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韩信》《未央宫》| 赵麟童的拆洗与创新

 cxag 2023-11-06 发布于北京

赵麟童早年拜师黄胜芳,向其学习了《游龙戏凤》《空城计》《武家坡》等老生戏,九岁开始正式学习《平贵别窑》《追韩信》等麒派戏。

图片
1953年赵麟童于徐州演出
《岳飞之死·疯僧扫秦》《清风亭》

1949年前后,赵麟童接连演出了《六国封相》《岳飞之死》,也编演了《还我台湾》等新编戏。


图片

赵麟童、赵松樵于长春合演《还我台湾》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先后从刘汉臣、周信芳、白玉昆、唐韵笙、赵松樵等多位京剧大家身上吸收艺术养分,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开始着手整理和改编传统的麒派剧目,又编演了新的麒派剧目。

探讨和总结赵麟童对麒派剧目的继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追韩信》

图片

1922年5月4日

《萧何月下追韩信》首演广告

刘奎童饰萧何,周信芳饰韩信


京剧《追韩信》,最早由刘奎童演出萧何,编剧周信芳为其配演韩信。

随后不久,周信芳又改演萧何,并将此剧编入全本《汉刘邦》当中。

1949年以前,周信芳对此剧不断打磨,亦久演不衰。

诸如音乐上的【西皮慢流水】、【二黄碰板三眼】;表演上的跑圆场、跪蹉步;扮相上的萧何改良相纱、改良蟒、软束带,这些都是麒派的精髓所在,而这些周信芳的编创也奠定了京剧《追韩信》这出戏的基本格局。

图片

1950年

小王桂卿演出《楚汉相争》

分饰张良、萧何、项羽

1949年以后,这出戏也处于不断打磨的状态,麒派传人小王桂卿就有意加入《韩信拜帅》的内容,将其整理为全本《追信拜帅》。

为了使这出戏在情节上更为紧凑,同时避免人物上下场内容及形式上的雷同,赵麟童对《追韩信》进行了大胆改革,而这些举动在当时要承担很大的艺术风险。

赵麟童《追韩信》视频

在萧何第二次见刘邦的一场,新增了【西皮散板】、【西皮二六】等唱腔和板式,这就很好地把当时萧何的心理状态用唱腔表现出来。

编辑注:在如今的舞台上,多以周信芳版本演出,只有麒麟剧社陶阳续演赵麟童的革新版。

《未央宫》

京剧《未央宫》,又名《斩韩信》,在上世纪20年代由刘汉臣演出,循小杨月楼的路子。

图片

唐韵笙演出《未央宫斩韩信》戏单

之后,唐韵笙1935年于沈阳演出了《未央宫·斩韩信》,此剧是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西汉演义》及传统本戏《楚汉争》重新创作而成,成为一出“文皮武骨”的唐派剧目。

图片

1948年

唐韵笙于天津演出《汉宫秘史》

1947年前后,唐韵笙又将此本融于全本的《楚汉争》全部《汉宫秘史》当中,作为折子戏穿插其间。

今天所看到的麒派《未央宫》,实际上是赵麟童扩充的一出新的麒派剧目。

赵麟童《未央宫》视频

赵麟童以唐派《未央宫》为蓝本,吸收了刘汉臣的表演、唐韵笙的唱腔,如“比古”的大段【西皮慢流水】,后面的【二黄碰板三眼】,包括表演上的“转跪”“蹦跪”,都可以看出源自唐派的痕迹。

赵麟童对唐派《未央宫》的改编并非简单地用麒派唱腔去演绎,而是在剧本情节、人物扮相、唱词唱腔多个方面,进行了“麒派化”的深入改编。

实际上汉剧也有《未央宫》,不过又是另外一个戏路了。

汉剧的《未央宫》“金殿”一场,韩信的扮相是戴黑三、方纱、穿白团龙蟒、拿朝笏、着厚底;到了“法场”,脱纱帽换甩发、脱白蟒换青褶、挂白条。

京剧这出戏的扮相,分唐派和麒派两个路子,唐派戴黑三,头上大多戴金镫,也有戴改良老生侯帽和台顶的,身穿红团龙蟒,人物看起来更有威严感。

图片

赵麟童《未央宫》剧照

麒派大多不戴髯口,麒派的《未央宫》以赵麟童改唐派《未央宫》为发轫,头戴侯帽,早期有白蟒,后来也有改蓝蟒的,而麒派的“麒麟蟒”很有特点,《未央宫》里的韩信扮相上更为英气,有种“英姿勃发”的感觉。

可以肯定的是,麒派的《未央宫》,在板式运用上也有【清板】。

《明末遗恨》《寇莱公》《斩萧何》《追韩信》《鸿门宴》等一系列麒派剧目所运用的多处【清板】,都少不了赵麟童的开拓与创新。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言人。

我是VUCA戏剧时代,祝你幸福。


原作者:张大选,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比较戏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