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哲学与科学的共同问题

 天和图书馆21tc 2023-11-06 发布于广西

高中的时候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知道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此外哲学还研究什么问题吗?读硕士的时候接触了佛学,佛学三藏十二部卷佚繁多,到底都在讲些什么?其他宗教呢?从本科一直到博士,读的都是工科,科学都在研究哪些问题?

图片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

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检索英文版的维基百科,对“宗教”这一词条的解释如下:

宗教是某种文化体系,包括行为实践、神话、世界观、神圣经文、圣址、伦理与社会组织,并与人类学家所谓的“存在的秩序”链接起来。不同的宗教包含了不同的内容,比如“对灵性生命的信念”、“神圣”、“神圣的东西”、“信”,一尊或多尊“超自然的生命”的神或天使,或者“某种终极的、超越性的东西,为生命提供规范和力量。”(检索于2016年4月23日6:54)

对“哲学”的解释如下:

哲学研究诸如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和语言等一般性根本性问题。这一术语最初很可能是由毕达哥拉斯提出来的。哲学方法包括质疑、批判性讨论、理性争辩以及系统性陈述。经典的哲学命题包括:有无可能认识任何东西并予以证明?什么是最为真实的?当然,哲学家们也会提出较为实际具体的问题,比如是否存在最好的生活途径?是公正更好呢还是不公正更好,如果您可以自由选择的话?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

历史上,哲学曾经包含了任何知识体系。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十九世纪的自然哲学,包括天文学、医学和物理学。比如,牛顿1687年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来被归为物理学。19世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导致学术性的哲学和其他学科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如今,曾经是哲学一部分的内容都成为了独立的学科领域,比如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经济学。

其他跟艺术、科学政治学等等紧密相关的部分内容仍然是哲学的一部分。比如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科学方法是唯一的吗?政治乌托邦是可以希冀的理想还是无望的幻梦?学术探讨的哲学领域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逻辑学、科学哲学和西方哲学史(检索于2016年6月11日20:25)。

对“科学”的解释如下:

科学作为一项系统性的事业,借助数学和测量,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从而创造知识、建构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以便解释和预测宇宙。

现代科学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物质世界;社会科学,研究人和社会;形式科学,比如数学。形式科学常常被排除在外,因为它们并不依赖经验性的观察。诸如工程、医学等把科学付诸实际应用的学科一般也被称为应用科学。

科学作为一项系统性的事业,借助数学和测量,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从而创造知识、建构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以便解释和预测宇宙。

现代科学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物质世界;社会科学,研究人和社会;形式科学,比如数学。形式科学常常被排除在外,因为它们并不依赖于经验性的观察。诸如工程、医学等把科学付诸实际应用的学科一般也被称为应用科学(检索于2016年4月23日7:14)。

不知道各位看了这些解释之后是不是头脑更清楚了,还是跟我一样仍然是一片混乱?我想,各种宗教繁多,各种经典、各种仪式,让人目不暇接;哲学呢,也是派别林立;科学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要界定一门学科,我们可以问这几个问题:它的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目标、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分别是什么?本文想了解的是:宗教、哲学、科学分别在研究什么问题?它们关心的问题有交集吗?这些问题可以被结构化吗?

要回答上述问题,让我们首先从“研究”二字开始。汉字的结构真是非常神奇,你看,“研”左边是石头的石,右边是打开的开,合在一起就是把石头打开;究呢,上面是个“穴”,洞穴,下面是个“九”,极言其多,九个穴就是多挖几个洞。所以说,所谓研究要么就是把石头打开,打不开的话就多挖几个洞。所谓打开,我的理解是获得全方位的感性材料,眼睛一览无余;究呢,是指就感性材料进行整理,从多个角度、维度、方面把现象解释清楚。因此,研究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当我们拿到了感性材料准备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的时候,该从哪些角度着手?这些角度之间应该满足什么原则?我想到了公理体系的三大原则:完备性、独立性、相容性。这在用于分类的时候也用得上。据说麦肯锡咨询公司要求咨询顾问在做陈述时遵循MECE原则,也即:Mutually Exclusively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彼此独立,穷尽所有,也就是完备性和独立性,但未提及相容性。所谓相容性,就是无矛盾性吧。

