若 x = ? ? [p,q ] ,则 f (x ) = max f ( p ), fq ( ) , f (x ) = min f ( p ), fq ( ) .
{ } { }
max min
2a

7. 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二 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依据
(1) 在给定 区间 [ α, β ] 上含参 数的二次 不 等式 f( xt ,) ≥ 0( t 为参 数) 恒成 立 的充要
条件是 f(xt , ) ≥? 0(x L )
min
(2) 在给定 区间 [ α, β ] 上含参 数的二次 不 等式 f( xt ,) ≥ 0( t 为参 数) 恒成 立 的充要
条件是 f(xt , ) ≤? 0(x L ).
man
a ≥ 0
?
a < 0
?
?
4 2
(3) f (x) = ax + bx + c > 0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b ≥ 0 或 .
? ?
2
b?< 40 ac
? ?
c > 0
?


8.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9.充要条件
(1) 充分条件:若 p ? q ,则 p 是 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 q ? p ,则 p 是 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 p ? q ,且 q ? p ,则 p 是 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0.函数的单调性
(1)设 x ? x ∈ [a,b ], x ≠ x 那么
1 2 1 2
f (x ) ? f (x )
1 2
( x? x )fx ()?> fx () 0 ? > 0 ? f (x) 在 [a,b ] 上是增函数;
[ ]
12 1 2
x ? x
1 2
f (x ) ? f (x )
1 2
( x? x )fx ()? fx ()< 0? < 0 ? f (x) 在 [a,b ] 上是减函数.
[ ]
12 1 2
x ? x
1 2

(2) 设函数 y = f (x) 在某个区 间内可导,如果 f (x) > 0 ,则 f (x) 为增函数;如
果 f ′(x) < 0 ,则 f (x) 为减函数.

11.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
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12. 对于函数 y = f (x)( x ∈ R), f (x + a) = f (b ? x) 恒成立, 则 函数 f (x) 的对称轴
a + b
是 函数 x = ; 两个函数 y = f (x + a) 与 y = f (b ?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2
a + b
x = 对称.
2

13.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 y = fx () 与函数 y = fx () ?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0(即 y 轴)对称.
ab +
(2)函数 y = f () mx ? a 与函数 y = f () b ? m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对称.
2m
?1
(3)函数 y = f (x) 和 y =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y=x 对称. 14.若将函数 y = f (x) 的图象右移 a 、上 移 b 个单位, 得到函数 y = f (x ? a) + b 的
图象;若将曲线 f (x, y) = 0 的图象右移 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曲线
f (x ? a, y ? b) = 0 的图象.

15.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正比例函数 f () x = cx, fx ( += y ) fx ( )+ f ( y ), f (1)= c.
x
(2)指数函数 fx () = a, fx ( += y ) fx ( ) f ( y ), f (1)= a≠ 0 .
(3)对数函数 fx ( ) = log x, fx ( y )= fx ( )+ f ( y ), f (a )= 1(a>≠ 0, a 1).
a
α ''
(4)幂函数 fx () = x, fx ( y ) = fx ( ) f ( y ), f(1) = α .

16.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r s rs +
(1) a?= a a (a> 0, rs , ∈ Q ).
r s rs
(2) (a)= a (a> 0, rs ,∈ Q ).
r rr
(3) (ab)= a b (a> 0,b> 0, r∈ Q).
p
注: 若a>0,p 是一个无理数, 则a 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 上述有理指数
幂的运算性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

17.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b
log Nb =? a= N (a>≠ 0, aN 1, > 0) .
a
18.对数的换底公式
log N
m
log N = ( ,且 , ,且 , ).
a > 0 a ≠ 1 m > 0 m ≠ 1 N > 0
a
log a
m
n
n
推论 log bb = log ( ,且 , ,且 , , ).
a > 0 a >1 mn ,0 > m ≠ 1 n ≠ 1 N > 0
m
a
a
m

19.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0,a≠1,M>0,N>0,则
(1) log (MN) = log M + log N ;
a aa
M
(2) log = log MN ? log ;
a aa
N
n
(3) log M = n log Mn ( ∈ R ).
aa

