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案三则 1、医案之心悸头晕(摘自《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于某某,女,40岁,北京市某商店职工。1973年初,自觉眩晕。至1976年病情加重,心悸,手麻,上肢震颤。某某医院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服中药调补,疗效不显。 初诊:1978年10月13日。心悸,气短,胸闷,眩晕,纳呆,夜卧不宁,背畏寒,膝关节疼痛,肩臂肌肉时有颤抖。月经提前1周,色暗,有瘀块。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病情虽错综复杂,主证乃少阴心肾阳衰,法宜温通心阳,益火之源,以桂枝甘草汤加味主之。处方: 桂枝10g,炙甘草20g,制附片30g(久煎),生姜30g。4剂。 二诊:服药后,心悸头晕减,余证如前。原方再进4剂。 三诊:10月23日。心悸、头晕、失眠、乏力,均明显好转。但仍面浮,背凉,关节痛,肌肉震颤。上方加麻黄10g、辽细辛3g,以散经络之寒湿。服3剂。 四诊:10月28日,自觉胸中宽舒,关节痛减。守原法,加炮姜、血余炭各30g,再进5剂,以温经逐瘀而生新。 五诊:11月17日。心悸、头晕基本消失,余证均已好转。令再服5剂。1979年5月10日随访,病未复发。 2、胡梦先医案之心悸而痛:(摘自福建中医药1964-5) 林某,男,39岁,1960年8月10日就诊。 自诉:心悸而痛喜按,服许多止痛药阁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诊其六脉微缓,苔白滑。断为虚痛,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18克,甘草9克。 顿服。服后痛即消失。 按语:凡痛,拒按属实,喜按属虚,又心悸汗出,显为心阳亏虚,络脉失煦疼痛,用桂枝甘草汤顿服,单刀直入,以振奋离宫之阳,药少力专,果一投而中。 3、何庆勇医案之心慌 患者,男,58岁。初诊:患者于1周前突然出现心慌,每天均有发作,发时欲手按其胸口,后背一遇冷则心慌,未予系统治疗。患者因心慌频作,难以忍受,遂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心慌反复发作,每天均有,发时欲手按其胸口,全身偏畏寒,后背一遇冷则心慌发作,汗较多,纳可,睡少。大便1日1次,偏稀,夜尿0次。查体:体形中等,舌淡红,苔中根部黄腻,脉沉细。诊断:心悸(心阳虚证)。治疗方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20g,肉桂20g,炙甘草20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二诊:患者自诉该药甜味很浓,略稍有辣味,服用1剂后自觉心中舒服,温暖,服用3剂后心慌大减,服用7剂即愈,已经4天未发作心慌,随访2周,患者无不适,心慌未复发。 按语: 本案患者突发心慌,发时欲手按其胸口,且畏寒较严重,全身偏畏寒,后背一遇冷则心慌发作,舌淡红,脉沉细。此为心阳不振之证,然而其病位并不很深,无需使用姜附之类的温里剂。从方证上看,患者并无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也无需用苓桂剂温阳利水,也没有烦躁等心神不敛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仅有“心下悸,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汤最为符合,故使用桂枝甘草汤原方即能收效。 二、辨别疼痛之虚实 大凡疾病都要先分虚实,疼痛也不例外。虚会痛,实也会痛,虚就是不荣,实就是不通。实痛,即实症疼痛,就是刺痛;虚痛,以'酸痛’、'胀痛’为主。 1、虚痛(不荣则痛) 就是气血津液不足了。最常见的原因,比如说阳气亏虚,阳气不能够温煦,精血不足,不能充实,脏腑经脉失掉了阳气精血的充养,所以出现了叫作“不荣则痛”。 虚痛,肾阴亏虚,不荣则痛。虚痛的背后是肾阴亏虚,老年人,中医叫肝肾亏虚。阳气不足就温补阳气,阴血、精髓不足,就要补髓填精。 特点:痛无定处,肌肉松软,腰膝酸软,缠绵反复,常伴乏力。疼痛喜按。 2、实痛(不通则痛) 就是气血的通道堵塞了。由于各种实邪导致的疼痛,各种实邪停留于体内都可以导致疼痛,比如说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虫积、结石等等,这是邪气停留在体内影响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我们经常一句话叫作“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实痛”诱因:寒冷、生气、急性损伤。 特点:发胀发硬,疼痛剧烈,固定不移。肝气郁结,伴有有硬结或者筋结。疼痛的时候拒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