宗教、哲学、科学的最大研究对象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宇宙。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宇宙进行分维,分解成不同的维度,再把每个维度分解为不同的子维度。维度之间,或者每个维度下面的子维度之间应该满足上述完备、独立、相容三原则。

为此,我们先做三个基本假设:

假设1:我们可以用一个概念来代表“作为整体的宇宙”

假设2:上述概念有2个或以上的维度

假设3:上述每个维度都有2个或以上的子维度

最终,我们希望得到类似下面这棵树,或者用学术术语说就是层次模型:

图片
宇宙分维图示例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得到这一棵树呢?上课的时候问同学,有的说从上往下,有的说从下往上。我想从下往上可能是个好办法,因此准备按如下步骤进行:

  1. 找到一本合适的哲学著作,有足够多的概念,但没有很好地结构化

  2. 把书里面所有相关概念都找出来

  3. 剔除多余概念:如果两个或多个概念指向了同一对象,只保留一个。

  4. 根据相容、独立、完备三原则,把可以并列的概念放在一起,如果觉得缺了就补充【问题:两个概念并列意味着什么?】。

  5. 为每一组并列概念找到一个上位概念,形成一棵小的概念树。如果找不到现成的上位概念,就创造一个【问题:上位下位概念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6. 根据相容、独立、完备三原则,把所有小的概念树拼成一棵大概念树。可能需要剔除一些无法进入大概念树的小概念树(如果剔除某个小概念树,须给出理由)。

首先是找到一本像样的哲学书,我马上想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找到一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这是一本经典教材,已经多次修订,发行量巨大。翻开目录,跳过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目录已经够我们用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

一、哲学物质观的发展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运动观、时空观在现代的发展

第三节 自然界、社会、人类

一、自然界、社会、人类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的基础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二、世界图景的复杂性和现代特征

第二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四、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第二节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一、意识的结构及主体性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三、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 意识与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实质——思维的模拟

二、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从上述目录我们找到了如下一些关键词:

世界、物质、时间、空间、时空、自然界、社会、人类、意识、人脑、存在

注意,我们没有把“运动”放进来,因为初步的想法是,有了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就暗含在其中了,不必刻意强调运动。

下面是剔除多余概念。如果有两个词内涵外延完全一样,就剔除多余的,只保留一个。比如,如果同时出现了“狗”和“犬”,就只保留一个,比如只保留“犬”。这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关门闭户掩柴扉”那首诗。上课的时候,马上有同学说,时间、空间、时空有多余。我马上问了三个问题:时间等于空间吗?时间等于时空吗?空间等于时空吗?一个都不等。可见这三个词没有哪两个是完全等同的。还有人问,物质和存在等同?我说,这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没有交代好,这个存在不是指的物质,倒是跟另外一个词“世界”有密切的关系。上次有来自江西司法监狱系统的朋友指出,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存在就是道,这个世界就是一。世界和存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现象与本质,或者现象与本体的关系。我们先留着再说。又有人问,人脑和意识是否等同?立即遭到了反对。于是,这一堆词里面没有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

于是进行下一步,哪两个或者哪几个概念可以并在一起?当然,这里面有个理论问题:什么是并列?为什么两个或多个概念可以并列?它们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这些问题先放一放。立即有同学说了,时间与空间可以并列。那好,那并在一起之后上位概念叫什么?叫时空。OK,于是我们得到了第一棵小树枝。

