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理解和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
2023-11-06 | 阅:  转:  |  分享 
  
如何理解和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什么是整体发展?即整体的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和谐、
协调统一的发展。为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一、 如何理解“三维目标”三
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载体。就是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它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内容之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2、知
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显然学生的 学习过程中,如
果没有全面、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就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境学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
素的参与,其学习知识的任务不可能维持。因此,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究知识的经历和获取知识的
体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根本。本身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且与其他教学目标
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整合
在一起,而是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企图通过创设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
二、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1、 教学中的误区一是将“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导致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先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留出一点时间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是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纯粹的学法指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培养当作是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并人为地把它们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 三是有些教师觉得,“三维目标”说到底是“一维”:首先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时间,为了不影响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进度,只好把时间分配给知识与技能教学;其次“三维目标”在一堂课中的
发展多半是不平衡的,必然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必然是知识与技能;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以考查也成为一种理由。四是每一
课时都要生拉硬套凑齐三维目标。其实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都要设定在实际教学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2、如何确定三维目标?落实教学目
标,首选要学会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落实教学目标前提。原则上来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
对一节课而言,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重要目
标,它是一般性的总体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行为目标构成的,在一节课内无法实现。因此,象这样的语句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是不恰当的。严格
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具体规范表述为: (1) 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
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学生能??”(2) 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如:写出、背出、列
出、选出、认出,辨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等。(3) 行为条件情境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的时间,提供的信息。如“通过听
说交流??”,“通过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在??的情况下??”等。(4) 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
。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推理过程”,“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两种以上可能的答案”等。3、落实三维目标的三个要素。一是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创
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趣味,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可以说,构建新知的必要环节就是创设问
题情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可以由纯知识问题入手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亦可以由生活实际问题入手,激活学
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理,感受知识的价值。二是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设定过程性目标的意义,就在于把教学过程的运作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凸显
出来,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 目的。怎样把握好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坚持“三有”即有经历、有体验、有探索;确保“三个获得”即获得经验、
获得知识、获得能力。“三有”与“三个获得”的有机联系如下:有经历有体验有探索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这是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三个层
次。三是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隐性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许多技能、方法、交流、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新
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学习提到了重要地位,即这一点恰恰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所忽略的。怎样加强隐性知识的教学呢
?隐性知识无法完整表述,只能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应加强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不仅有利于深化基础知识的理解
、认识,而且提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朝积极、主动方面变化。总之,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把它们拆开讨论是研究层面的事,但在
实践层面上必须三维一体。在这三维中,知识不是中心,而是载体;能力问题、情感问题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的,在 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能力、情感不能像知识那样搞课堂达标,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
献花(0)
+1
(本文系考试资料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