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闫茂坦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山水之间,令人心旷神怡,最关键的问题是,今天早上我刚刚打开手机,就看到了两个文友发给我的问候语和链接,一个是马家强兄弟,另外一个是送宋恩学兄弟,他们发的链接和图片儿都是同一个内容,是我今天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版上发了一篇散文。题目是《一段经历,一段历程》。其实说起来这篇短文的写作,是在前几天的事情了,我从文友和文友们发的朋友圈以及链接里面,发现《济宁日报》做一个《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的一个征文。我看到这个征文启事的时候,心里也是有了一些触动。事实上,在30多年之前,我与《济宁日报》有过一面之缘。就像我在那篇随笔里所写的那样,1991年左右的时候,我还在学校里面读书。当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前途一片渺茫,看不到多大的希望,因此在那种情况下,发现了文学,才在精神上有了一些慰藉吧,在那个时候读书,写稿,投稿,也成了我课后一件重要的事情。其中文中描述的情景,我想不必要在这里说。我只是想回忆那一个欢乐的瞬间 ,我觉得在一个报纸上发表一个稿件,无论如何都是令人欣喜和宽慰的事情,更何况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作者呢?有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机遇其实是缘分在里面,更何况我和这家报社没有任何关系呢,虽然说我在以后的时间里没大在这个报纸发表稿件,但是他给我的印象却是非常深的,因为在那个青春懵懂的岁月里,毕竟给我的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点色彩。我觉得那篇稿件的发表给我了很大的鼓励,让我增加了对写作的信心。说他是我前进路上的一盏指明灯,我觉得丝毫也不过分。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憧憬和梦想,都有自己的生活,当然也有迷茫,也是有自己令自己开心的事情,那篇文章的发表也是令我非常高兴和开心的事情,如今想来,依然能够记忆犹新,可见这件事情对我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许多国家级和省级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但是已经没有了当初发表作品的冲动和激情。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写作这一块儿已经慢慢的能够得心应手,,所以发表一些东西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已经没有了当初快乐的心情。或许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成长吧。关于这篇稿件的发表,当时编辑老师也是做了一些改动。就比如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我用的是《往事随风》,而不是现在他们用的《一段往事,一段历程》,或者是他们要从一个报社的需要说法吧,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性的东西,这当时我把稿件发给《济宁日报》以后,就没有再理会他,因为我经常投稿,投稿以后等着编辑部的信息就是了,用不用稿,是他们的事情,写不写稿是我的事情,我想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几天我的邮箱里显示有未读邮件,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济宁日报》的编辑老师发过来的信息,信息很短,就是说,参加征文的稿件要加注作者的单位,当时我的心里就动了一下,一般的情况下肯定是用我的稿件才会要作者单位,否则的话,如果是退了或者不用的话,根本用不着要什么单位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当时也是挺激动的,也就是这是一个好的预兆吧,估计这篇稿件会采用。否则的话,他们不可能要我的这个工作单位,因此,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给编辑老师回复了我的工作单位儿。把这些做完以后,那就是快乐的等待时光了,因为很显而易见,这篇稿件的使用率非常高,与其说是稿件,不如说是一个随笔罢了,也仅仅是一个回忆形式的短文。是作为《济宁日报》的一个老读者和老作者的一段回忆,重温那个峥嵘的岁月吧。果不其然,到了今天早晨的时候,有文友就告诉我了这样一个信息,虽然说我这几年一直在发表东西,已经没有了最初发表作品的那种激动和感慨,但是这个报社采用了我的稿件,我依然还是非常高兴的,这毕竟是一份面向大众的日报,而不是一个内刊或者是一个别的刊物,相比较来说,它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况且多年以后,我没有在这个报纸上发表属于自己的东西,算是好友重逢吧,无论如何,这件事情都是令人欣喜和开心的。有时候我就想,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简单的快乐了,不过是把无数次的闪光的时刻串联起来罢了,快乐的时光可以在寒冷的冬季温暖自己的心田,也是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带来一些惊喜吧。那说到这里,我也觉得我的这一篇短文更像一个流水账而已,只是记叙下来这样一个写作的过程,好像没有什么可读性和艺术性,对于文学性这一方面来说还是少之又少。有一些文学的专家或者是学者可能会比较苛刻的说,这也能叫作品吗?当然从一个普通作者的角度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