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色列、约旦10日游(一)

 上海步行者 2023-11-06 发布于上海

2017年参加了个一价全包的以色列约旦10日游旅行团,从上海转机到北京,再从北京首都机场直飞特拉维夫(7144公里飞行近11个小时),这是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始建于1936年,以色列最大的机场。▼

以色列签证是一张单独的纸片,因为以色列在很多国家中属于"黑名单"(約旦和埃及現在是唯一接受有以色列签证的护照的阿拉伯国家),如果你的护照上有了以色列的出入境记录,会被很多中东国家拒签, 为了防止这种麻烦,他们准备了这种单独的出入境卡。在护照上是看不到出入以色列的记录。

特拉维夫机场距离海法90公里,这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海法位于以色列的北部,是仅次于首都耶路撒冷以及特拉维夫的第三大城市,同时还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海法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海岸”。
站在巴哈伊花园的顶部,可俯瞰整个海法城全貌。位于海法市的巴哈伊花园面向地中海,背靠群岭逶迤的卡梅尔山,整座花园依山而建,自山脚至山顶绵延千米,共分为19层,垂直高度约225米,最大坡度约63度。庭院正对面是法海最大的客运及货运码头!花园中心是巴孛陵寝(拥有金色拱顶的巴孛圣祠是巴哈乌拉精神先驱—巴孛的最终安息之地,巴哈伊教是1844年创立于波斯的新兴宗教,诞生在伊斯兰教什叶派和谢赫学派背景之下,自成体系。该信仰认为世界上的宗教都来源于同一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时间派遣了不同的教师去不同的地方传道。巴孛于1850年在波斯被处决,直到1909年遗骸才被带回海法),金色半球形穹顶位于40米高的乳白色圣殿之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对称齐整的巴哈伊花园洋溢着浓郁的波斯风情。一条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阶梯位于花园的中轴线上,宛如一条玉带穿梭在花园层层叠叠的绿毯之中,而沿线树木、水池、花盆、雕塑等景观则对称地分布在两侧。非巴哈依教徒的游客不允许进入花园内部,只能到山顶,进入一个小的观景小花园来俯瞰整个空中花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8年把以色列海法市的巴哈伊圣地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评价其不仅具有普世的精神价值,在建筑风格和设计上也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与近代宗教有关的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巴哈伊花园的建造颇为曲折,自巴哈欧拉于1891年亲选此处作为先知巴孛的长眠之地以后,工程断断续续达百余年。巴哈伊花园最终在2001年惊艳亮相,如今已成为以色列的旅游胜地。巴哈伊花园建造成本为2.5亿美元,每年维护费用也高达400万美元。据说这每年的维护费用全靠巴哈伊教的教友们捐赠(巴哈依教已经遍及了100多个国家,有600万以上的教众)。 从2001年5月22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信徒与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成为了海法最具影响力的旅游景点。
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居然不收门票!▼

八福堂坐落于加利利湖北岸的一座山丘。几千信徒与民众跟随着耶稣来到了这里,耶稣向追随他的数千名走上这座山丘的信徒民众训话,这就是基督教中著名的登山宝训。

八福是“八福真谛”或“真福八端”的简称,是耶稣向世人指明八种人是有福的。这八种人分别为虚心的、哀恸的、温柔的、渴求慕义的、怜恤的、清心寡欲的、使人和睦的,以及为正义而受逼迫的。八福堂的名字来自于《新约》马可福音中“山上宝训”里的“天国八福”。八福堂的外形是八角形设计。

这座造型优雅的建筑是1936-1938年间在4世纪教堂的基础上由方济会(据说这座教堂是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出资兴建的)用当地的黑色玄武岩建成,只有周边的圆拱用拿撒勒的白色岩石所造,四周环绕着一圈白色石柱,是用罗马的石灰制成。近处是美丽的花园,远处则可眺望加利利湖。▼

这是八福堂内部。八福堂有八种颜色的玻璃窗,标志着八种福。

八扇钟形拱顶的窗户上,镂刻着耶稣论八福的部分文字。

“五饼二鱼堂”纪念的是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时用5个饼和2条鱼喂饱了5000人的故事。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是很难想象的,但门徒们还是选择了相信。

教徒们根据这个故事,在4世纪时于加利利湖畔兴建了一个拜占庭式教堂并在5世纪进行了扩建(教堂的原址是公元380年由西班牙朝圣者建的天主教堂)。但在7世纪时,这个教堂在战乱中被毁坏。20世纪30年代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是1982年,现由德国本笃会管理。▼

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于2000年到访过五饼二鱼堂。圣若望·保禄二世是罗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经常出访各地,自接任起共到其他国家进行教宗访问102次,从历史上来看他是出访次数最多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2005年4月2日去世,若望·保禄二世于2014年4月27日和若望二十三世一起被封为圣人。庭院里有一株橄榄树。

