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刘刘4615 2023-11-06 发布于辽宁

上个星期,陪孩子逛商场的时候,看到这一幕。

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去商场,男孩选了一个10元的汽车模型,妈妈看见了,转头对孩子教育:

“你拿的这个玩具太贵了,以后这些东西,不要看见了就随便拿,10块钱可以我可以买得到多少菜?

再说了,你现在是个没挣钱的孩子,不知道钱是多么重要,我们家这种消费水平,根本不值得玩这么贵的玩具。”

短短几分钟,妈妈的话给人带来窒息感。

看到这里,内心感到五味杂陈。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有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不配”的话,贬低、打击孩子,让他身心受到伤害。

比如:

“你知道爸爸妈妈赚钱供你上学,多不容易吗?”

“你在外面别想着和别人比有钱,消费水平不一样。”

“不管家里多穷多苦,我们也会供你上学的,长大后可要好好报答我们啊!”

这些话,听着没有错,只是会给孩子心里埋下一颗“家里穷”的种子,让他在花钱的同时充满愧疚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好与不好之间,会选择坏的方面,让自己过“低配”生活,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拥有美好人生。

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你不配”

是父母对孩子最沉重的伤害

有人说,贫穷不可怕,心穷才是最可怕的。

有一对心穷的父母更是可怕。

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自己从小到大都被父母要求节约。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虽然自己每月工资一万多,有能力买车厘子,坐一等座,以及奢侈的化妆品,可是长这么大了,依旧不舍得花钱,内心有一股罪恶感。

还有一位网友说起自己的故事。

“我有一次下班,花了20多块钱买了两个雪媚娘,被我妈知道了,教育我说我太奢侈了,这不是咱们配买的东西。”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短短几句话,就产生负罪感。

父母的贫穷思想就像摆脱不掉的黑洞一样,紧紧缠绕着孩子。

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男生,他与室友相约好一起去毕业旅行。

懂事的他,理解父母的付出,甚至毕业旅行的钱,他也不向父母开口,而是自己做兼职,跑外卖。

为了挣得更多钱,就连旅行前一晚,他还在送外卖。

终于,毕业旅行开始了。

因为路途遥远,几人决定好搭乘飞机,而他,也因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感到开心。

在飞机上,他把美丽的风景拍下来分享给母亲,却看到这样一句话:

你过的富人生活,爹娘过的地狱生活。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这句话,让他内心大受打击。

母亲的挖苦和打击,让他罪恶感加深,仿佛自己是个罪人,做了天理不容的事情。

他一度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人生,比如美好的东西离自己遥不可及的。

有的父母,总是喜欢和孩子讲“你不配”,想让孩子节约,不断在孩子面前“哭穷”,然后对孩子进行挖苦和讽刺。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殊不知,这才是对孩子致命的伤害。

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镜映效应:

意思就是孩子会把爸妈的话或者行为态度,像镜子一样刻在自己脑海里,认为自己就是父母眼中的那种人。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和贬低,只会更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让他认为自己不行、不好,是个失败者,否定自己所有的一切,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正如复旦大学梁永安所说:

贫穷思维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让人失去生命中的激情状态,这看起来省了点钱,实际上精神里面,会不断地给自己熄火。

一个只会给孩子灌输“你不配”教育的父母,伤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孩子弱小的心灵。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自卑的孩子

逃不过父母诅咒的“低配感”

作家Linda在一次TED演讲中提到,她曾经因为写的小说获奖,而被纽约邀请参加知名作家聚会。

若是别人的话,早就满心欢喜的准备打扮去参加了,可当她知道这个消息后,不但愁眉苦脸,而且纠结矛盾。

在面对这个机会时,她选择了望而退却:

“尽管机会之门对我一次次的敞开,我仍旧如鲠在喉,无法说出口。

这是一种想得到美好的东西的耻辱,这是一种不相信自己能和景仰的人待在同一个屋檐下的耻辱。”

听完她的话,内心有点酸涩。

该是什么样的女孩,才能说出这样贬低、打击自己的话,说得如此难看。

每一字,每一句,都彰显着她的局促不安。

原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的父亲,父亲经常对她贬低、责骂,更严重的甚至暴力相向。

她曾在书中这样写道:

“父亲暴怒大吼的声音,皮革落在光屁股上的声音,会勒住她的喉咙,夺走她说话的声音。

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家庭暴力,造就了她内心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直到她成年后,这种认知依旧存在。”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曾看到有人提问:你见过最自卑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底下评论:当她遇到美好的人和事时,第一反应自己不配拥有。

同事玲子,是个很敏感的人,非常在意身边人对她的看法,有时会因为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而极度紧张。

即便工作出色,她也不敢争取什么,有时公司的团建活动以及聚会合照时,她总是默默地待在角落里,当个透明人。

在后来的聊天中才得知,小时候,父母经常拿玲子和其他孩子比较,每次数落她的缺点,指责她没有用。

每一次的指责、数落,让玲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配不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不值得拥有。

即使很心动,却望而却步。

自卑的孩子,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的同时,又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保护伞,外面的伤害即使渺小的像尘埃,也会击败他们那颗脆弱敏感的心灵。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大部分都会选择”低配感“的生活,哪怕是别人释放善意或者温暖时,不敢接受,心中总有一个念头:我不配。

妈妈,为什么我不配有好东西:家庭最大失败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培养孩子的配得感

以下三点建议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

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有怎样的'观念’,接受过怎样的教育。决定孩子将来变成什么人的要素,都渗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那么,想要培养孩子的配得感,我们不妨试试以下三点:

1. 重视并看见孩子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