然后呢,有同学说可以把“自然”和“社会”并列,上位概念叫“世界”。于是我们得到了第二棵小树枝。

然后又有同学提出,可以把物质和意识并列,上面叫“存在”。我说可能还有其他选择。比如,这里面有两个词:人类、人脑,请问大家是否觉得这两个词放在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举个例子,看下面一堆词里面哪个不应该出现:宗教、哲学、科学、数学。大家立即发现,“数学”有问题。因为宗教、哲学、科学常常并列在一起的,数学不是一个级别的。再如动物、植物、矿物、猴子,“猴子”有问题,因为猴子跟其他三个词不是同一级别。什么级别?抽象级。也就是说,如果把所有的词汇按照抽象程度从0到100打分,每个词汇大概都会得到一个分数,如果是多义词,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分数。这时候我们意识到,我们把两个或者多个词汇并列在一起时,要确保它们的抽象级是一致的。于是,我们发现人类、人脑都太具象了,应该可以找到更抽象的。我问大家,什么东西同时具备物质和意识两个维度?有人问生物如何?我说还有一个词似乎更好,我们经常用到,很多大学还有研究它的学院。马上有人提出来:生命。于是我们得到了第三棵小树枝。然后,我们再也找不到第四棵小树枝了。于是我们进入下一步。

图片
我们得到了三颗小树枝

有了这三棵小树枝,本来我们想是不是应该进入更大规模的组装工作。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完备、独立、相容”三原则。请问这三棵小树枝都符合这三大原则吗?然后就有人发现,自然与社会这一对好像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就拿“独立”这一原则来说,请问自然里面有没有物质?有。请问社会里面有没有物质?也有。可见两者有交集,彼此不相互独立。因此,我们去掉这个小树枝,只留下“世界”一词。不过,我有点不喜欢“世界”,更喜欢“宇宙”。其实本来,世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就是时空的意思;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合在一起是空时,也就是时空。也就是说,世界和宇宙都是时空,不过现在呢,这两个词不仅包括了时空,还包括了时间之内的万事万物的总和。不过当我们翻开“世界地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整个宇宙,看到的只是地球。因此“世界”有点被用小了,还是“宇宙”更加高大上一些。

面对两个小树枝我们还能怎么样?自然地,我们就想把它们并列在一起,于是我们得到下面这棵树:

图片
宇宙分维模型1

好了,有了这个模型,大家满意吗?马上就有同学指出,应该还有个“非生命”跟“生命”并列吧?答:所谓“非生命”其实就是“物质”的另一个说法。问题是,这里“物质”已经是“生命”的下位概念,再把它和“生命”并列,一个概念出现两次,而且处在不同的抽象级上,貌似不合理。这就意味着,物质和意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存在不是生命一部分的独立的物质了。问题是,粉笔、黑板擦、桌子、椅子都是生命?都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属性吧?是不是应该把意识放在物质的下面?然后生命就是物质?不过后面这个问题把两个关键词掉个顺序就是:物质就是生命?很多人会立即感到不适,生命是物质可以理解,物质是生命好像有问题。物质是不是可以分为有意识的物质和无意识的物质?有意识的物质就叫生命?在我们这个模型里面,我们没有把意识作为物质的属性处理,而是把物质和意识都处理成了生命的两个并列的维度,或者说,生命的两大属性吧!物质是生命的属性,这个说法是不是很新鲜呢?那什么是属性呢?属性是跟什么相对应的呢?实体。那什么是实体(substance, entity),什么是属性(property),实体和属性之间什么关系呢?在上述模型里面,唯一的实体是宇宙?时空和生命都是它的属性。

那么,除了这个模型,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模型呢?下面是另外两种可能性:

图片
宇宙分维模型2

图片
宇宙分维模型3

这第三个模型或许是最好的,它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超级生命,消解了貌似独立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如此,我的心即是你的心,因为宇宙只有一颗心,叫做“宇宙之心”。貌似这一模型能很好地适应各主流宗教,只需把这个最高的生命换成“神”、“毗卢遮那如来”?

好,我们暂时还是以第一个模型为蓝本来回答本文题目的提问:宗教、哲学与科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根据模型1,可以得到两类问题,一是就任意一个概念提问,二是就任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问。

第一类问题有七个:

什么是宇宙?

什么是时空?

什么是生命?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什么是物质?

什么是意识?

第二类问题,上下左右问一问,有如下问题:

宇宙与时空的关系是什么?

宇宙与生命的关系是什么?

时空与生命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与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空间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空间与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与时空的关系是什么?

空间与时空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与生命的关系是什么?

空间与生命的关系是什么?

物质与生命的关系是什么?

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是什么?

