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他协奏曲艺海拾贝——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08)

 KobeChao 2023-11-06 发布于广东

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堪称二十世纪乃至吉他史上最伟大的吉他协奏曲作品。

这部作品不仅为作曲家赢得了举世闻名的声誉,也为吉他音乐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图片

然而许多听众可能还不知道如此优美的作品却诞生于作曲家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罗德里戈出生在一个殷实的西班牙家庭,他是兄妹十人中最小的一个。父亲拥有地产遗产并经销酒业。

图片

青年时期,在作曲方面已小有成绩的罗德里戈于1927年进入法国巴黎音乐师范学院跟随保罗·杜卡斯(Paul Dukas)学习作曲。

图片

1928年,罗德里戈的作品在巴黎获得成功。同年他与土耳其钢琴家维多利亚·卡米(Victoria Kamhi)相识,坠入爱河的二人随即订婚,并于1933年在瓦伦西亚完婚。

图片

1934年,罗德里戈经曼努埃尔··法雅推荐,获得“卡塔赫纳伯爵”奖学金。家庭的资助与丰厚的奖学金足以使年轻的夫妇畅游在音乐创作的海洋

为了丰富扩展学识,罗德里戈夫妇后辗转法国、奥地利、瑞士、国多地生活采风

35岁之前的罗德里戈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让这一切都化为乌有。

图片

奖学金随着开战的枪声中断,父亲从事的酒业也在战乱中破产。

身处异国的夫妇仅靠罗德里戈为诗歌谱曲配乐的收入无法坚持下去,这时怀有身孕的维多利亚因劳累过度和缺乏营养病倒了...

图片

罗德里戈对1938年这段时光的回忆中自述道:

“1938年9月,我准备从圣·塞巴斯蒂安返回法国。那是在博拉克侯爵(the Marqués de Bolarque)雷吉诺·塞恩斯·德·拉·马萨(Regino Sainz de la Maza)为我举办的送别晚宴上。

我们吃得很好,酒也不错,这正是一个大胆畅想的好时机。

突然间,雷吉诺用一种不可预测和坚定的语气说:

“听着,你必须带着一首'吉他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回来——要直奔我的内心!”

接着他用一种可怜的声音补充道:

“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他又用有一点奉承的语气继续说:

“这是你的使命,就好像你是'被选中的人’。

我很快喝下了两杯最好的里奥哈酒(Rioja 西班牙里奥哈产区的葡萄酒),然后用最坚定的语气答道:

“好吧,就这么定了!”

这一幕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因为那一晚构成了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

译自罗德里戈1938年回忆自述

图片

1938年10月,在维多利亚母亲的帮助下,二人回到巴黎。

生活拮据的夫妻在友人的帮助下暂住于“拉丁区”圣雅克街159号的小公寓里,这里是艺术家们熟知的“饥饿区”。这间借来的公寓虽然陈旧且杂乱,却让两位艺术家觉得十分亲切。

朋友还慷慨地为他们提供了一架钢琴。正是用这架钢琴,1939年春天罗德里戈写下了标题为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协奏曲

图片

作 品 结 构 与 简 析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由三个乐章组成。它吸引人的秘密在于作曲家把18世纪西班牙-意大利吉他音乐、弗拉门戈音乐和20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巧妙地融合而营造出来的异国情调,而这三种元素的有机融合正是罗德里戈风格的标志。

图片

(阿兰胡埃斯皇宫 1756)

第一乐章:旺盛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

D大调6/8拍,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为6/8和3/4拍子的复合节拍。乐曲一开始就采用了弗拉门戈特有的扫弦奏法,其节奏也取自弗拉门戈中索蕾阿(Soleá)的节奏型。

图片

这是一种以12拍为一个循环,通常弱起而重拍在第3、6、8、10和12拍的节奏。

开篇采用如此鲜明的节奏,直接把听众带到了西班牙。

图片

接着由第一小提琴与双簧管奏出明亮的第一主题。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巴洛克时期西班牙作曲家加斯帕·桑兹(Gaspar Sanz)安东尼奥·索勒(Antonio Soler)的经典风格。