五饼二鱼堂内的一块大岩石,名为“基督之桌”,圣堂祭台下方的那块石头,据说就是耶稣发五饼二鱼奇迹的地点。“五饼二鱼”是圣经所记载耶稣在世时所行的一件神迹,有一天约有五千男子(另有不知数量的妇女和孩子)在野地里聚集听主耶稣讲道,主施恩治好了其中的病人,到黄昏时,门徒恳请主叫众人散开到村子里买他们自己的食物,但主却叫门徒供应吃的给众人,这顿饭给门徒出了一道难题。因为人数既然这么多,门徒何来这么多的钱买食物供给众人呢?当时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他本来可以留给自己吃,或与自己的家人分吃,但他却把“五饼二鱼”贡献出来,交给主。当时众门徒都认为“五饼二鱼”分给五千人,每人只有一小点,如何得饱呢?但主却吩咐门徒去请众人一排一排的坐下,每排大约五十人。主便拿起饼和鱼来望着天祝谢,擘开,递给门徒,再分给众人。奇妙的是众人都按着所需要的分吃,吃饱之后,主吩咐门徒收集零碎的,竟装满了十二个篮子。这是一个重要的神迹,四卷福音书分别把它记述下来。▼
到达以色列的第一天我们就参观了基布滋。虽然以色列是私有制国家,但以色列基布兹却是带有社会主义公有性质的现代化农村,在建国初期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开国总理本-古里安退休后就长期生活在基布兹,和当地农民一起劳动生产。但是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基布兹。

基布兹在希伯来语中有“团结”“集聚”等含义。一批来自欧洲的犹太移民最先在加利利湖附近建立起这种带有社会主义理想色彩的社区。

它是一种基于公有制的集体农庄,一种农业经济实体,也是一种社会自治组织。也就是传说中的“人民公社”,毎个人按能力分配工作、所以人不论是经理还是打扫卫生的收入完全一样、房子、车子、书籍及其它一切用品都属于集体、可以申请使用,吃饭、洗衣、卫生等有专人负责,现在基布兹逐渐失去“公社”性质。基布兹农场有200多个,有50个保持原模式,150个现改为各种经营模式。

基布滋堪称儿童乐园,这里不仅有鸡鸣鸟叫,还有小猫小狗小兔子,有专门为孩子玩耍搭建的兔子窝棚。▼

这是我们在加利利湖上享用的烤鱼和麦饼(犹太教不吃猪肉,还要求肉与蛋白不能同时吃),这或许就是耶稣当年所施二鱼的后代之一。大多数来此的旅行团,午餐都要吃湖里的“彼得鱼”,因为圣彼得在加利利湖打渔时就是打的这种鱼而得名,他们将新鲜的罗非鱼,不去鱼鳞整烤,配上柠檬汁,鱼皮酥脆,鱼肉鲜嫩,不过有着外国菜的通病“没味”,盐放得很少,不像中餐的重调料。

彼得是耶稣的门徒,据传,在湖面打渔的彼得见到耶稣后,一网捞上了153条鱼。为什么是153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伯来语的每个字母都代表一个不同的数字,而希伯来语AniElohim “我是神”,这句话的字母加起来的数字刚好是153。这是耶稣在告诉他的门徒“我是神”。▼

加利利海也称加利利湖,位于以色列东北部,源于约旦河,与南部的盐水湖死海一样均为内陆湖,是以色列最大天然淡水水源,也是全球海拔最低的淡水湖(低于海平面213米)。加利利湖是以色列人的生命之湖。“加利利”是现在通用的英语称呼,但因为湖的西侧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提比利亚,阿拉伯人习惯称其为提比利亚湖,犹太人则称它为“肯纳瑞特湖”,意为竖琴,因湖形酷似竖琴。

加利利湖是《圣经》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地名。风景只能算是一般,但故事悠长。圣经里耶稣在水上行走展现神迹,用五块饼两条鱼喂饱几千人啊,都发生在这里。以色列船员特地为中国游客升旗。

关于耶稣在加利利海平息风浪,还有一则趣闻。画家伦勃朗曾以这个故事为题材,作有名画《加利利海上的风暴》。1990年3月,该画在美国波士顿被盗,为寻回此画,悬赏3亿美元。但至今该画作依旧不知所踪。▼

死海位于约旦河谷,位于以色列西部、约旦东部,以及巴勒斯坦地区交界。它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1度,东经35度。死海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约415米,是地球表面的最低点,死海含盐量为普通海水的8倍,即使不善游泳的人亦可在水面之上自由地漂浮。

夜幕降临下的红海,海水像丝滑的绸缎。慢门拍摄,曝光时间25秒,光圈22,ISO64,拍摄时间19:32(当天日落18:56),拍摄位置在约旦境内的阿卡巴小镇,对岸灯光是以色列的埃拉特。

约旦红海小镇--阿喀巴的海边喀巴(Aqaba)是约旦唯一的港口城市,与以色列的埃拉特相邻(顺便说一下,以色列有两艘以“埃拉特”命名的战舰,第一艘是埃拉特号驱逐舰,曾经是以色列海军的最大战舰,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埃及用冥河反舰导弹击沉。第二艘埃拉特号,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萨尔5型轻型护卫舰的首舰),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与埃及的西奈半岛隔海相望。
1965年,约旦用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区换来了在沙特在红海边上的12公里的海岸线。骄阳照耀下的海水星光闪耀
喀巴是约旦著名的海滨度假城市,在红海边上轻松休闲,享受阳光海滩,实在是夏季的一大美事。
戈兰高地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二)。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北到赫尔蒙山东坡,最高处海拔黑门山2814米。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犹太人对淡水的金贵比任何人都理解得更透彻,而戈兰高地不仅是约旦河的源头,有比较丰富的淡水资源,而且山脚下有一个淡水湖——加利利海,以色列人口的增多,淡水危机越来越严重,占领了戈兰高地就彻底解决了以色列的淡水危机,所以,戈兰高地是以色列人的生命源泉。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至今。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重要战略要地。戈兰高地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仅为60千米,这里有公路直接叙利亚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也是可以威胁到以色列的加利利海。这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观察哨。

