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报道(二) | 聊一聊: 上海机床厂的劳模故事

 阿明哥哥资料区 2023-11-0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迄今为止,上海机床厂在虬江江畔聆听着涛涛江水已走过了70年的岁月。七十年来,一代一代的上机人在这片江边沃土上辛勤耕耘,用匠心一生书写着他们的劳模故事。






以世界为”镜“的”土院士“——周勤之

解放初期,一名怀揣专科学校毕业文凭的小伙子站在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前身)总工程师雷天觉的面前。在一番面试后,他成功地成为了工具车间里的一名磨工,从此与精密加工技术结下一生之缘——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劳模的周勤之。

上世纪五十年代,赴海外考察的周勤之参观了当时只有瑞士才拥有的镜面磨削机床。他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国内工艺与世界的差距,于是他倾尽囊中共计200元人民币出国考察津贴,购买了两个砂轮带回国。回厂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镜面磨削进行攻关,经过多次试验后,终于攻克了镜面磨削技术。就这样,中国第一台镜面磨床终于在上海机床厂诞生了,从而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图片


“0.2微米”超精度磨削在这里诞生

0.2微米的精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四百分之一。这是公司承担的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研制任务必须跨过的难题。

作为世界级磨削精度,在我国以前几乎不可能达到。面对这样的挑战,公司“李云龙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上海工匠李云龙思考良久,勇敢地接下了这一“棘手”的攻关任务。

一次次的观察、记录、比对、调整,他仔细分解技术精度,排列出影响精度的每一个因素,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方案,日以继夜地创新加工工艺......“零件径向跳动为0.15微米,圆度稳定地达到0.2微米”!成功了!这一刻,他再一次刷新了国内磨削精度的记录。

如今,0.2微米已成为上机精密制造的标志之一,李云龙也成为公司新一代的“磨削之王”。如今,在“传承精细、合成创新”企业精神的引领下,新一代员工正在继续攀登精密制造新高峰,为实现国际一流企业而不懈奋斗。

图片


上机厂的”老工人“——盛利

先后改进了40多种刀具和操作方法,用5年时间完成了9年的工作量,工作千时无废品——这样傲人的数据对于全国先进生产者盛利来说,只不过是人生的掠影。作为一个经历过旧时代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盛利是真正的上机“老人”。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他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4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1963年1月,盛利带领老工人传授队,先后组织全厂80多个老工人向青年工人开展“三传”活动,传授他们先进技术经验与文明生产好习惯。“老工人”盛利会以切身体会,对新一代的青年工人们讲述在旧社会的种种遭遇,帮助青年工人提高认识,认真钻研技术,为企业作贡献。

图片





上海机床厂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高端工业母机生产企业,在七十多年的悠悠岁月中,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这里是中国磨床的摇篮,是国家工业母机的起点,是磨床行业的领军企业,当代的上机人,正用劳模精神勉励着自己,在迈向世界一流精密机床制造服务企业的征途中不断奋斗!




图片

编辑 | 黄嵩原

校对 | 赵燕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