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太阳病变证-热实结胸之小陷胸汤

 并不hy 2023-11-05 发布于黑龙江

一、医案三则

1、经方大师医案之胸痹

胸痹患者吴某,男,57岁。心中闷痛1年余,加重1月。

患者心中闷痛偶伴有绞痛,胸闷不适、气喘;

咳嗽,单声咳,咳声沉重,可有痰声,痰多,较容易咯出,色黄,质粘;

颜面时有发热发胀感。胁肋偶有发紧感,程度较轻。自觉背部有胀感,自觉背部瘙痒,但未有皮疹出现。

平素不易汗出,汗出齐腰而还,无黄汗,汗出无酸臭味;

冬季怯寒,自觉体力较前差,无疲乏无力;

食欲尚可,饮水较少;

睡眠尚可,多噩梦,常夜醒两次,无夜醒口干;

晨起小便黄,大便一日1次,成形,无不适;

口唇紫暗,舌质略红偏暗,苔黄中部略厚腻,舌下络脉迂曲。

脉弦,左寸略沉,尺浮,右尺偏沉。

辨证为:上中焦及心肺痰湿郁热兼血瘀。治宜化痰除湿、活血化瘀。方用小陷胸汤合上焦宣痹汤加减

瓜蒌皮10g,黄连6g,法半夏10g,郁金10g,枇杷叶12g,射干10g,炒枳壳10g,厚朴10g,白豆蔻后下10g,茵陈10g,桃仁6g,地龙6g,党参10g。

服药7剂,一日1剂,一日2次,饭后温服。

按:本案乃因痰湿之邪阻滞于上焦心肺,胸阳不振,气机不畅,郁久而有化热之象

故用瓜蒌皮、黄连、法半夏、郁金、枇杷叶、射干,清化痰热、清宣郁闭;

加枳壳、厚朴以增强行气之功,破气机之郁闭,加白豆蔻、茵陈以芳香化湿而使去除痰湿之效更佳。

加之此患者已经病有1年余,且又有口唇紫暗、舌质偏暗之症,此当属久病入络,故加用桃仁、地龙入血络而起活血化瘀之功。

2、经方大师医案治喘证

患者刘某,女,70岁。咳嗽、气喘10余年,每逢劳累或受凉即发,近半年来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加重。

患者端坐呼吸,活动受限,话多则气喘、气短,自觉胸闷有阻塞感,时有心慌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饮食正常,口唇紫暗,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诊断为哮喘,辨证为湿聚生痰、痰热互结,处以小陷胸汤加味:

黄连6g,法半夏10g,栝蒌实10g,薤白6g,枳壳10g,桑白皮10g,云茯苓10g,炙甘草6g,服药7剂,一日1剂,一日2次,饭后温服。

原按:

方中薤白、枳壳,行气以祛痰;

桑白皮、云茯苓,利水湿以竭生痰之源。

桑白皮配法半夏,有急则治其标之意,以收平喘之功。

患者服药7剂后胸闷消失,气喘明显减轻,能够做日常家务活动。

小陷胸汤中栝蒌实宽胸散结,寒凉而化痰热,黄连入心经清热泻火,配合法半夏之辛温,降气化痰,寒温并用,共起清热化痰散结之效

临床配伍提示:

1)若病人久病气阴两虚加党参、玉竹;

2)痰邪黏滞,阻滞气机,胸阳不振,加薤白、炒枳壳;

3)痰热互结之心力衰竭,其本在痰,故用炒白术、陈皮健脾益气,脾气盛则水湿得运,以绝生痰之源;

4)水湿为阴邪,易伤心阳,故加苦参、云茯苓、桑白皮利水渗湿,以防水气凌心;

5)痰湿之邪结聚于内,阴盛格阳,虚阳浮越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收敛心阳以纳气。

3、路志正医案之卒厥眩晕

沈某,男性,66岁,退休干部,2004年5月13日初诊。眩晕、头痛月余。已患眩晕(高血压病)20余年,常服复方降压片等维持血压在150 ~ 170/90 ~ 100mmHg。

4月6日过生日时,心情愉悦并饮酒助兴。下午5时在送别亲友时,突感头痛加剧,伴眩晕、呕吐,随即意识不清,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当时血压240/120mmHg。

立即肌注硫酸镁等药,抽搐控制,急住某医院,诊为“高血压脑病”,静滴甘露醇、呋塞米、硝普钠、清开灵等药,6小时后意识转清,头痛好转,但仍眩晕,时有恶心呕吐,用甘露醇、呋塞米可缓解,停用则病复如初。

经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泽泻汤等中药,效果不著。特请路老会诊。

症见眩晕,目不敢睁,天旋地转,时有恶心、呕吐,心胸烦闷,脘腹胀满,口出臭气熏人,大便10余日未行,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有力,血压180/110mmHg。

从辨证分析属痰热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浊热上扰之候。治宜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味以通腑泄热化浊,佐以平肝熄风:

大黄10g(后下),厚朴15g,枳实12g,全瓜蒌20g,法半夏15g,黄连6g,天麻10g,钩藤15g(后下),蔓荆子12g。

3剂,水煎服,嘱频频服用。

1剂后患者腹中矢气频转;

2剂后恶心呕吐止,眩晕减,矢气仍频,味极臭;

3剂后下大便10余枚,腹胀顿减。

建议停用静脉输液,上方大黄减为6g,再进3剂诸症皆失,察舌微红、苔薄微腻,脉弦细滑,血压150/95mmHg。热势见去,腑气已通,易以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之半夏白术天麻汤善其后。半年后随访,患者饮食起居及血压如常。

按语:本例高血压脑病患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用甘露醇、呋塞米等有短暂效果,服泽泻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效果不佳,可见与前者脱水利尿机制并不相吻合

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虽为治疗高血压病之常用方,然此例用之无效,可见病机有异。

观其脉症,路老认为,患者胸腹胀满,呼吸急促,面目俱赤,口中浊气熏人,大便十余日未行,舌苔黄厚腻,脉沉有力显为阳明痰热内结,腑气不通之候;眩晕、头痛、时有呕恶,乃浊热上蒸清窍之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亦为浊热上扰、引动肝风之象,故路老以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清热通腑,导痰浊邪热从大肠而出;加天麻、钩藤、蔓荆子以平肝熄风

药后腑气通,浊热除,诸症随之而愈。可见路老诊病细致而入微,用药胆大而果断,纵顽疾重症,亦随手而效。

本案饮酒助湿,腑气不通,则气厥不降,所以卒厥,上焦不通,而生痰结心下胃口也。食停而痰结,所以用泽泻汤,治痰饮水气眩晕而无效。小承气通其腑,行其停积,小陷胸泻其胸,心下胃口之痰结也。

〔本文摘自魏华,路洁,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运用脏腑相关理论救治心脑血管病经验举要.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69-1370]《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二、学一味中药-蔓荆子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净杂质,贮干燥处。

图片
图片
图片

【别名】

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凉,微寒。

归肝、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①《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②《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③《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④《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⑤《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⑥《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