1981年,以色列单方面宣布吞并戈兰高地,按照联合国决议,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控制属于非法行为,必须无条件撤离。问题是以色列及其背后的美国会服从决议吗?山下的这个村庄目前被以色列占领。

约旦河洗礼处耶稣受洗处,它位于约旦河东岸的伯大尼,距离死海仅9公里,是著名的朝圣地,也是基督徒们一生向往的圣地。约旦河洗礼对于每一个基督徒来说都是这一生最为向往的仪式,就像穆斯林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一次麦加朝圣。相传耶稣也是先在这里受洗,然后才走上了传道布教的荆棘之路。这是香港華人基督教会赠送的,是这面墙上唯一的中文。▼

约旦河发源于叙利亚境内黑门山 向南流经以色列,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约旦河全长为369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河流。流经以色列,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全长360公里。在水资源稀缺的中东地区,这条流经了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河流显得弥足珍贵。约旦河两岸有众多历史宗教遗迹,约旦河也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气息出现在诸多宗教典籍和文学作品中。门口写着“欢迎来到Yardenit,约旦河洗礼处”。

约旦河是条安静的小河,远不如耶稣时代那样宽阔。洗礼圣址两岸桉树围绕,两岸花藤成片。信众们用约旦河的河水作为圣水来洗净自己凡世的罪孽,旧的“我”已经死去,新的“我”得以重生。接受了约旦河的洗礼,身心就受到了涤荡,脱胎换骨了一般,从此生命更有价值。耶稣当年受洗的地方,是其信徒们一生向往的圣地。每年全世界各地来到此地旅行、受洗朝圣的基督徒据说每年约有50万人。施洗白袍租金10美金,也可以购买25美金。白袍下必须穿有衣服!受洗证书 2美金,更衣室免费,洗热水澡需要付2美金。

能在约旦河耶稣洗礼处接受洗礼,那是教徒一生的荣耀。据说英国的皇室成员接受洗礼的时候,皇室都会派专机来到这里,装上一些约旦河水,然后再飞回到遥远的不列颠,用约旦河的水为皇室人员洗礼。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此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约旦,尼波山是最值得敬畏的圣地之一。据《圣经》第34节记载,犹太教的创始人-——摩西在此度过了生前的最后时光,并在此升天。因此约旦尼泊山(Mount Nebo)被称为“摩西升天之地”。据史料记载,犹太教创始人摩西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在基督教中他是上帝的使者和代言人,地位仅次于上帝和耶稣。在伊斯兰教中他是真主的六大使者(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之一。
这是尼波山上的摩西升天纪念碑,下面特意标注了:基督教圣地。
这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2000年3月20日到访尼波山的纪念碑。他的到访,结束了历史上对于摩西晚年的争辩,正式确认了尼泊山是摩西升天的地方。 纪念碑正面看是一张脸,侧面看则是书页与许多张脸,而背面印着圣父圣子的手印。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期间,他在这里种了一棵橄榄树,作为和平的象征。另外,2009年,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教皇也访问了尼波山。▼

旧约中讲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往上帝赐给他们的流淌着牛奶与蜜的地方。半路上,摩西有一次无意中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上帝要对他施以惩罚,不让他过约旦河进入最后的目的地,也就是现在的以色列。摩西带领百姓来到尼泊山脚下,上帝允许他登上尼泊山眺望那片福地,之后摩西就在山上死去升天。山顶的那个新建筑是摩西纪念教堂,里面展出有关尼波山的更多出土文物。

现在尼波山上已看不到任何摩西升天时的遗迹了。幸亏在这对着耶路撒冷的方向,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吉安尼.凡陶尼于1984年竖立了一个象征摩西神杖的钢制盘蛇十字架,其灵感来自于摩西的牧羊杖和耶稣受难的十字架。

尼波山海拔约680米。站在山顶,可以看到约旦河谷的壮观景色,网络上说可以看见死海,其实根本看不见。网络上还说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耶路撒冷。▼

尼波山距离耶路撒冷的橄榄山46公里,理论上是可以看得到。

约旦这个词,在希伯来语中是“飞流直下”的意思,约旦的地势高低不平,落差达到了1200米,约旦河的水从高处流下来,就像从天上流下来一样,约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初属阿拉伯帝国版图。公元1517年归属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英国人为了方便统治,在1921年,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西部叫巴勒斯坦,东部叫外约旦酋长国。从此以后,算是彻底分开了。二战之后,外约旦改名为约旦哈希姆王国。这是在安曼城堡山俯瞰安曼老城,感受历史沉淀带来的震撼。城堡山是安曼的制高点,这里曾经是安曼最初的要塞,与安曼的历史息息相关。
瓦迪拉姆是位于约旦古城亚喀巴北部70公里处的一片沙漠腹地,以巍峨、险峻的奇山和广袤无垠的沙漠美景闻名于世。这里有称霸沙姆地区最高峰的拉姆山,也有充满阿拉伯风情的沙海,正是这奇山与沙漠的奇妙结合,令瓦迪拉姆成为拍摄火星场景的最佳场所
然而,在地理学家眼中,瓦迪拉姆与月球更为相似。他们甚至给瓦迪拉姆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月亮谷”。这是因为瓦迪拉姆的地表形状与月球表面环形山极其类似,山峰奇峻如鬼斧神工,沙原广阔如无人踏足的禁地。