意识与生命的关系是什么?

意识与时空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与宇宙的关系是什么?

空间与宇宙的关系是什么?

物质与宇宙的关系是什么?

意识与宇宙的关系是什么?

还有人说,是不是还有第三类问题,比如:物质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是说每个概念个体化,然后问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这样,就有如下一些问题:

时空与时空的关系是什么?

生命与生命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与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是什么?

物质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这六个问题里面,生命与生命、物质与物质、意识与意识感觉还有点道理,时空与时空、时间与时间、空间与空间这三个问题总是感觉怪怪的。这里的问题是,哪些问题是有意义的?哪些问题没有意义?什么叫有意义?判定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第一类问题,曾经也有学生问过,老师,这七个概念你都没有定义,怎么就能拼拼凑凑整模型呢,这不是纯粹跟着感觉走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我们不能不问如下一些问题:什么是定义,也就是说定义的定义是什么?定义的目的何在?定义主要有哪些方法?每一种定义方法有何缺点、限制?上述七个概念是否正好在某一种定义方法的盲区内,使得这一种定义方法没法定义这些概念?如果没有,该如何运用某一种方法来定义这些概念?

通过查找哲学方面的百科全书或者逻辑学方面的教材,前者诸如Donald M. Borchert主编的“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哲学百科全书)第2版(Farmington Hills: Thomason Gale, 2006),后者诸如Irving M. Copi和Carl Cohen所著《逻辑学导论》(第11版,张建军、潘天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果然发现有不少不同的定义的定义。“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第2卷第671页)这样写道:

有关定义的问题虽然有着广泛的倾向认为业已解决,但在哲学探讨过程中这一问题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虽然基本上每本逻辑学书籍都有一节专门介绍定义,列出定义的规则,布置练习来应用这些规则,好像定义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但古怪的是,没有哪个知识问题像定义这样悬而未决,解决它需要另谋他途。在每一个研究领域,定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关定义的哲学问题极少得到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一致同意(诸如:它到底是什么?应该满足怎样的标准?如果有的话,它传递了怎样的知识?)。鉴于该主题的重要性以及争议的广泛程度,实有必要再度对它进行仔细审视。

在定义的方法中,“属+种差”是用得比较多的定义方法,公式如下:

被定义的概念 = 属 + 种差

比如猫咪,它所在的属是“动物”,动物下面除了猫咪之外,还有人、狗、鱼、鸟、牛、马、羊、鸡、鸭、鹅等等,所谓种差就是把某一个种和其他种区别出来的不同特征。我们假定只有猫咪会逮老鼠,其他种都不会。注意,我们只是假定,因为有人会抬杠说,狗也会的,蛇也会的,等等。我们假定只有猫咪会逮老鼠,那么,猫咪的定义就是:会逮老鼠的动物。按照这种定义方法,请问如何定义动物呢?比动物更高的属应该是生物了吧?那如何定义生物呢?又要继续往上找,一直走上去,我们很惊讶地发现,那个最高的概念就没法用这种方法定义,这也便是这种定义方法的盲区。

那我们来看看,宇宙分维模型1中的七个概念,都能被“属+种差”定义吗?“宇宙”最高,肯定是不行。那下面几个呢?比如物质?有人说物质可以的呀!你看,它上面是生命,并列的种是意识。那我要问了,猫咪是一种动物对吗?那物质是一种生命吗?显然不是。动物具备猫咪以及跟猫咪并列的其他种所共同具备的特征,但生命呢?物质和意识有共同特征吗?这里面其实蕴含了我们方法论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并列概念之间究竟什么关系?上下位概念之间究竟什么关系?并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上下位关系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正如前文所述,并列概念抽象级应该一致,彼此之间要么都是实体,要么都是属性。上下位关系呢?至少有两种: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动物和猫咪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比如桌子分成桌面和桌腿,那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属+种差”只适合描述一般与个别,不适合描述“整体与部分”。而生命与物质恰好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准此观之,宇宙分维模型1的七个概念,“属+种差”这种定义方法都不适用。就好比一堆钢管,垂直于长度切一刀,留下的截面就是七个基本概念,本来以为它们自上而下构成了属种关系,但实际上,沿着钢管长度的方向,才是属种关系的方向;在这个截面上,所有的七个概念都在自身所在的属种链上达到了最高。