这一部分节奏整齐明快,旋律庄重沉稳,勾勒出阿兰胡埃斯皇宫的非凡气势。

图片

第一乐章作曲家用音符仿佛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晨薄雾中皇家外出狩猎的生动场景:整装待发的队伍即将吹响号角、嘶鸣的骏马、叫嚣的猎犬、追逐猎物时的喊声。

图片

整场狩猎充满刺激与挑战,彰显了狩猎者的智慧与英勇。

最终乐曲在管弦乐和吉他共同奏出的第一主题中结束。

第二乐章:慢板(Adagio)

b小调,4/4拍。由分为五个部分的五部分曲式构成。

如果要问罗德里戈一生中最满意自己的哪部作品,我想他无疑会说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因为阿兰胡埃斯正是罗德里戈夫妇度蜜月的地方,我想这里一定充满了二人甜蜜的美好回忆,而且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最先浮现在作曲家脑海里的就是第二乐章。

然而罗德里戈和妻子维多利亚多年来一直对第二乐章的创作保持沉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片

罗德里戈直到晚年才道出其中原委。

1939年,重返法国的维多利亚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孩子,清苦而忙碌的生活与即将成为人父的喜悦时刻激励着罗德里戈。

为了挣钱,他为广告配乐,咖啡馆中小乐队改编乐曲

奈何世事不太平,法国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实行全国总动员。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但法国节节败退。

38岁的罗德里戈因饥饿不得不向远在西班牙的亲戚求助,并以典当物品才能勉强度日。

图片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维多利亚又遇上难产,罗德里戈在隔壁房间听着太太痛苦的呻吟,却无能为力。他一边向上天呐喊,质问命运的不公,一边却又祈祷爱人与孩子的平安。

最终,诞下的孩子还是没有了呼吸。罗德里戈不得已卖掉钢琴才勉强支付了妻子的医药费...

图片

悲痛之后,这一系列打击并没有使他消沉,相反这些刺激使他集聚了新的力量,继续创作。

对死亡和危难有了最深刻的感悟之后,罗德里戈写下了荡气回肠的不朽名作。

图片

第二乐章充分展现了复杂的情绪变化,在这部分我们听到作曲家心中:

有绝望,因为第一个孩子没有能够平安降临到这个世界;

有愤怒,他问上帝为什么要夺取第一个小孩的生命;

有恐惧,他听见太太与命运搏斗的声音,他怕失去最爱的人;

有柔情,他想撑起一片天,是对亲人的保护与无尽的爱。

图片

第二乐章的主旋律凄美而哀婉,这是罗德里戈在妻子难产时向上天发出的祈求与呐喊。旋律既展现了人在苦难面前的无助与哀怨,又反映出作曲家不肯屈服于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

第二乐章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把协奏曲的装饰奏乐段放在这一乐章,对同样的旋律做了丰富的变化处理,这一手法使作品情绪起伏的表现更加明显。

Coda部分旋律在B大调的上行分解和弦中给人一丝光明与希望,并以吉他轻柔的拨弦及泛音淡出结束。

第三乐章:雅致的快板(Allegro gentile)

D大调,2/4拍与3/4拍,回旋曲式。

第三乐章则再次回到节奏感极强的饱满情绪,并以洛可可风格宫廷舞蹈方式进行。

这一极具西班牙民间舞曲特点的回旋曲主题共出现了五次,罗德里戈运用了包括赋格(Fugue)、卡农(Canon)、变奏曲(Variation)等多种样式的创作手法,使全乐章的气氛丰富而统一。

乐章中轻快的吉他琶音和管弦乐声部华丽而巧妙的配器无不展现出罗德里戈卓越的作曲才华,乐曲最终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图片

演 奏 版 本

自1940年11月9日《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在巴塞罗那首演以来,这部作品的录音版本已有上百个之多,除了塞戈维亚几乎所有的吉他演奏家都以演奏这部作品为无上荣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