电影《火星救援》中火星场景的拍摄地就在于此。不同于中国苍茫戈壁,这里的沙漠热烈灿烂。万年前海底的石子被风化成一片片火红的沙。经典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形容它浩瀚而铿锵,超越想象。

瓦迪拉姆,已经与安曼古城、杰拉什、死海、佩特拉等一起,成为约旦旅游业的闪光点。▼

佩特拉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约旦首都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峡谷内。古代曾为重要的商路中心,厄多姆国的都城。佩特拉即当地人所说的拉格穆,佩特拉古城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在过去,这座迷人城市的位置只有贝都因人知道,他们将这座城市作为他们的据点。几个世纪以来,贝都因人都严密守卫着他们秘密城市的位置。这是卡兹尼神殿,卡兹尼神殿据传曾保存有古埃及法老或者不知名的古代帝王的宝藏,虽然如今游客们不被允许进入卡兹尼神殿,但是神殿内部不过是空空如也。高达43米、宽30多米的卡兹尼宫是直接在红砂岩壁上开凿出来的。▼

佩特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是约旦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近年又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佩特拉位于沙漠中央,雕刻在粉红色砂岩悬崖上的墓葬和寺庙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自然现象给佩特拉起了“玫瑰城”的绰号。它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中宝藏的所在地,也曾与我国嘉峪关长城缔结为姊妹世界文化遗产地。佩特拉建于公元前 300 年左右,是纳巴泰王国的首都。纳巴泰人现在被认为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在公元前 4 世纪左右作为游牧商人抵达佩特拉。佩特拉由于两个关键因素而迅速繁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位置和沙漠中心丰富的淡水。▼

西克峡谷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一线天。甬道回环曲折,险峻幽深。仰头看,山势陡立,刀劈斧凿一般,可透过窄小的缝隙窥见蓝天。

不少贝都因人认为他们是纳伯特人的后裔,延续着先人的血脉,他们执着地守候着祖辈的家当、基业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杰拉什古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罗马城市遗址之一,也称“中东的庞贝古城”、“罗马外的罗马”,它是公元前64年庞贝在此原城区基础上建成了古罗马十大重要城市之一,后因拜占庭兴起与波斯人入侵,以及商道变迁而逐渐衰弱而淹没在黄沙中。1806年杰拉什才被德国人重新考古发现。约旦是小国,历史上属阿拉伯帝国,又深受古罗马、奥斯曼等影响。这是主要入口哈德良凯旋门。建于公元129年,是为纪念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德良巡视而建。哈德良是古罗马帝国最繁荣时期的第三位皇帝,哈德良皇帝喜爱出游,在他统治时期帝国各行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个大型建筑遗址是宙斯神庙,这组立柱高约12米以上。杰拉什古迹分别属于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等时期。整座城市巨石铺地,地上深深刻下了古战车的轮印。▼

南门,杰拉什的正式入口,中间高高的大门专为罗马皇帝而建。

椭圆广场广场长90米,宽80米,是地道的罗马建筑。杰拉什兴盛时期,广场的四周被各种店铺环绕,店铺前面是宽阔带顶的边廊,供人行走。广场周围的爱奥尼克石柱建于公元1世纪,如琴弦一样整齐矗立。广场中原本有2个祭坛、一个喷泉,如今已旧迹难寻。现在广场中心的石柱,是现代人后立起来的,为每年一度的杰拉什艺术节燃放烟火使用。▼

约旦在中东算是最重视教育的阿拉伯国家之一,实行10年免费义务基础教育,公民文化素质较高。约旦人浓眉大眼,鼻梁高挺,五官立体性很强,自然而然,帅男美女不少。▼

 马德巴位于约旦首都安曼西南33公里,这是一座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和谐共存的约旦小城。马德巴是在《圣经》旧约中经常被提起的地方,如“出埃及记”、大卫和莫阿布之战、以赛亚对背叛以色列的摩押和MESHA王下达的神谕中均有相关记载。这里是约旦东正教徒的主要聚集地,约有20多万东正教徒居住在此。这里以马赛克制品而闻名,被称为“马赛克之城”。这是当地最著名的圣·乔治希腊东正教教堂门口,教堂的门牌也是用马赛克拼贴而成。教堂门口持枪的约旦警察。▼

圣·乔治东正教堂最早建于公元六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在1896年重建圣乔治东正教堂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那幅震惊世界的著名的拜占庭中东地图。东正教教堂几乎总是东西向的,建筑的主要入口在西端。这象征着礼拜者从罪恶的黑暗中(西边)进入到真理的光亮中(东边)。这座教堂的正门就是在西墙上。▼

教堂的镇馆之宝为公元560年时,用马赛克制作在地面上的中东圣地地图。用200多万片彩石镶嵌而成,长25米,宽5米,面积达125平方米,上面用古希腊语标注了157个圣经中的地名,准确标出了公元6世纪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等古代巴勒斯坦地区与埃及的城市、河流、海洋位置,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中东地图。由于战争及地震的破坏,现存的部分已经只有当时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一幅艺术杰作不仅是约旦最珍贵的国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马德巴、罗马和君士坦丁这三座城市有这样的图案。虽然这幅中东地图已经残缺不全,但通过地图复制品却可清晰的看见这幅古老地图曾经描绘的地方。

