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瘟疫(53)

 weipina 2023-11-06 发布于广西

西非黄热病行动的负责人比尤瓦克和英国医生威廉·杨在野口英世住院时来到他的实验室     ,发现几个猴子死在笼子里,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杀死了所有的猴子。他们还发现屋子里飞着从笼子里逃出的埃及斑蚊。

      野口英世死后十天,威廉·杨死于黄热病,据分析是在野口英世内被蚊子叮咬造成的。

      野口英世的死讯导致谣言四起,人们说他是自杀的,因为他再次出现错误,他分离出螺旋菌的样品并非黄热病病例,是医生诊断错了。

      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不久之前,野口英世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分离到沙眼病原菌,并能在猕猴眼结膜上引起类似人类沙眼的颗粒性病变,称为颗粒杆菌。

      沙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就有记载。更有人认为根据黄帝内经,公元前2600年中国便有此病。沙眼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危害巨大,自现代微生物学创立始,沙眼病原便极受重视,七十年间始终没有定论,成为微生物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1887年,科赫从一名埃及沙眼病人中分离出一株杆菌,宣布发现了沙眼的病原,开始了沙眼细菌病原说。但该杆菌很快被证明是引起埃及流行的另外一种病:眼结膜炎的罪魁祸首。之后几十年中,30多种细菌曾被冠以沙眼病原,又被一一否决了。二十世纪初在沙眼病人眼里发现包涵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证明沙眼材料滤掉细菌仍有感染性,沙眼的病毒病原说似乎站了上风。

      野口英世声称找到沙眼病原菌,微生物界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包括在哈佛医学院细菌系进修的一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汤飞凡,这些细菌学家用野口英世的方法进行了重复,无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连续两次失败,特别是在西非耗资巨大的黄热病实验,让野口英世面临身败名裂的处境,他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我不明白。

      洛克菲勒研究所决定化悲痛为力量,派人继续进行黄热病研究。弗莱克斯纳支持野口英世的细菌说,决定在巴西设立研究基地,彻底搞清黄热病的病源。一名年轻的科学家理查德·萧普自愿要求前往。

      弗莱克斯纳不同意,因为此去要冒生命危险,萧普才27岁,不仅有位年轻的妻子,还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儿子。

      萧普的导师保罗·刘易斯要求前往。

      刘易斯是一位科学奇才,曾发现小儿麻痹病毒,是1918年大流感防疫的主力之一,此时正和萧普一起研究猪流感。刘易斯正处于自己在科研上的停滞期,决定到巴西去开拓新的天地。

      五个月后,1929630日,星期日,一封没有署名的电报传到洛克菲勒研究所:刘易斯博士死于黄热病。

      萧普奉命连夜去通知导师的妻子,随后又将刘易斯的灵柩送回他的家乡威斯康辛州。根据他了解,刘易斯很可能是吸了一只含有黄热病病毒的香烟而死。

      1930年,参加洛克菲勒基金会黄热病项目的西奥多·海恩在西非死于黄热病,年仅32岁。

      招斯、野口英世、杨、刘易斯、海恩,参加洛克菲勒基金会黄热病研究项目的科学家一共5人死于黄热病,而整个计划中接触黄热病的科学家和技术员总数只有32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