2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 a+ (n? 1)d= dn+ a? d(n∈ N ) ;
n 11
其前n 项和公式为
na ( + a) nn ( ?1)
1 n
s = = na + d
n 1
2 2
d 1
2
= n+? () a dn.
1
2221. 等比数列 的 通项公式
a
nn ?1
1
a= aq=?∈ q () n N ;
n 1
q
其前n 项的和公式为
n
?a (1 ? q )
1
, q ≠ 1
?
s = 1 ? q
?
n
?
na ,1 q =
? 1

22.常见三角不等式
π
(1)若 x ∈(0, ) ,则sin xx << tan x .
2
π
(2) 若 x ∈(0, ) ,则1<+ sin x cos x≤ 2 .
2
(3) | sin xx |+≥ | cos | 1.

2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sin θ
22
sinθθ += cos 1 , tan θ = , tanθθ ?= cot 1.
cos θ
24.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25.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αβ ±= ) sinα cosβ± cosα sinβ ;
cos(αβ ±= )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
tanα ± tanβ
tan(αβ ±= )
1 ? tanαβ tan
22
ab sinαα + cos = ab++ sin(α? ) ( 辅助角 ? 所在象限由点 (, ab ) 的象限决
b
定, tan ? = ).
a
26.二倍角公式
sin 2α = sinαα cos .
22 2 2
cos 2α = cosαα ? sin = 2cosα ?=? 1 1 2sinα .
2 tan α
tan 2 α = .
2
1 ? tan α
.
27.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 yx = sin(ω? + ) ,x ∈R 及函数 yx = cos(ω? + ) ,x ∈R(A, ω, ? 为常数,
2 π
且A≠0,ω>0)的周期T = ;
ω
π
函数 y = tan(ω? x + ) , x≠+ k π ,k∈ Z (A, ω, ? 为常数,且 A ≠0 , ω>0)
2
π
的周期T = .
ω28.正弦定理
abc
= = = 2R.(R 是外接圆的半径)
sin A sin BC sin

29.余弦定理
2 22
a = b+? c 2bc cos A;
222
b = c+ a? 2ca cos B;
2 22
c = a+ b? 2abcosC .

30.面积定理
111
(1) S = ah = bh = ch ( h 、h 、h 分别表示a、b、c 边上的高).
abc abc
222
111
(2) S = absin C = bcsin A = ca sin B.
222

3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 AB ++ C=π ? C=π ? () AB +
C π AB +
?=? ?= 2C 2 π? 2(AB + ).
22 2

32.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 a·b= b·a (交 换律);
(2)( λa )·b= λ (a·b )= λa·b= a·( λb );
(3)(a+b )·c= a ·c +b·c.

3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e 、e 是同一平 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
1 2
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 、λ ,使得a=λe + λe .
1 2 1 1 2 2
不共线的向量e 、e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1 2

34. a 与b 的数量积( 或内积)
a·b=|a||b|cosθ.数量积 a·b 等于 a 的长度|a| 与 b 在 a 的方向上的投影
|b|cos θ的 乘积.

35.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 a= (, xy ) ,b= (, xy ) ,则a+b= (, x+ xy+ y ) .
11 22 1 21 2
(2)设a= (, xy ) ,b= (, xy ) ,则a-b= (, x?? xy y ) .
11 22 1 21 2
??? ? ??? ? ??? ?
(3)设A (, xy ) ,B (, xy ) ,则 AB= OB?= OA (, x? x y? y ) .
11 22 2 12 1
(4)设a= (xy , ), λ ∈ R ,则 λa= (, λλ xy ) .
(5)设a= (, xy ) ,b= (, xy ) ,则a·b= () xx + yy .
11 22 12 12


36.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xx + yy
12 12
cos θ = (a= (, xy ) ,b= (, xy ) ).
11 22
22 22
xy +? xy +
11 22

37.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 ??? ? ??? ?
d =|| AB = AB ? AB
A ,B
22
= ( xx ? )( +? yy ) (A (, xy ) ,B (, xy ) ).
21 21 11 22