马德巴小镇街景。▼

 阿克萨清真寺指的是:凡是清真寺围墙之内的所有建筑物,均系阿克萨清真寺。其中包括银灰色圆顶的朝向寺、金顶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马勒旺清真寺、布拉格清真寺、穆萨塔贝(露台)、圆顶等等建筑物。阿克萨清真寺并不仅仅指有着银灰色圆顶的朝向寺一所。现在大家一般都默认阿克萨清真寺就特指银灰色圆顶的那一所,圆顶清真寺就是金闪闪的那一所。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在橄榄山上上遥望:金闪闪的圆顶清真寺与远处的阿克萨清真寺(灰色)同框。▼

圣殿山正中的圆顶清真寺又称金顶清真寺、萨赫莱(岩石的意思)清真寺。相传为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处。圆顶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耶路撒冷最显眼著名的标志。大圆顶高54米,直径24米,清真寺呈八角形,每边长21米,是少有的没有高耸宣礼塔的清真寺。圆顶清真寺内有一块镇寺之宝:寺中央一块巨石,以银、铜镶嵌,铜栏杆围着。这块岩石上有一个大凹坑,相传是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处“登霄”留下的马蹄印。

1994年,约旦国王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用5000片约80公斤金箔)为圆顶覆盖上了纯金箔,使它彻底名扬天下。成为耶路撒冷地标性建筑。

阿克萨清真寺外观虽然不及毗邻的圆顶清真寺,却是逊尼派穆斯林心中的第三圣地,在阿拉伯语中意味“远寺”。相传为古代先知苏莱曼所建,大规模修建是在公元705年。

阿克萨清真寺名字的出处沒有见到明确的解释,大概因为这里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地方。据传,穆罕默德受真主派遣的使者指引,夜行千里,从沙特的麦加来到耶路撒冷(麦加离耶路撒冷1500km)。在圣殿山登上云霄见到了真主。然后在黎明时分返回麦加。先知这一晚跑的夠远,后人在这里建清真寺纪念夜行登宵。

坐落于古城东南角面积仅0.135平方公里的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建筑群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

在1969年的重建中,阿克萨清真寺穹顶用混凝土重建并被阳极氧化铝覆盖外表,以取代原先的覆铅搪瓷板。1983年,清真寺被重新用铅代替铝外壳,使其与法蒂玛王朝的原始设计相匹配。

圣殿山虽然有很多入口,但是非穆斯林只能通过西墙广场的南部联通桥进入到圣殿山区域。犹太人禁止通行。▼

抹大拉的玛利亚教堂坐落在橄榄山上。是一座典型的俄式东正教堂,耀眼的镀金洋葱圆顶。供奉的是耶稣的女门徒抹大拉的玛丽亚。圣经记载,抹大拉的玛丽亚亚是最早看到耶稣复活的人。

古往今来关于她的艺术创作不计其数,除了绘画,雕塑,她也常常作为第一女主角出现在跟耶稣有关的影视舞台作品中,比如1965年的电影(万世流芳),1970年韦伯的音乐剧 (万世巨星)等等。这姑娘的形象一般是温柔虔诚并美丽的,一袭卷曲及腰的金红色长发(有少部分作品是黑发)是大部分作品中她形象上的鲜明特点 。

这座教堂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他的母亲于1886年兴建。现在教堂是一座女修道院,有着耶路撒冷最好的唱诗班。修道院中,住着来自几个不同国家的大约30名俄罗斯东正教修女。虽然他们以礼仪歌唱的质量而闻名,但他们也画圣像、刺绣法衣和礼仪用物品,并制作俄罗斯彩蛋。

主泣教堂是一个罗马天主教教堂,正对着耶路撒冷老城。“主泣堂”的故事来自于《圣经新约》,那天耶稣经橄榄山去耶路撒冷。根据《路加福音》第19章的记载,当耶稣走向耶路撒冷时,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测到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即流下眼泪,当众哀哭。

后来,意大利建筑大师安东尼奥·巴鲁齐设计并在耶稣当年站立的地方建造了这座“主泣教堂”,俗称“眼泪堂”。该教堂的外观结构为泪珠形状,教堂外围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泪瓶装饰物,那是表示耶稣为耶路撒冷而哭泣。

抬头看向顶处,就可以看到主泣教堂的拱形窗顶延伸,金光四溢的窗户延伸至教堂顶端,弯曲的金色柱形条延伸到了顶端,留下一个小口透露出天光。金色的条状物仿佛支撑着整个教堂。

在这个小教堂里,可以将教堂西侧窗的十字架和远处的金顶清真寺囊于一镜之中,两大宗教同框,是游客们喜欢的拍摄地点。

这是主泣教堂大门上的耶路撒冷十字,也被称为“五折十字”或“大十字与小十字”,是由四个小希腊十字围绕一个大希腊十字,四个“小希腊十字”置放在“大希腊十字”分隔出的四个区域内,所组成的纹章十字或基督教符号;这个十字更简单的形式,即大十字四端没有延伸,常被称为“十字军十字”。首先,五个十字被广泛认为象征着基督和四位福音书作者。中央的大十字代表耶稣基督,而四周的小十字则分别代表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这四位福音书作者为基督教的形成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这五个十字亦被解释为代表基督的五个伤痕。传说中,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他的双手、双足分别被钉,而他的侧身被长矛刺穿,造成了第五处伤口。因此,每一个十字都可以视为对基督献身的纪念。 

另一个有趣的解读与地理分布有关。四个小十字代表了基督教在当时已经传播的四大区域: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而中央的大十字,自然地成为了耶路撒冷,这座被视为基督教心脏的城市。

