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群为了吃饭的人,最后竟成了华语电影史上的传说

 四味毒叔 2023-11-06 发布于北京

“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才出一个小生。

——电影《七小福》

1988年,编剧兼策划张婉婷与洪金宝合作电影《七小福》,这是《八两金》之外洪金宝拍摄的另一部非动作功夫片。也是一部偏向人物传记题材的讲述“七小福”恩师于占元先生的电影。

以现在的眼光看,《七小福》不算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类影片,主要讲述了阿龙(人物原型成龙 张文龙饰)和三毛(人物原型洪金宝 钟锦任 饰)的成长历程。当然,故事的核心依然是于占元先生(洪金宝 饰)在一个时代的坚持和无奈。

电影中两次出现了于占元即兴演绎京剧《霸王别姬》的情节,一是在酒馆里师弟于华元(林正英 饰)来看望师兄,两人说起如今京戏的行情不好,从对话中可以得知除了师兄于占元还在苦苦支撑外,师弟于华元早已投身武行当起了片场武师替身,一句台词还能带出了当年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一脚,关山踢的……”

师兄于占元无奈,现场唱出了“时不利兮骓不逝……”

这里还有处细节:

师兄弟吃酒,于占元到柜台上拿了两个辣椒下酒,还跟老板说了声。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和精打细算。

至于处于孩童时代的“七小福”们,则在演出之余被师父叫出去领救济米。这一处情节也符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市井底层市民的生活。

影片开始便是以阿龙在母亲(李殿馨 饰)的陪伴下前往“中国戏剧研究学院”拜师学艺为始,于占元问“打算签几年?”幼年的阿龙反问“不用读书吗?”于占元说“不用”,阿龙开心道“如果不用读书我就签十年!”

最后在母亲无奈又愧疚的眼神中,一个小子成了于占元门下的徒弟。

1

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才出一个小生!

电影中的于占元三次说出这句话,足见编导用心之处,也足见当年真实的于占元在京戏没落时的执着。

片中于占元被人称作“小山东”,他说“我不是小山东,我是小北京”。

十几岁在北京一条胡同里学艺,唱戏唱了十五年,然后来到香港,办学又办了十五年,人生中有四十年时间都放在了唱戏上,“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名头虽然响亮,现实中却是一处几近拆迁的破旧老楼。徒弟们平时唱戏练功吃饭睡觉都在一处,只有一张折叠床相伴。师父于占元所住之处也极为简陋,连床脚都缺了一处,只得用一只小乌龟垫在床脚下。

这一处细节也对应了影片最后师父眼见京戏大势已去的无奈之时将小乌龟放走:

“它也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另一方面,“七小福”童年及少年时代着墨也甚多,如领完救济米后一群孩子出于好奇和羡慕旁听学校老师讲课却惨遭学生们无理驱逐并骂他们“臭光头”(梨园子弟学艺须剃光头发),最后众人忍无可忍反击“四眼龟”还导致家长跑来同于占元争吵,说他们“一辈子只会翻跟斗没出息”。

愤怒之下于占元回击道:

“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才出一个小生!”

同师父平日里动辄打骂相比,此时观众也能看出中国传统“师承”和“儿徒”的情义,只是这种“父子”关系如今也早已被更加商业化的教授关系取代。

至于于占元的情感生活,《七小福》中则略加渲染:

因同行演出需要,于占元带着七小福等弟子支援粤剧演出,镜头转为主视角眼见一片莺莺燕燕,名伶程剑仙(郑佩佩 饰)出场时似乎连光线都是柔和的。

这里岔开一句,1966年邵氏武侠电影《大醉侠》上映,主演郑佩佩一跃成为华语武侠电影一姐,其时风华正茂的郑佩佩也是一代华语电影最璀璨的人物之一。

二十二年后的1988年,郑佩佩出现在电影《七小福》中与“于占元”谈起了一段恋爱,原因无他:

当年《大醉侠》的武术指导正是洪金宝先生。

那时,影片里的“三毛”成年了,也正是拜别了师父开启了一段江湖之旅。

若是熟悉了这段故事再看《七小福》更有一番意趣。

2

“京戏如今没人看好,不如试试新的,我打算去美国发展,你要是愿意的话也过来,我等你。

程剑仙说。

此时电影里的于占元已经头发花白,他一直苦苦支撑的戏班子再也抵挡不住历史的潮流:

电影成为了香港坊间新的娱乐形式,没有人会花几毛钱去茶馆戏园子里看人唱念做打,更多的人愿意花几块钱去午夜场看电影,看武打中的俊男美女。

同许多行业中的无名氏一样,于占元的师弟于华元也经历了这段历史。电影中当于占元的戏班子被婉拒演出后,师兄无奈去片场找到了师弟商量,看到的却是已经年迈的师弟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辗转腾挪,反倒被导演和主演一个劲地嫌弃,就这样为了生计他依然要小心翼翼讨好比他小很多的副导演,对冷言冷语充耳不闻。反倒宽慰师兄:

“我给孩子们介绍干武行吧!很简单,像我一样,吊个威亚跳几下,一天几十块就赚到了。”

可话没说完,在下一场戏中威亚忽然断裂,于华元一下从空中掉了下来导致精神错乱。师兄于占元见状立即带着众弟子救人……这一段戏拍得十分虐人,也反映出另一种人物宿命:

干武行的,同样也是有今天没明天。

然而迫于生计,已经长大的师兄弟们最终还是要去片场当替身干武行,在他们的身后则是无数京戏班子被迫解散,大量梨园子弟或投身武行或泯然于世的归宿。

于占元,便是在那时起正式决定离开香港,他的身后则是“七小福”初入江湖的身影:

“这一片天下怎么闯全看你们自己的了,师父我坚持了几十年,实在坚持不动了。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但我想,未来终究是你们的。”

于占元说。

在众弟子不舍的目光中,于占元乘船离开。

而“七小福”,最终成为了一代新的江湖传说。

3

《七小福》上映之时,正是“七小福”中洪家班、成家班们问鼎江湖最风光的年景。

随着遍阅香港电影相关文献资料,我发现洪金宝真的是个有趣的人,他更符合老一辈江湖人对义气的定义,任性豪侠。如他一般的人物还有午马、林正英、元奎、刘家良等一代武行前辈。

那是个因为时事变迁不得不作出的改变,也是华语电影发展背后必须拿出来说一说的故事。

于占元先生当年远赴海外时可能也未曾想到有一天,一个叫李小龙的男人让中国功夫电影“刷号重练”,自己的弟子成龙也改变了传统功夫电影中的许多固定套路。

而在那个年月中,还拍出一部剧情片致敬恩师的则只有洪金宝。

同《八两金》中的表演不同,洪金宝饰演自己恩师于占元的表演更加质朴,作为时代亲历者也演出了当时潮流交替中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无奈。

尤其是洪金宝与林正英携手演出的“片场救师弟”那一幕,“于占元”再度唱起“时不利兮骓不逝”,仿佛在说着武行的悲惨凄苦与无奈,看着让人心头一紧。

武行,或者说早期的武行来源基本都是由无戏可唱的梨园子弟担任,训练有素的身手和异于常人的敏捷性让这些人迅速填充了这一职业,也为功夫片和一切具有功夫元素的影视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在他们最风光的时候,世人所知的是这些人日进斗金,几天就能买一辆车。

却不知武师们自己都说:

“干这一行,真不知道哪一天就把命丢在了片场,很多人真的后来再也看不到了。”

而洪金宝、成龙、元奎、元华、元彪和元秋等人当年最想要的,可能只是一块甜口多汁的西瓜或一双穿起来显高的皮鞋。

《七小福》中显然没有“拔高”任何人形象的目的,只是把小人物的卑微愿望放大,在茫然中继续前行,并告诉观众一个质朴的道理:

“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只是随后因缘际会,昔日的七小福终于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的传奇。

经年日久,他们渐渐有了另外一个更响亮的名字:

龙虎武师

风光背后,唯有一位老者依然碎碎念着一生的情怀:

“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才出一个小生。”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