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记丨秦印《邦候》还是《邦侯》?

 海涛书屋 2023-11-06 发布于山东

书刻随笔丨篆刻随记-读印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秦印名品》,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P.1-释文《邦候》

这两枚秦印(上图),是该释读为“邦候”还是“邦侯”?

我们先来看一下“候”与“侯”的本意及其秦代篆书、印章写法:


一、候

“候,读作hòu,本意是指守望、侦察,也指征兆,时节,还指事物变化中的情况。”(摘自百度百科)李学勤《字源》引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候,伺望也。”(图1)

从用字上来看,第二个字是“候”(图2)。此印若释读为《邦候hòu》,当作何解释?邦在等候,还是为邦等候?似乎解释不通。

图片

图1,李学勤《字源》

图片

图2,许雄志《秦印文字彚编》


二、侯

“侯,读作hóu,本义是指古代射礼所用的射布,古代群居,能为众射兽除害者则以为长,故引申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后又泛指达官贵人。”(摘自百度百科李学勤《字源引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矦(侯之本字),春飨所䠶矦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天子䠶熊虎豹,服猛也;诸矦䠶熊豕虎;大夫䠶麋,麋,惑也;士䠶鹿豕,为田除害也。其祝曰:'毋若不宁矦,不朝于王所,故伉而䠶汝也。'”(图3)“侯”字在秦篆中的写法,见图4。

图片

图片

图3,李学勤《字源》

图片

图4,赵平安、李婧、石小力《秦印文字彚编》

按史书记载,夏商爵制不太明晰,西周除天子之外,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矦(侯)本只针对周姓诸侯,后扩展到西周初期褒封的前代“王”、“公”之后代。发展到秦汉时代,“邦侯”指地方长官。

按秦制,秦代称“属国”为“属邦”(战国中后期开始,此时的秦是战国秦),“邦守”是仅次于“王”或“公”的“侯”,“邦守”是其行政职务称呼,“邦侯”则是其爵位称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纳李斯废除属邦、推行郡县的建议,“邦侯”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的秦是统一秦)。


三、结语

在秦代(战国秦、统一秦),为促进邦国军事发展,实行二十级军功授爵制,最高级为“彻侯”(汉代避武帝讳改称“列侯”或“通侯”),其次为“关内侯”;在行政管理方面,则实行中央官和地方官层级制,中央官分为公、卿、大夫、士四级,地方官分为侯、伯、子、男、正、史、丞、司马、令、从十级,“侯”为地方官最高级,推行“郡县制”后仅有称号,实无封地

秦代在文字上,“侯”与“候”混用,二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李学勤《字源》,图3),西汉甚至还沿袭了这种用法,如《军曲候印》《军候之印》《军假候印》《军候丞印》等(图5)。西汉后期,尤其是东汉,注重区分“侯”与“候”,凡与官职、身份相关的,均用“侯”,如西汉后期的《石洛侯印》和东汉的《关内侯印》《关中侯印》《安平侯印章》等(图6)。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5,西汉《军曲候印》《军候之印》《军假候印》《军候丞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6,西汉《石洛侯印》;《关内侯印》《关中侯印》《安平侯印章》

仅从印面用字看,此印可以释读为《邦候》;从秦朝官制、爵位看,此印也可以释读为《邦侯》。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印释文可写成:《邦候(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