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厚黄芪,助长气力

 循天园 2023-11-06 发布于广西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家人多从医,大舅就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当皮肤科主任。大舅医术高明,往往药到病除,因此收到患者锦旗无数。家人对大舅的医术也很是信服,经常找大舅开方。

我近来大约是因为工作忙碌,总觉得气血不足,手脚冰凉,入睡也困难,有点亚健康的感觉,于是也找到大舅开方。中医讲究整体观与辨证施治,学到一定境界便是全科医生,所以大舅除了皮肤科以外,也擅长治疗其他类型的病证。这次,他望闻问切后开了一方,中有黄芪、党参、山药、茯苓等,都是我熟悉的中药材。幼时在外婆家的中药铺里,我就见过已经炮制好的黄芪。此时再见,倍感亲切。

我按照大舅开的方抓了药,熬了浓浓一碗,药香扑鼻令人顿生雅致之感。《红楼梦》里贾宝玉曾说:“药气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果不其然。我慢慢将药喝下,因为黄芪等都是秉性温厚的滋补药,因此口感并不觉得有多苦涩,涩后还有回甘。这样喝了一周,我自觉面色红润,气力渐长,心里欢喜,知道药见效了。请教大舅之后,又按原方喝了一周。自此,跟黄芪又多了一层亲近感。

黄芪旧称黄耆,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本草纲目》记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耆是长的意思,黄耆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颜色金黄,又是补药之长,因此得名。在《木草纲目》之中,黄芪还排在了人参的前面。

不过,与人参大补元气不同,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力弱者。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之语,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茶饮用,可达到防病保健效果。宋代文学家苏轼懂药性,又爱美食。他素来好客,曾有一日强撑病体邀请朋友来家,用来待客的便是黄芪煮粥,黄芪粥温良醇厚,具补益之效。

黄芪可与防风一起使用,作黄芪防风汤。《旧唐书》记载,南朝陈国的柳太后患了中风,目斜口歪,既不能言,也不能吃饭或者服药。御医们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一位名叫许胤宗的名医灵机一动,用黄芪、防风煎汤数斛,趁其滚烫之际,置于太后床下,待药物的蒸气慢慢熏蒸,将药力送到太后体内。当晚,太后好转,能开口说话,不久还能正常进食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当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多首方剂用到了黄芪。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以脾胃立论创建的名方,补中益气汤是用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熬制而成,可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张觅  湖南理工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