38.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 ,b= ,且b ≠0 ,则
(, xy ) (, xy )
11 22
a||b ?b=λa ? xy?= xy 0.
1 2 21
a ⊥b(a ≠0) ?a·b=0? x x+ yy= 0.
12 12

39.线段的定比分点 公式
??? ? ??? ?
设 Px (, y) ,P (, x y) ,Px (, y ) 是线段 PP 的分点, λ 是实数, 且 PP = λPP ,则
111 222 12 12
x + λx
?
12
??? ? ????
x =
? ??? ?
OP + λOP
?
1 + λ
12
? OP =
?
yy + λ 1 + λ
12
?
y =
?
? 1 + λ
??? ? ??? ? ????
1
? OP= tOP+? (1 t)OP (t = ).
12
1 + λ

40.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x ,y ) 、B(x ,y ) 、C(x ,y ),则△ABC 的重
11 22 33
x+ x+ xy+ y+ y
1 2 31 2 3
心的坐标是G(, ) .
33
??? ? ??? ? ??? ? ?
O 为 ?ABC 的重心? OA++ OB OC= 0.

41.点的平移公式
''''
???? ??? ?
??? ?
??
x= x+ h x= x? h
??
''''
? ? OP= OP+ PP .
??
''''
y= y+= k yyk?
??
??
'' ''''''
注:图形 F 上的任意一点 P(x,y)在平移后图形 F 上的对应点为 Px (, y ) ,
??? ?
''
且 PP 的坐标为 (, hk ).

42.“按向量平移”的几个结论
''
(1)点 Px (, y ) 按向量a= (, hk ) 平移后得到点 P(, x++ hy k ) .
'' ''
(2) 函数 y = fx () 的图象C 按向 量 a= (, hk ) 平移 后得到图象 C ,则C 的函数
解析式为 y= fx () ? h+ k.
''
(3) 图象 C 按向量 a= (, hk ) 平移后得到图象 C, 若 C 的解析式 y = fx (), 则
''
C 的函数解析式为 y= fx () +? h k. '' ''
(4) 曲线C : f(, xy ) = 0 按向量 a= (, hk ) 平移后得到图象C , 则 C 的方程为
f( x? hy ,? k )0 =.
(5) 向量m= (, xy ) 按向量a= (, hk ) 平移后得到的向量仍然为m= (, xy ).

43.常用不等式:
22
(1) ab , ∈ R ? a+ b≥ 2ab(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ab +
+
(2) ab , ∈ R ? ≥ ab (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2
333
(3) a++ b c ≥ 3abc(a> 0,b> 0, c> 0).
2 22 2 2
(4)柯西不等式: (a+ b )(c+ d )≥+ (ac bd) , a,b,c, d∈ R.
(5) a ? b ≤ a + b ≤ a + b .

44. 最值定理(积定和最小 )
已知 x, y 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 xy 是定值 p ,则当 x = y 时和 x + y 有最小值 2 p ;
1
2
(2)若和 x + y 是定值 s ,则当 x = y 时积 xy 有最大值 s .
4
2 2
推广 已知 x, y ∈ R ,则有 (x + y) = (x ? y) + 2xy
(1)若积 xy 是定值,则当| x ? y | 最大时,| x + y | 最大;
当| x ? y | 最小时,| x + y | 最小.
(2)若和| x + y | 是定值,则当| x ? y | 最大时, | xy | 最小;
当| x ? y | 最小时, | xy | 最大.

45.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 a >1 时,
f () x gx ()
a>? a f() x> gx ();
? fx () > 0
?
l o g f() x> l o ggx ()?> gx () 0 .
?
aa
?
f() x > gx ()
?
(2)当 01 << a 时,
f () x gx ()
a>? a f() x< gx ();
fx () > 0
?
?
l o g f() x> l o ggx ()?> gx () 0
?
aa
?
f() x < gx ()
?

46.斜率公式
y ? y
21
k = ( Px (, y) 、 P (, x y) ).
111 222
xx ?
21


47.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y?= y k () x? x (直线l 过点 Px (, y) ,且斜率为 k ) .
11 111
(2)斜截式 y = kx + b(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y?? y xx
11
(3)两点式 = ( yy ≠ )( Px (, y) 、 P (, x y) ( xx ≠ )).
12 111 222 12
y?? y xx
21 21
xy
(4)截距式 += 1( ab 、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ab 、 ≠ 0)
ab
(5)一般式 Ax+ By+= C 0 ( 其中 A 、B 不同时为 0).

