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宿陇南农家

 张效雄 2023-11-06 发布于湖南

夜宿陇南农家

来到茶园村的时候,已经是夜晚八点多钟了。

茶园村是陇南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属于文县碧口镇,在秦岭山脉的北麓,农家的房屋建在山坡上,一条小河在村口静静地流过。

小河上有一座新桥,是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新桥的北侧有一座老桥,是山区常见的那种铁索桥。铁索松松垮垮地挂在河两岸的石头上,上面铺着陈旧腐烂的木板,应该是很多年前的。这桥已经很久没有人走过了,只是静静地陈列在那里,意味对新桥的衬比。

新桥是在2008年大地震以后修成的吧。这场大地震几乎把整个茶园村的房屋毁掉了,只有一两栋砖石结构的屋子幸存着。那些传统木结构房屋已经荡然无存,地震还带走了村里好几个百姓。老支书说,幸好地震是在白天发生的,不然死伤的人会有很多很多。说话间眼睛里带有无法抹去的伤感。

震后来了一批又一批善良的人们,帮助茶园村灾后重建。房屋盖起来了,新桥修起来了,热心的志愿者引导农民,从地震棚里走出来,在对面的山上新植了外地引进的茶树苗。如今这些茶树成了农家的摇钱树,村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茶园村。

村里新支书和老支书给我们泡了本地出产的绿茶,讲了许多志愿者帮助他们的故事,然后领着我们二十几个中外研究大鲵的专家,分别住进了几户农家。

我和安徽来的小杨住在一对老年夫妇的家里。客房在新盖的两层楼房二楼。我们分别住在东西两边,中间是客厅,还有卫生间,与城里格局没有什么差别。

夜色下的客房外一片寂静。星光从窗帘的缝隙里飘了进来。掀开窗帘看看,星光下的山峰隐隐约约,悄声无息,连狗叫的声音也没有,仿若置身陶渊明笔下的山水田园诗中,让你感受开窗见山、空灵寥寂的境界。我顿时有了临河听水的住宿体验。再细看房间内用的都是原木家具,原色周正,无有雕饰,朴实温馨,充满着陇南文化的元素,只是少了一盏油灯,但同样可以体会到山间生活的优雅与诗意。

夜深了,耳畔仅剩隐约虫鸣。在秋凉中,睡意浓浓地袭来,便在古村安然入睡。闭上眼,想象着溪水静流是这山村,人来人往是这山村,乐声翻腾是这山村,人情温柔亦是这山村,将月光和睡梦在山村里轻柔安放,幸福地体验最简单的惬意慢生活。

清晨起来,四周还是一片寂静。村子还没有醒来,村民们大都没有醒来。我轻手轻脚地下楼,看到房东老大娘在电灯光下揉面,准备着我们的早餐。

轻手轻脚地走到山间的公路上。太阳还没有出来,但可以看得见绿意葱葱,山明水秀。前一天晚上没有看清楚的这座村子,斜卧在山坡上,青瓦白墙的农舍层层叠叠。我们这座房子屋边,几朵小花懒散地开着,红黄相间。山坡上有一种叫做滴水观音的植物,迎面而来,页面阔大,很有生气。 

来到河边,水流很急,清澈见底。我们是来寻找大鲵的,也就是娃娃鱼。很想觅见这种精灵的踪影,但水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很是失望。

我请教住在河边的一位正在浇菜的老汉。他说早些年还在河里见到过娃娃鱼,现在不知道都跑到哪里去了。他笑着说,是不是也像我们的孩子,都跑到城里讨生活去了?说罢,他自己也笑了起来。

老汉告诉我,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外省打工,一个住到镇上去了。就连他自己的老婆,也跑到福建打工去了。

头一天晚上,新支书就说过,虽然茶园村重建了,但不少村民都到外面去了,留下的几乎全是老头老太太。好在这里有好山好水,常有外地人来这里踏青度周末,才有了不少人气。

这确是一个有趣的村落,不少村民都有了“双重”身份,既种茶又做民宿旅游。举着牌子迎接游客的大娘,上午还在摘茶,下午便是民宿的老板。在农业体验园里侃侃而谈的大爷,既是导游又是茶园的主人。留下来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捧上“金饭碗”,小小村落的蝶变,给他们带来了大大的实惠,“绿水青山”成了村民的“幸福靠山”。弄不懂的是,这样的好山好水,留不住年轻人,也留不住一个小娃娃。

乡里人往城里跑,城里人却往乡下跑,这是一个多么不和谐的对比!当然城里人赞美乡下的纯净和静美,也就是个走马观花式体验,真让他们住个十天半月,只怕难有完美的赞词。

热情的房东呼唤我们吃早餐。山里人真热情,除了新鲜的豆花捞面条以外,还有煮鸡蛋、炒腊肉、炒酸菜,焖笋干,乖乖,八个菜。他们恨不得把我们的肚皮撑破才好。

女主人说,来这里体验农家生活的外地人,他们都是这样招待的。她笑笑说,咱们热情点,就可以把人家留下来。

这话实在。陇南山村里的人,就是这么实在。

怎么把城里人留下来?让进城了的人返回去?山村的大妈倒是想得很透彻。

山沟沟那么遥远,再美的景色也难得把人长期留住。一些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热起来了,进一步思考如何留得住乡亲、护得住乡土、记得住乡愁,是个长远的话题。道路千条万条,方法千种万种,通过发展民宿经济、旅游经济、生态农业与文创产业,让更多的人选择回归田园,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广大乡村里寂寥的“空心村”、又见炊烟,重新恢复人气,继续散发其穿越历史时空的魅力,陇南的茶园村迈开了一大步。以后的路,还会更长远。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新闻阅评专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随笔集《蓉园笔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