十字军时期,当十字军骑士从欧洲出发,经过艰难的征途,最终占领耶路撒冷时,这个特殊的十字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骄傲的标志。许多十字军的盾牌、旗帜、甚至装饰物都采用了这个标志。

万国教堂的正式名称叫苦闷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位于耶路撒冷城东部的橄榄山,毗邻客西马尼园。

这座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万国教堂虽然新建于1924年,但它的立柱与柱头却是利用了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老物件。而它之所以取名为万国教堂是因为它的建造得到了许多不同国家的资助,所以为了表示对各个国家捐助的感谢和纪念,天花板穹顶内有12个捐助国家——阿根廷、比利时、巴西、加拿大、智利、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西班牙和美国的标志,都被放置在了穹顶上,也可谓是非常有意义和特别的一种设计了。

万国教堂内这幅壁画描述的犹大亲吻耶稣,犹大带着罗马官兵来抓捕耶稣,为了帮助官兵认出耶稣,他甚至告诉他们,自己亲吻了谁,谁就是耶稣。本来应该象征着亲密与信赖的吻,却成了背叛的暗号。

万国教堂的窗子是用非常好看的玻璃拼成不同十字架型组合

在万国教堂门口由内向外看。

客西马尼园(“客西马尼”希伯来语意为“压榨橄榄”),是耶路撒冷橄榄山上的一个果园,据说是耶稣基督经常祷告与默想之处。园中的八棵巨大的橄榄树相传在耶稣时期即存在,根据新约圣经和基督教传统,耶稣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就前往此处祷告。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客西马尼园也是耶稣被他的门徒加略人犹大出卖的地方。客西马尼园也是耶稣被他的门徒加略人犹大出卖的地方。据说,耶稣就是在这里被犹大出卖的。犹大告诉罗马士兵: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此外,东正教传统上认为,客西马尼园是使徒安葬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的地方。客西马尼园是早期基督徒朝圣的焦点。333年,匿名的“波尔多朝圣者”前来拜访,他的到访是基督徒前往圣地朝圣留下的最早记载。▼

橄榄山的墓地群,对于犹太人而言,死后葬在这里是无限的荣耀。根据古犹太传说,弥赛亚(救世主)重新来到世界上时,新的时代将在此山开始。犹太人相信,他们是上帝拣选的子民,葬在这里可以优先进入天堂。虽然从资料上读到过,但亲眼见到橄榄山上范围庞大的犹太人墓地,还是有点震到了, 犹太教是不允许火葬,所以在以色列都是买墓地埋葬,但是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不大,墓地更是紧张,于是他们发明了另一种奇特的墓葬方式,就是在已有的墓地下方再深挖墓穴来埋葬新的死者。这个壮观的工程将耗资五千万美元,届时将可以容纳22000具遗体,届时该地下墓穴提供的空间足可以供耶路撒冷使用25年。
在以色列建国之前,这里是约旦的地盘,因此也有很多是阿拉伯人的墓地。 听说这里有超过15万个墓穴。

突出的石棺墓碑面朝上,上面有很多石子,据说来探望死者的人会在石碑上扔一颗石子,这是犹太人的一种习俗。

耶路撒冷目前有8座城门(如下图),这次我拍到了七个城门(金门、粪厂门、大马士革门、希律门、锡安门、雅法门、 狮门)


金门是耶路撒冷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城门。根据犹太人的传统,末日救世主弥赛亚将会经过此门进入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中,金门被称为“永生门”。在古代,该门称为“美门”。金门位于圣殿山东侧的中央,在圣经时代这个位置用于礼仪用途。基督教经书记载圣母玛利亚的父母在金门相会。

1541年,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封闭了金门以防止弥赛亚进入,还在门前修建了一个穆斯林墓地(注意看金门前的墓地)。穆斯林认为修建墓地能阻挡弥赛亚的原因在于,根据犹太教义,弥赛亚的先导以利亚是一位祭司,理论上,一个祭司无法通过墓地,那么弥赛亚也就不会被领来。《撒迦利亚书》说,橄榄山对着金门,而金门是末日时弥赛亚进入耶路撒冷的地点,所以犹太人都喜欢葬在这里,以期尽早得救。金门一直被封闭至今。近500年间,从未有人敢轻易打开它,这和世界末日的神秘预言有关。第二圣殿时代的更古老的城门遗址已经被发现。

目前的城门可能修建于公元520年,是查士丁尼一世在耶路撒冷的建设工程之一,兴建在早期城门废墟的顶上。另一个说法认为金门是由阿拉伯帝国雇用的拜占庭工匠兴建于7世纪下半叶。(这是在橄榄山上用70-200镜头拍摄,焦距200,注意看金门后的金顶清真寺)▼

粪厂门位于城墙的南侧东部,犹太区的东南侧、圣殿山的西南侧,这是距离犹太教圣地“哭墙”最近的城门。原本粪厂门规模较小,1948年约旦占领旧城后,在1952年加以扩建。1967年以色列占领后,建筑师阿伦森修复了这座城门。 粪厂门的名称曾出现在《圣经》尼希米记中,可能是因为从圣殿运出的排泄物经过这里运往欣嫩谷 (被耶稣比喻成地狱的垃圾场) 焚烧。据后来的考证,古代的粪厂门可能并不在今天的位置。

大马士革门又名示剑门或纳布卢斯门,1542年,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兴建。大马士革门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北部基督徒区和穆斯林区交界处,紧邻集市,因为城门外的道路通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而得名。现存城门修建于苏莱曼大帝时期,在它的地下,还保存着哈德良皇帝时期的罗马城门。(手机拍摄)▼