48.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若l : y = kx + b ,l : y = kx + b
1 11 2 22
①l || l?= k k ,b≠ b ;
1 2 1 21 2
② .
l⊥? l kk=? 1
1 2 12

49. l 到l 的倒 角公式
1 2
kk ?
21
(1) tan α = .
1 + kk
21
(l : y = kx + b ,l : y = kx + b, )
kk ≠? 1
1 11 2 22
12

50.两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 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 Ax+ By+= C 0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
Ax+ By+ λ= 0( λ ≠ 0),λ是参变量.
(2) 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 Ax+ By+= C 0 (A ≠0 ,B ≠0) 垂直的直线系
方程是 ,λ是参变量.
Bx? Ay+ λ= 0

51.点到直线的距离
|| Ax++ By C
00
d = ( 点 Px (, y) ,直线l : Ax+ By+= C 0 ).
00
22
AB +

52. 或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Ax+ By+> C 0 < 0
设直线l : Ax+ By+= C 0 ,则 Ax+ By+> C 0 或 < 0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1 ) 若 B ≠ 0 ,当 B 与 Ax++ By C 同号时,表示直线l 的上方的区域;当 B 与
Ax++ By C 异号时,表示直线l 的下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上,异号在下.

(2 ) 若 B = 0 ,当 A 与 Ax++ By C 同号时,表示直线l 的右方的区域;当 A 与
Ax++ By C 异号时,表示直线l 的左方的区域. 简言之,同号在右,异号在左.






53. 圆的四种方程
2 22
(1)圆的标准方程 ( x? a )( + yb ? )= r.
22 22
(2)圆的一般方程 x + y + Dx+ Ey+= F 0( DE +? 4F >0).
x = ar + cos θ
?
(3 )圆的参数方程 .
?
y = br + sin θ
?
(4)圆 的直径式方程 (xx ? )(xx ?)+ ( y? y )( y? y )= 0(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12 1 2
Ax (, y) 、 Bx (, y) ).
11 22

5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2 2
直线 Ax + By + C = 0 与圆 (x ? a) + (y ? b) = r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 > r ? 相离 ? ? < 0;
d = r ? 相切 ? ? = 0;
d < r ? 相交 ? ? > 0.
Aa + Bb + C
其中 d = .
2 2
A + B

22
?xa = cos θ
xy
55.椭圆 + = 1(ab >> 0) 的参数方程是 .
?
22
ab yb = sin θ
?

22
xy
椭圆 + = 1(ab >> 0) 焦半径公式
22
ab
2 2
a a
PF = e(x + ) , PF = e( ? x).
1 2
c c

椭圆的的内外部
22 22
xy xy
00
(1)点 Px (, y) 在椭圆 + = 1(ab >> 0) 的内部?+< 1.
00
22 22
ab ab
22 22
xy xy
00
(2)点 Px (, y) 在椭圆 + = 1(ab >> 0) 的外部?+> 1.
00
22 22
ab ab

22
xy
56.双曲线 ?= 1(ab > 0, > 0) 的焦半径公式
22
ab
2 2
a a
PF =|e(x + )| , PF =|e( ? x)|.
1 2
c c

双曲线的内外部
22 22
xy xy
00
(1)点 Px (, y) 在双曲线 ?= 1(ab > 0, > 0) 的内部??> 1.
00
22 22
ab ab
22 22
xy xy
00
(2)点 Px (, y) 在双曲线 ?= 1(ab > 0, > 0) 的外部??< 1.
00
22 22
ab ab
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2 2 22
x y xy
b
(1)若双曲线方程为 ? = 1 ? 渐近线方程 : ?= 0? .
y = ± x
2 2 22
a b ab a
2 2
x y x y
b
(2)若渐近线方程为 ? ± = 0 ? 双曲线可设为 ? = λ.
y = ± x
2 2
a a b a b
2 2 2 2
x y x y
(3) 若双曲线与 ? = 1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 为 ? = λ ( λ > 0 ,焦
2 2 2 2
a b a b
点在x 轴上, λ < 0 ,焦点在y 轴上).