图片
一堆钢管

如果说,“属+种差”这种定义方法无法对宇宙、时空、生命等七个概念下定义,有没有其他的定义方法可以来定义它们呢?大概是有。我想,不同的定义方法可能就代表着不同的理论流派吧。

就前述第二类问题,这些问题有问题吗?比如,“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没有问题?或云,这里面有两个词没有做界定,什么是“与”?什么是“关系”?什么样的两个概念才能谈“与”,什么样的两个概念不能谈“与”?什么样的两个概念才能谈“关系”,什么样的两个概念不能谈“关系”?还有,前面说了,两个并列的维度之间是独立的,独立是不是就意味着没关系?但爱因斯坦相对论里面时间与空间不是有关系吗?我想,就好比一个两维坐标系OXY,如果咱们问X跟Y之间什么关系?那就是独立的。但是,在此坐标系里面,如果有一个曲线y=f(x),我们会说,这根线上的x和y之间倒是有关系的。简单地问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的其实是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但在相对论里面,还有个质量m,这个质量m在时空中运动的时候,在它留下的运动轨迹上,时间与空间就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必须放在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更大的背景之下才有意义。遵此逻辑,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放在时间、空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才有意义呢?欧文·拉玆洛(Irvin Laszlo)在《微漪之塘》(Whispering Pond)一书中写到:“量子理论……引进了用参与者代替观察者的概念,甚至发现了在描述世界时有必要把人的意识也包括在内。”

第三类问题想想也是很好的问题。比如化学,关心的就是物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咯,物理学也是哦。那既然可以问物质与物质的关系,那当然也可以问意识与意识的关系、生命与生命的关系了。当我们忙着回答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时候,难道不应该问一问物质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与意识的关系、生命与生命的关系这一类问题吗?这时候我们意识到,这里的物质、意识、生命已经不是作为类出现的了,而是作为类中的一员出现的。那时空、时间、空间呢?可以被离散化、个别化、局域化、量子化么?就某一个整体,什么时候它等同于局部之和?什么时候,它不能再被局部化了,因为它已经是最单纯的整体,不可以再被进一步分割?就一个整体而言,我们把它分解成相对独立的部分,那么,我们以为独立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什么时候这个联系就变得不可忽略?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一开始的“存在”吗?它已经被我们遗忘了很久。它应该出现在模型里面的什么位置呢?我想,当我们问宇宙是什么的时候,“存在”已经暗含在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里。我们会说,宇宙的本质是存在。宇宙是现象,存在是本质。那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现象与本质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把宇宙往现象里一套,把存在往本质里一套,宇宙与存在的关系不就清楚了么?就好像数学之类的形式科学(formal sciences),有了它,物理学等具体的应用型科学就有了依据。但问题是,形式科学能离开应用科学单独发展么?它们之间是不是也是彼此促进的呢?

在结束本文之前,还想介绍下康德和佛家的观点。

康德的观点

前面我们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导出了一个层次模型,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说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离不开感性和理性。感性,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获得杂多的感官材料,在获取感官材料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给这些材料加上时间与空间,然后通过理性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整理使其逻辑化。由于我们观察到的东西都是被我们的感官处理过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认识物自体,也就是某一个东西本身。比如说一个物体O(object),假如说它的本质是物质M(matter),而我们观察到的是感知到的物体PO(perceived object):

被感知到的物体 ← 感官 ← 物体 ← 物质

谁感知到了“被感知到的物体”呢?我?我的心灵(mind)?如果是心灵,唯心论者就要说话了,我们感知到的世界都是发生在我们的心灵里面的,离开我们的心灵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实际上也在提醒我们,在万物的本质“物质”和“被感知到的物体”还隔了“感官”和“物体”两层,因此,我们能简单地把“被感知到的物体”和“物质”划等号么?对此唯物论者是不是应该非常非常小心呢?