希律门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穆斯林区北部,大马士革门以东,苏莱曼大帝修筑城墙时,只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小角门,很少开放。1875年,为了给旧城以北的街区提供一个入城通道,奥斯曼帝国扩建了原来的小门。希律门得名于处决耶稣时罗马犹太省的统治者、大希律王的儿子希律·安提帕,它得名的原因据说是耶稣受难时,希律王的住所位于此处。(汽车上用手机拍摄)▼

锡安门位于耶路撒老城南侧,由苏莱曼大帝兴建于1540年,城门内是亚美尼亚区和犹太区。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当时约旦控制着耶路撒冷老城,以色列控制着锡安山,双方在锡安门展开激战。直到1967年以色列人打赢了“六日战争”,才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锡安门上的累累弹痕都是当时留下的。锡安门因为正对南面的锡安山而得名,锡安山上有大卫王之墓,因此穆斯林们也把锡安门称作“先知大卫之门”。锡安山有圣母安眠堂,马可楼,大卫王墓

圣经中曾21次提到锡安山,但并不是具体的高山,也没有确切的地理坐标。圣经中的锡安山常常用来代指耶路撒冷,是耶路撒冷的另一种称谓。历史上,大卫王建立了较稳固的政权后,其所在的行宫和政治,国防的指挥中心称为大卫城,也称锡安城。圣经中常把“以色列民”称为“锡安的民”,可见,因为大卫王朝的兴起,锡安已经渐渐成为耶路撒冷或是以色列的代名词了。

犹太青年人在雅法门 (左) 与大卫堡垒 (右) 之间的以色列公路原点广场跳舞。雅法门和大卫塔之间是没有城墙连接的,因为在1898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允许盟友德皇威廉二世的车队进城,所以便将这部份城墙拆除,又把之间的壕沟填平。之所以没有让德皇从城门进城,是因为关于这座门有一个传统:只有征服者才会从雅法门进入。

法门右侧是著名的大卫塔。大卫塔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堡,可追溯到2500年前,它由希律王建造,曾被多次修筑与重建。如今,它被改建为⼤卫塔博物馆,⽤以展示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由耶路撒冷⽯建成,外观古朴动⼈。主塔高耸,是以前的瞭望点。

雅法门是旧城西面唯一的城门,进门后北边是基督徒区,南边是亚美尼亚区。雅法门的阿拉伯语意思是:朋友之门。雅法门外的雅法街通往地中海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特拉维夫。

狮门位于旧城东面偏北,进门后北边是穆斯林区,南边是圣殿山。狮门标志着天主教传统 (“拜苦路”) 中耶稣从监狱到行刑地的十四站“苦路”的开始。

狮门上有四个豹像,左右各两只,常被误认为狮子。它们是苏莱曼大帝庆祝奥斯曼帝国在1517年击败了马穆鲁克而安放在这里的。这四个豹子浮雕代表了马穆鲁克王朝苏丹拜巴尔——“拜巴尔”这个名字就是豹子的意思。

城门上的四只豹子被误认为是狮子的原因可能是出于狮子与耶路撒冷难分难解的关系。两千多年前,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犹大王国的国徽就是狮子 (“犹大是个小狮子”——《圣经》创世纪49:9) ,目前耶路撒冷城的城徽也是狮子。(这是用24∽70镜头拍摄,焦距24)▼

狮门上的浮雕(上图局部放大)

马可楼前的大卫雕像,就是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雕塑原型—那个举世闻名的男士祼体雕像,即使不了解艺术的人也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相信一说到大卫像大家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象出大卫那俊美的脸庞,冷峻的眼神,那一身完美的肌肉,这就是跨越文化种族语言和时间而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吧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各路大师非常默契的一致以他为原型进行过无数次的艺术创作)。大卫手里的竖琴象征加利利湖。大卫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君主,也是最负盛名的一位(据说扑克牌中的黑桃K就是大卫王)。《旧约圣经》中曾称大卫是“被上帝所羔之人”。大卫在位四十年,建立了统一而强盛的以色列国。大卫不仅是个骁勇的勇士,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善于弹琴,还写了许多诗篇。▼

大卫王墓是个衣冠冢,在棺上覆盖有一块装饰华丽、绣有金丝的黒布。其实,触手可及的这石棺,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大卫王的纪念墓而已。大卫家族世居于伯利恒,家族墓地在伯利恒,犹太人又有死后“与列祖同睡”的习俗,就象当年以撒、雅各死后都归葬于希伯仑的麦比拉洞一样,因为他们的先辈亚伯拉罕和撒拉都葬在那里。所以,当时有犹太人相信大卫死后很可能归葬伯利恒,这也在情理之中。此大卫墓中的石棺究竟是何人之棺,棺中究竟有没有尸体,若有的话,究竟是何人何年代,其实都没有人认真地研究和考证过,可能也无从考证。因为犹太人相信认准了这里埋葬的就是那位以色列最伟大的君王。

在基督徒眼里,马可楼是他们的圣地之一。那么在犹太人的眼里,他们的第一圣地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山西墙,第二圣地是希伯仑的麦比拉洞,第三圣地是伯利恒。在耶路撒冷城内,这大卫墓的重要性仅次于西墙。▼