2
57. 抛物线 y = 2 px 的焦半径公式
p
2
抛物线 y = 2 px( p > 0) 焦半径 CF = x + .
0
2
p p
过焦点弦长 CD = x + + x + = x + x + p.
1 2 1 2
2 2

58.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22 2 2
AB= ( 1+ k ) ( x?= x ) | x? x |1+ t a nα = | y? y |1+ co tα
21 12 1 2
y = kx + b
?
2
(弦端点 A (x , y ), B(x , y ) ,由方程 消去 y 得到 ax + bx + c = 0 ,
?
1 1 2 2
F(x, y) = 0
?
?>0, α 为直线 AB 的倾斜角, k 为直线的斜率).

59 .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

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

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
(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 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60.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向空间的推广
始点相同且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个向量之和, 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棱的平
行六面体的以公共始点为始点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向量.

61.共 线 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 a、b(b ≠0 ) ,a∥b ? 存在实数λ使 a= λb .
??? ? ??? ? ??? ? ??? ? ??? ?
P 、A 、B 三点共线 ? AP || AB ? AP = t AB ? OP= (1?+ t)OA tOB.
??? ? ??? ? ??? ? ??? ?
AB || CD ? AB 、CD 共线且 AB 、CD 不共线 ? AB = tCD 且 AB 、CD 不共线.

62.共面向量定理
向量p 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b 共面的 ? 存在实数对 xy , ,使 p = ax + by .
推论: 空间一点 P 位于平面 MAB 内的 ? 存在有序实数对 xy , , 使
??? ? ??? ? ??? ?
MP = xMA + yMB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 O ,有序实数对 xy , ,使
??? ? ???? ? ??? ? ??? ?
OP= OM+ xMA+ yMB.

??? ? ??? ? ??? ? ??? ?
63. 对空间任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 A 、B 、C ,满足 OP= xOA+ yOB+ zOC
( x+ yz += k ), 则 当 k =1 时, 对于空 间任一点O ,总 有 P、A、B、C 四 点共面;
当 k ≠ 1 时 ,若 O ∈ 平面ABC,则 P、A、B、C 四点共面; 若O ? 平面ABC,则 P、A、
B、C 四点不共面.
??? ? ??? ? ??? ? ??? ? ??? ? ??? ?
A 、B 、 C 、D 四点共面 ? AD 与 AB 、 AC 共面 ? AD = xAB + y AC ?
??? ? ??? ? ??? ? ??? ?
OD= (1?? x y)OA+ xOB+ yOC (O ? 平面ABC).

64.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 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 , 存在一个唯一的有
序实数组x,y,z,使p =xa +yb +zc .
推论 设 O、A、B、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 P,都存在唯一的
??? ? ??? ? ??? ? ??? ?
三个有序实数x,y,z,使OP= xOA+ yOB+ zOC.




65.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a = (, aa , a ) ,b = (, bb, b ) 则
123 123
(1)a +b = (, a++ ba b , a+ b ) ;
1 12 23 3
(2)a -b = (, a? ba? b , a? b ) ;
1 12 23 3
(3)λa = (, λλ aa , λ a ) (λ∈R);
123
(4)a·b = ab++ ab ab ;
11 2 2 33

设A (, xyz ,) ,B (, xyz ,) ,则
1 11 2 22
??? ? ??? ? ??? ?
AB = OB ? OA= (, x? xy?? yz , z ) .
2 1 2 12 1

66.空间的线线平行或垂直
r r
设 a = (, xyz ,) , b = (, xyz ,) ,则
1 11 2 22
xx = λ
?
12
r rr r
?
a||b ? a = λbb ( ≠ 0) ? yy = λ ;
?
12
?
zz = λ
? 12
rr rr
ab ⊥ ? ab ?= 0 ? xx+ yy+= zz 0 .
12 1 2 12