图片

面对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问哪些问题呢?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康德的模型里,时间、空间是不是就不可解了呢?康德说,我们观察不到时间,只能观察到事物的变化;我们也观察不到空间,只能观察到事物的广延。沿着这样的思路,是不是可以从事物的变化来描述“被感知到的时间”、从事物的广延来描述“被感知到的空间”呢?也就是说,在人类的心灵看来,并不存在绝对客观的时间和空间,只是被感知到的时间和空间呢?这样是不是就跟被感知到的物体一样,逻辑上具有了一致性?另外,假如面对我们的不是物体,而是一个人呢?难道他/她不也有心灵吗?他不也有各种感官材料和对感官材料的解读吗?他这个心灵、他感知到的物体、他对感知到的物体的解读应该放在模型的哪里呢?

就杂多的感性材料,康德认为,可以从量、质、关系、模态四个维度来认识,到了黑格尔那里,把量和质调了下顺序,就变成了质、量、关系、模态:

质:肯定性,否定性,限制性

量:单一性,多数性,总数性

关系:持存性、因果性、交互性

模态: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

关于这些,可以详见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比如《康德哲学讲演录》《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等等。

佛家的观点

佛家有一个“十二因缘”(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的理论,它认为,人类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在于无明,也就是没有智慧。那没有智慧体现在哪里有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提供了一个和康德有点类似的框架。它也是站在人的立场或曰生命的立场把宇宙万象分解成了六个维度: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无我法。其中每个维度里面又包含了若干个概念。据说《瑜伽师地论》里面有更多概念,这里已经被简化了。我想,本文前面介绍的“完备、独立、相容”可能有助于梳理这些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无为法描述了修行进阶的不同层次,这在一般哲学家那里恐怕不容易看到。另外,还有一位日本高僧写了本《七十五法》,也可以参考。

哲学家乃至各种家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这里再补充一点参考资料,看看哲学家或者其他人士都提出了哪些问题。这里没有做系统的梳理,仅就身边的资料介绍一下。

一是陈嘉映等译的《西方大观念》(华夏出版社,2007),介绍了奠基西方文明、影响西方文化特征的102个关键概念,诸如假说、知识、智慧、上帝、存在、永恒、美、无限、定义、美德、公民、宪法等等,洋洋大观。

二是屈原的《天问》,里面也问了很多重要问题。比如一开始的几个问题: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何新先生在《天问新解——宇宙之问》中解释道:

那太古原初之事

有谁能传道解释?

如果那时天地尚未形成

又有什么根据去作考论?

那时昼夜不分一片混沌

是谁为之划分?

那时只有元气无形

如何能作辨识?

日夜循环周替

是为什么缘故?

阴阳参杂混合

谁是本原又因何而变化?

那九层的天宇

是谁度量设计?

如此宏大的工程

是谁发起创造?

那旋转的天宇的轴心在何处?

那撑天的大梁又架在哪里?

由于对繁体字、古代汉语、古代文献不熟悉,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都不了解,实在可惜了。

三是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西方哲学史》里面提出的问题,他问道(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1983,第11-12页):

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吗?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是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

第四是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和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的《展望二十一世纪》,其中第三编“哲学与宗教”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永久性

关于宇宙

与其他天体的交流

物质的终极是什么

时间与空间

与“终极的存在”合一

佛法对事物的看法

大家能看到这样的关键词:现象、本质、终极的存在、宇宙、生命、时间、空间。这些都是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里面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但介绍不多的词汇。当今中国,如果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这些词汇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呢?

学科的体系

曾经在David G. Myers的“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2005,第11页)看到一幅描述学科体系的图,感觉很不错:

图片

从下往上分别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神学。越往下,越是提供了基础性的解释;越往上,越是提供了整合性的解释。作者写道:

The disciplines range from basic sciences that study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up to integrative disciplines that study complex systems. A successful explanation of human functioning at one level need not contradict explanation at other levels.

这些学科的范围包括从研究自然建造模块的基础学科到研究复杂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在某一层次上对人类作用的合理解释完全不必跟其他层次的解释相违背。

6月12日完稿于上海家中

@福慧喜吉祥©版权所有,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