到了拜占庭时期,人们认为大卫王墓的所在地就是大卫城。由于大卫王墓是仅次于西墙的犹太教圣地,每天来此朝圣的教徒总是会将狭小的墓室挤满。男女需分别从两侧进入、隔离开参观。注意看这个犹太教的九烛台,中间一个烛台凸起,与国会大厦前的七烛台不一样。▼

马可楼是基督教的圣地(马可楼的拉丁文原意为饭堂),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那幅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中所描绘的故事就发生在如今耶路撒冷的马可楼里。而大卫王墓是犹太人的圣地,两者紧挨着。马可楼对基督教来说是重要的圣地,最简单的说法,这里是最后的晚餐的地方。一间空荡荡的面积不大的房间。而耶稣在被捕前的最后一晚,就在这里和门徒们用了晚饭,然后就去了客西马尼园。▼

这里后来被穆斯林占领,被改造成为一个清真寺,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阿拉伯特色的玻璃花窗,和其他的阿拉伯风格的装饰。

房内壁龛处下有一平台,台上立着一棵金橄榄树,据说这里就是最后的晚餐的餐桌所在之处。橄榄树金光凝重,树干强壮,塑形时,三根主枝呈锯掉状,新生枝自下端萌发,枝叶昂扬,勃勃向上,俨然生命再现。其实“最后的晚餐”发生的地方并不像画中那么丰盈,两千年前的人们吃饭时还是席地而坐的,这一处圣迹比之想象中的样子,就未免过于简朴了。▼

圣母安眠堂位于希律王和罗马时代的“上城”,后拜占庭时代教徒在此开始建造教堂,以纪念耶稣基督。自公元7至12世纪的阿拉伯人占领耶路撒冷时期,圣母安眠堂一带已成遗迹,十字军东征后对教堂予以重建,随着十字军消退19世纪此地又成为废墟。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用12万德国金马克从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手下买下了这块地,并于1910年建造了这座雄伟的教堂,现由德国本笃会管理。

圣母安眠堂的建筑十分别致,拥有蓝色的圆锥形屋顶,在耶路撒冷老城各处都能找到这个蓝色屋顶的建筑。这是在橄榄山上遥望圣母安眠堂,焦距200。

传说这里是圣母玛利亚长眠和升天的地方。教堂的建筑风格很独特,外形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但是里面很多小细节确实基督教新教的样式。教堂正厅的地板一副用马赛克拼成的十二星座画。教堂的地下室藏有一尊圣母玛利亚安眠的木雕像,肃穆唯美。


圣母安眠堂的大门入口

圣母安眠堂主祭坛上方是金色的拜占庭式的马赛克镶嵌画“圣母携子图”。它下面的拉丁文铭文出自以赛亚书 7:14:“看哪,童女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基督教不崇拜玛利亚 ,而天主教认为玛利亚也很神圣,因此天主教也崇拜玛利亚 。其实对于一神教来说,这似乎有点和教义相悖。玛利亚值得尊敬,但是人,不是神,不具备神性这一点上,包括东正教在内的三大教派,略有差异。

圣母安眠堂内的马赛克壁画:来访的圣徒向玛丽致敬。

圣母安眠堂内的马赛克壁画:得知耶稣出世的东方三圣人。

圣母安眠堂内的马赛克壁画:施洗约翰。他是基督教〔圣经〕中〔新约全书〕中所提到的一位人物;父亲名撒迦利亚,是一位犹太教的祭司,其母亲名以利沙伯,是耶稣母亲马利亚的亲戚,两夫妇年老无子,一日天使向撒迦利亚显现,预告其妻将怀孕生子,要为孩子取名叫约翰,而约翰将来也会作「弥赛亚(救世主)」的先驱。后来,以利沙伯果然生下了约翰,其年幼时住在旷野,穿骆驼毛的衣服,而腰束皮带,靠吃蝗虫野蜜为生;待其长大后,来到约旦河边,向众百姓宣讲「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的教义,许多人听后,接受了约翰在约旦河的施洗之礼,因此约翰就被称为施洗约翰。其后耶稣在开始传扬基督教前,也来约旦河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而施洗约翰立刻认出耶稣是弥赛亚并称耶稣为上帝的羔羊。施洗约翰为人守正不阿,又嫉恶如仇,因此在抨击当时犹太统治者希律王娶其弟媳希罗底为不当后,就被下狱,再后被斩首。施洗约翰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是耶稣基督的先行者。

这座圣母安眠修道院的高塔看起来很近,其实离着还有一段距离,本来耶路撒冷的圣迹就是很多的。

国会大厦说是大厦,并不是一座高楼,有点过于简单的样子,外墙是耶路撒冷红石砌成,据说有七八层楼高,但地下还有7层,大概用于备战。国会大厦于1966年落成启用。

国会灯台是一个青铜雕塑,大约5米高, 位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国会大厦前玫瑰园的边缘。说是玫瑰园,其实只是成片的玫瑰。1956年英国国会将这尊雕塑赠送给以色列 。这是由英国犹太人雕塑家Benno Elkan用6年时间完成的作品。犹太教灯台是按照罗马提图斯凯旋门上描绘的灯台形状兴建,上面雕刻了犹太人历史上的大约30个重要事件。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后,确定将7枝烛台作为以色列国徽的中心图案。

在耶路撒冷的酒店俯瞰夜景,繁忙的车流留下了密集的光轨。

 民族睚眦、宗教混沌、文化冲突,盘根错节于耶路撒冷,却在痛苦的过程中找到了无奈的平衡点,构建谁都无法逾越红线的维持现状。历数世间那些不同文化融合的湮灭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