67.夹角公式
设a = (, aa , a ) ,b = (, bb, b ) ,则
123 123
ab++ ab ab
11 2 2 33
cos〈a ,b 〉= .
222222
a+ a+ ab+ b+ b
1 2 31 2 3
2 222 222
推论 (a b+ a b+ a b ) ≤ (a+ a+ a )(b+ b+ b ) ,此即三维柯西不等式.
11 2 2 33 1 2 3 1 2 3


68.异面直线所成角
rr
cos θ =| cos ab , |
rr
|| ab ? || xx++ yy zz
12 1 2 12
= rr =
2 22 2 2 2
| ab || ? | x+ yz +? x+ y+ z
1 11 2 2 2
rr
oo
(其中 θ ( 0 <≤ θ 90 ) 为异面直线 ab , 所成角, ab ,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 ab , 的方
向向量)

69.直线 AB 与平面所成角
??? ? ? ?
??
AB ? m
??? ? ? ?
β = arcsin ( m 为平面 α 的法向量).
| AB || m |

70..二面角αβ ? l? 的平面角
?? ? ?? ?
?? ?
mn ? mn ?
?? ? 或 ?? ? ( , 为平面 , 的法向量).
θ = arc cos π ? arc cos m n α β
| mn || | | mn || |
71.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A (, xyz ,) ,B (, xyz ,) ,则
1 11 2 22
??? ? ??? ? ??? ?
2 22
d =|| AB = AB ? AB= ( xx ? )( + y? y )( + z? z ) .
A ,B 21 2 1 21

72.点Q 到直线l 距离
? ? ??
1
22
h= (| a || b |) ?? (ab ) (点 P 在直线l 上,直线l 的方向向量 a= PA ,向量
|| a
??? ?
b= PQ).


73.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 ? ? ?
?
|| CD ? n
?
d = ( ll ,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 n , CD 、 分别是ll , 上 任一
12 12
|| n
点, d 为ll , 间的距离).
12

74.点 B 到平面 α 的距离
??? ? ? ? ?
?
|| AB ? n
d = ? ( n 为平面 α 的法向量, AB 是经过面 α 的一条斜线, A ∈ α ).
|| n

75.异面直线上两点距离公式
??? ?
??? ?
2 22 ''
d= h+ m+? n 2mn cos EA , AF .
''
(两条异面直线 a、b 所成的角为θ,其公垂线段 AA 的长度为 h.在直线 a、b
''
上分别取两点E、F, AE = m, AF = n, EF = d).

76.三个向量和的平方公式
? ? ? ? ? ? ?? ?? ??
222
2
( a+ b+ c ) = a+ b+ c+ 2 ab ?+ 22 bc ?+c? a
? ? ? ? ? ?? ? ? ?? ? ? ??
222
= a+ b++ c 2 | a|? | b| cos ab , + 2 | b|? | c| cos bc , + 2 | c|? | a| cos c , a

77. 面积射影定理
''
S
S = .
cos θ
''
(平面多边形及其射影的面积分别是 S 、S , 它们 所在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为 θ ).

78.欧拉定理(欧拉公式)
V+?= FE2(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 和面数F).
(1)E=各面多边形边数和的一半.特别地,若每个面的边数为 n 的多边形, 则面
1
数F 与棱数E 的关系: E = nF ;
2
1
(2)若每个顶点引出的棱数为 m ,则顶点数V 与棱数E 的关系: E = mV .
2
79.球的半径是 R ,则
4
3
其体积V = π R ,
3
2
其表面积 SR = 4 π .
1
V = Sh ( S 是锥体的底面积、 h 是锥体的高).
锥体
3
.
80.组合数公式
m
A n(n ?1) ?(n ? m +1) n !
m
n
C = = = ( n ∈N , mN ∈ ,且 mn ≤ ).
n
m
A 1 × 2 × ? × m m ! ? (n ? m) !
m

m n ?m
性质:(1)C =C ;
n n
m m ?1 m
(2) C +C =C .
n n n +1
0
注:规定C = 1.
n
0 1 2 r n n
(3) .
C + C + C + ? + C + ? + C = 2
n n n n n

81.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k k nk ?
P(k ) = CP(1 ? P ) .
nn

