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方的核心密码——构象

 观风云再起 2023-11-05 发布于浙江

前言

中医究竟有没有一个严密的体系?如果有,这个严密体系的结构是什么?

《内经·五运行大论》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不论易、道、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全都落实到特定模式的唯象思维上。

中医奇才李阳波认为,中医的“阴阳术数结构体系”是最核心的密码,所以对《内经》《伤寒论》的研究时,不能脱离这个大原则,必须将概念还原到以象为基础,才能解析出其原来的思维框架。

李阳波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就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其运算法则是通过“象”来显示的,症状是一个象,药物也是一个象,还有时间、方位等等。他每每通过画图(症图、药图、命图)的方式,独特表达出其内在结构——这是很了不起的创建!

方以药成,同中有异

中药绝大部分是天然药物,天然药物比化学合成药物副作用小,据说,这是因为前者的化学结构更接近人体细胞,因而亲和力大,损伤力小。然而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中医靠药治病。

其实,中医治病,历来看重的是方剂,而不是中药,这在外人、特别是外国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方剂固然是由药物构成的,但是,根据个人经验,使用一味或几味中草药治病取得疗效,这只是经验医学的水平;选择几味或十几味中草药、按照严谨的构方原则组成方剂来治病,这才上升到了科学方法的高度。

中医目前临床所使用的药物不超过一千种,中医历代使用过的药物也不超过一万种,但是,由这些药物组成的古今方剂却至少达到三十万首。

这是为什么?因为方剂的创制,存在着很高的技巧性和科学性,即使同样的几味药物,仅仅因为用量不同,所适应的证就可能完全不同。我们从《伤寒论》的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等完全可以领会到这一点。

仲景组方、药味精炼,严谨有序。其立法,“法内有法”,层次分明;其制方,“方外有方”,多样灵活。方从法立,法由方定、有常有变,交融错构,演绎并编织出一幅变幻无穷的中医治疗图谱。集中体现在:

  • 方不变,药味变,功效有别

  • 药不变,剂量变,功效有别

  • 量不变,调护变,功效有别

  • 量不变,服法变,功效有别

古人特别强调要“因证制方”,就是因为已经意识到“方证结合”的思维模式,能使人体输出信息与输入信息的对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取得人体疾病信息处理的最优效果。历代名方是中医学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在医学史上,几乎每一首方剂的问世,都凝聚着创方者的心血和经验,十分珍贵。

方以药成”,说明中药是方剂的构成基础。方剂是中药部分效能及新效能的集中体现形式,主要通过包含用量、炮制、产地、采集等内容的中药名及用法加以表示。原药只有在转变为方中药之后,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方剂”也谓“剂方”,意指可获得最佳效能的趋向一致的稳定结构。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遵循组成原则,选定剂型与用法的中药及中药集合。“同中有异”:方剂定义中的中药含义与原来的中药内容存在着差异。如肾气丸中桂枝不具解肌发表之效,而桃核承气汤中桂枝有防寒凉滞血之功等。

废医存药,可以休矣!

现在教中医、学中医的人,绝大部分不理解这个极其重要的道理,以为守古方是抱残守缺,自己拟方是发展创新,不愿去大量记诵古方,不屑于使用原方,以至于临床疗效下降,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特别是大部分搞中药科研开发的人,把重点放在单味中药上,总是想从中发现或提炼出某些有效物质,从而取代西药,挤入国际医药市场,这种研究思路似乎有问题,几十年来,开发出来的重大药物没有几个,反倒被美国人研究出几十种单味中药对身体有损害,现在,不但要担心“废医存药”的问题,照这样研究下去,连中药都在现代社会“无地自容”了。

我历来不敢相信现代化学的研究手段有多么高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石膏退高热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至今为止,现代化学就是分析不出其中哪一种物质起的作用。石膏不过是由两水硫酸钙组成的一种简单无机物,研究结果尚且令人汗颜,更何论中药大部分是有机物,更何论方剂又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

况且,有什么理由说在实验室里通过化学分析得出的结果与服药后在体内发生的作用是一致的?

由此可知:第一,中医内服药的优势不在单味中药,而在由中药组成的方剂;第二,检验中医内服药优势的标准,主要在临床疗效,而不在实验室里用有限的手段可能得出的检测结果。

仲景方,阴阳术数构系

仲景《伤寒论》主要谈方剂的应用,它的示范作用就在于,每个方剂的使用都体现了阴阳术数构系的理论。

比如桂枝汤药图

根据气味的方位属性,味为阴,气为阳。首先以味定位(即以五味属性定出大的方位),再看气的布置。

桂枝、生姜皆味辛,当置于西方位;皆俱温热性质,故应置于西方位内之南方——恰与恶风寒鼻鸣症状相对,以消失其对应性;芍药味酸性寒凉,应置于东方位之北方——恰与发热汗出症状相对,使之得到消除;炙甘草、大枣甘平,置于中央土位之中,乃营卫化生之地,以补太阳中风损坏的营卫之气。

此外,桂枝辛甘,置于中央土的南方,以对治由寒引起的干呕(胃受寒凉所致);生姜味虽辛,功善散寒温胃止呕,亦可从温胃的特殊角度出发,将生姜也置于中央土的南方,是为对称性原理的应用。

桂枝汤中其它药物的应用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寒与热对称,升与降对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升太过治以降,降太过治以升。因此,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药病对称的原理,将病图与药图结合起来就构成药病统一图。

由此,初步揭示了仲景辨证施治的一个模式,进而体现的阴阳术数构系思想。这就是为什么张仲景的东西这么严谨?就像我们在演算数学题目、物理题目那样。

李阳波试过这样的研究方法:把《伤寒论》的方、药、症全部放进阴阳术数构系的理论中,把它用图象来表示。结果契合紧密,完全对应!于是确认:这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他说:中医,谁掌握了阴阳术数的构造体系,谁懂得这体系更多的演化与变化,他就可以成为中医的佼佼者。

方剂的几何图形

现代方剂研究开始注重经典方剂的配伍原理并解析其结构和构一效关系。

譬如有这些几何结构:

比如,麻黄汤方中含4味药,整体发散呈性温,依据性味合化、归经、功效、君臣佐使等绘制几何图形,其结构为三角形,辛温、辛凉、苦温各踞一角,甘味在中间,即所谓“土居中央而灌四旁”。 宣、清、降三法各踞一角,通过宣发肺气、清除肺热、降利肺气以恢复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的功能。

大青龙汤、越婢汤、文蛤汤是仲景运用麻黄石膏配伍的另外 3 个典型方剂,三者的结构仍然以三角形为基础。

桂枝汤(正五边形)、小青龙汤(两个菱形)、九味羌活汤(正六边形+三链圆)、止嗽散(三角形+矩形)、银翘散(桥简图)、桑菊饮(水杯简图)、麻杏甘石汤(矩形)、败毒散(十字形)、参苏饮(树简图)、再造散(2个五边形相连)、葱白七味饮(五边形+水滴)、葳蕤汤(船简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