8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两个性质
(1) P ≥= 0(i 1, 2, ?) ;
i
(2) PP ++ ?= 1.
12

83.数学期望
E ξ= xP+ xP+?? + xP+
11 2 2 nn
数学期望的性质:
(1) E( aξξ += b) aE()+ b.
(2)若 ξ ~ Bn (, p ),则 E ξ = np.
1
k ?1
(3) 若 ξ 服从几何分布,且 P ( ξ = k ) = g (, k p ) = q p ,则 E ξ = .
p
22 2
84.方差 Dξξ = x?? Ep+ x?? Ep ξ+?? + x?? Ep ξ+
( ) ( ) ( )
1 12 2 nn
标准差 σξ = D ξ .
2
方差的性质:(1) Daξξ + b= aD ;
( )
(2)若 ξ ~ Bn (, p ) ,则 D ξ = np(1 ? p) .
q
k ?1
(3) 若 ξ 服从几何分布,且 P ( ξ = k ) = g (, k p ) = q p ,则 D ξ = .
2
p
2
2
方差与期望的关系: DE ξξ = ? Eξ .
( )


85. f (x) 在 x 处的导数(或变化率)
0
?y fx ( +?x ) ? fx ()
00
′′
fx ( ) = y = lim = lim .
0 xx =
0
?→ xx 00 ?→
? x? x

函数 y = f (x) 在点 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0
函数 y = f (x) 在点 x 处的导数是曲线 y = f (x) 在 P(x , f (x )) 处的切线的斜
0 0 0
率 ′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 .
f (x ) y ? y = f (x )(x ? x )
0 0 0 0

86.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 C = 0 (C 为常数).
''1 n ?
(2) () x = nx ( n ∈Q) .
n
(3) (sin x) ′ = cos x.
(4) (cos x) ′ = ?sin x.
1 1
e
x
(5) (ln x) ′ = ; (loga ) ′ = log .
a
x x
x x x x
(6) (e ) ′ = e ; (a ) ′ = a ln a.

87.导数的运算法则
'' ''''
(1) () uv ±= u± v .
'''' ''
(2) () uv = u v + uv .
''''
u u v ? uv
''
(3) ( ) = (v ≠ 0).
2
vv
88.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
设函数ux = ?() 在点 x 处有导数ux = ? () ,函数 y = f (u) 在点 x 处的对应点
x
'''' '' ''''
U 处有导数 y = f () u ,则复合函数 yf = ( ?(x )) 在点 x 处有导数,且 y = yu ? ,
u x ux
'' ''''
或写作 f (?? () x ) = f () u () x.
x

89.判别 f (x ) 是极大(小 )值 的方法
0
当函数 f (x) 在点 x 处连续时,
0
′ ′
(1)如果在 x 附近的左侧 f (x) > 0 ,右侧 f (x) < 0 ,则 f (x ) 是极大值;
0 0
′ ′
(2)如果在 x 附近的左侧 f (x) < 0 ,右侧 f (x) > 0 ,则 f (x ) 是极小值.
0 0
90.复数的相等 a+ bi= c+ di?= a c,b= d.( abc ,,, d ∈ R )

22
复数 z = a + bi 的模(或绝对值)|| z =|| a + bi = ab + .

91.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1) ( a+ bi)( + c+ di)= ( a+ c)( + b+ d) i;
(2) ( ab + i )( ?+ cd i )= ( ac ?+ )( bd ? ) i ;
(3) (a+ bi)(c+ di)= (ac? bd)+ (bc+ ad)i;
ac+? bd bc ad
(4) (a+ bi)÷+ (c di)= + i(c+ di≠ 0).
22 22
cd++ cd92.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ax + bx+= c 0 ,
2
?± b b ? 4ac
2
①若 ?=b ?40 ac > ,则 x = ;
1,2
2a
b
2
②若 ?=b ?40 ac = ,则 xx = = ? ;
12
2a
2
③若 ?=b ?40 ac < , 它在实数集 R 内没有实数根; 在复数集C 内有且仅有
2
?± b ? ( b ? 4) ac i
2
两个共轭复数根 x= (b?< 4ac 0).
2a

献花(0)
+1
(本文系瑞风瑞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